第280章

  在没到与金国决战时,不能全歼金兵前,避其锋芒、逼其远走,缩小在大宋境内的战场面积,也是不得已为之下的良策。
  盐军众人都有此共识——朝廷不理会金军的议和要求便是。
  但两位圣人的离谱程度,着实超越了常人认知。
  宋钦宗赵桓,他竟然不顾一切,全盘答应了粘罕的离谱要求!
  并且下令国库、其他三京及周边各路,赶紧筹措金银物资以运送给金军!
  ——哦,不再是历史上那般,下令在开封全城刮借金银,而是转嫁给了许多个地方。
  此时张浚也像历史上的李纲一样,劝阻宋钦宗和宋徽宗,坚决反对议和。
  但光是宋钦宗一个就劝不住了,何况还加上一个太上皇宋徽宗?
  毫无意外地,赵桓以张浚守卫开封时侵扰百姓为由,直接下令罢免了他东京留守之职。
  因为这次开封城外没有金兵围攻,各路勤王也已到,宋钦宗身边还有禁卫军,也无法像历史上那样‘众怒难犯’逼迫宋钦宗不能议和。
  最终,张浚被罢免,护城军被打散,幸得是张浚表现得温驯,仅仅只是罢免。
  金军要求的金银、绢帛和牲畜等,以最快的速度筹齐,并由康王赵构亲自率队运往太原。
  大概是不愿承担割地罪过,赵桓在遣使与粘罕谈判过后,并未割太原、威胜军和隆德府三地,但格外给金一百万两以作补偿。
  收到犒劳的粘罕,在十月末撤回金国边境之内。
  而在粘罕北撤回国半途,金国就传来消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日前病逝,储嗣完颜晟将继任金国国君。
  岳飞几乎被气出个好歹来!
  “怪道金军提出议和,原来是国内新老国主交替!不管议和不议和,金军都要北撤回国!想要再次南侵,也得等皇权交接稳妥之后!”
  “大宋朝廷送的金银牛马绢帛,完全是不必要的!”
  气得要死的不止岳飞,李纲、张浚和朝野有识之士,也都被气得倒仰!
  官家糊涂啊!
  西门卿虽然也是没料到赵桓竟然选择议和,但竟然也不觉得奇怪呢!
  [要是不离谱,也就不是雪乡二圣了。]
  ……
  金军北撤回国,金国新帝登基。
  以赵佶和赵桓为首的朝廷君臣们,以为天下太平无事了。
  于是罢了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的兵权,遣返了各路的勤王兵。
  又恢复了以往文官只知道贪图安逸、武将一味追求玩乐的文恬武嬉故态,根本不曾吸取教训,不曾作出任何防御金兵再次南侵的准备。
  当张浚以太学生身份提出需要防备金兵再次南侵时,赵桓甚至呵斥他:危言耸听、另有图谋!
  在朝廷毫无备边之策的时候,西门卿经此一次支援开封,回去后就开始了扩军。
  尽管之前盐军公审权奸后充盈了一次公库,粮仓盈满,但也不足以放手扩充盐军。
  而现在高产良种玉米已经全面种植,并且丰收了一季,就算之后北方陷入战乱,粮食种植会受到影响,巴蜀天府之国这个天然粮仓,也能支撑盐军粮食消耗。
  而且后续还有开宝箱开出的高产小麦,已经可以全面种植。
  粮食充足,不用担心养不起军队了。
  盐军一旦开始大肆扩军,便不愁兵源了,光是盐军治下的三州一府,前来参军的就源源不断。
  开放募兵不过十日,盐军新兵队伍就已经达到了五万,就这还是有所筛选,而非来者不拒。
  除了三州一府本地,刚经历过方腊义军战乱的东南大地,也源源不断有登船北来讨生的难民。
  一船装满能有一千来人,刚开始时每日运人海船不断,现在隔几日才有一趟船,但总的算来,盐军治下接收的东南战乱之后的难民,已经有四五万之数!
  这些难民中部分选择开荒种地谋生,也有许多青壮羡慕盐军吃饱穿暖还有饷银回家的好待遇,于是纷纷趁此机会参军。
  如此这般,东南难民又给盐军提供了两万新兵。
  五万加两万、七万盐军新兵,加上五万盐军老兵,以及北境四寨的两万盐军边军。
  盐军已经约有十五万兵力。
  这十五万,并不包含后勤运输的兵力,是纯作战的兵力。
  如果按照当下的兵力算法,盐军足有二十万大军。
  再夸张一点,能吹成三十万大军!
  盐军完成扩军后,西门卿便开始下令各将领,严格操练新兵,以最快的速度提升战力。
  不说超越先前的盐军精锐老兵,至少要有老军的八成战力才行。
  同时,炼钢厂高炉的火日夜不熄,炼出的钢水被变成一把把朴刀,一柄柄长枪,无数箭矢……
  然后快速分批地,给新兵装备上。
  盐军的制式武器和盔甲,新兵们迅速配装整齐。
  而早在此之前,丰收的棉花已经被织布厂的纺纱机和织布机,织成一匹匹棉布。此时招募的盐民妇女,将棉布裁剪,填充进松软的棉花,做成一套套冬衣。
  然后也一批批发放到盐军上下手中。
  从操练提升战力,到配备制式盔甲兵械、保暖新棉袄,又有充足的饭食供应,从里到外共同作用之下。
  到靖康元年六月,半年的功夫,盐军新兵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进化。
  盐军如此大动作,不可能做到保密,西门卿也不认为能瞒住东京那一伙君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