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book_con fix" id="text">
管家笑道:“这事儿何须哥儿来操心,夫人一早就命人收拾好了,就等着李小哥儿回来了。”
李从庚连忙局促的摆了摆手道:“不不不,这怎么合适呢?我有地方住。”
谢宣正色道:“你原先的地方住不得了。如果不想哪一天曝尸荒野在开封府立案,就老老实实的待在宁国府,好好琢磨琢磨楚老为你出的那道题目《秦风·无衣》。”
李从庚浓密的眉头蓦然垂下,他挫败的低声问道:“阿宣,我是不是特别没用?”
“十六岁的少年举人怎么能说是没用呢?你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好,当然啦,全天下我第一!”谢宣叉腰说道。
这臭屁的表情,可太谢宣了!
李从庚嘴角抽了抽,故作鄙夷的看了他一眼道:“为人要谦虚谨慎。”
“好吧,那我也是谦虚谨慎的天下第一。”谢宣换了口风说道。
李从庚:“……”谢宣这狗到底怎么长的,为何多年过去,脾气愣是一点儿都没变?!
说到这里,谢宣倒是想起一件事来,他问道:“你何时来的汴京?”
“年前便到了。”李从庚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那怎么没去春试?我寻了好半晌都没寻到你,你不会是故意躲着我吧?”谢宣半真半假的问道。
李从庚连忙摇了摇头道:“不是的,是礼部驳了我的名帖,我没有办法参加春试了。”
“什么名头?”谢宣忽然敛了笑意,正色问道。
“没有本籍的往科进士做担保……”李从庚叹了一口气说道。
谢宣倒吸一口凉气,他拍了拍李从庚的肩膀说:“难怪,难怪,听得我都想去告御状了。”
科举三年一次,虽然每次都有百十来个人中进士,看上去数目不多,可分散到大齐各地,一个州里兴许都匀不到一个,出身在熙州的进士更是凤毛麟角ῳ*Ɩ ,一时亦不知散落在何处,京官中大抵是没有的,谢宣天人交流了一会儿,猛然想起他爹不就是熙州的进士吗?!只是后来迁了籍而已,可大齐进士名录里一直记载着他爹是熙州人。
他啪的拍了李从庚肩膀一把问道:“你怎么不来我家找我爹?”
李从庚看傻子一样的眼神看着他。
谢宣猛然想起自己老子不在家已有多时,他瞬间沉默了。
他有点想他爹了。
第79章
四月廿六, 朝廷策士于太和殿前丹墀处,为殿试也。
历来殿试所考内容皆不固定,但大差不差诗一道, 赋一道,时务策论一道。
其中,诗赋要求只要格律正确,语句通顺,文理清楚即可, 在殿试中并不重要, 殿试以时务策论题最为重要,可直接左右考生的名次。
今年的殿试题更是只有一道时务策论, 诗赋等题一概没有。
景元帝端坐在御座之上, 对诸贡士言明:“抡才大典, 为国取士, 以经邦致用为先要,去岁秋羌人反水, 众胡犯边, 我西北连失熙、岷、河三州,兀目于我大齐北境虎视眈眈,礼部侍郎谢壑、鸿胪寺少卿蔺冕、御史中丞谢京出使兀目至今未归,为的是守住谈判桌上的底线,外患如此, 朕心甚忧,今日尔等便以此为题, 说说解决之策吧。”
科举取士看似是寒门子弟的青云路, 实则不然,莫说寒窗苦读十年来所费的笔墨束脩, 便是所阅书籍多寡也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这些不是最要命的差距。
这世间寒士与世家子弟最大的差距在于视野与格局,在于对消息的掌控。
世家子弟一早便了解了西北僵局,甚至在家里与父祖分析推演了数次,或许能从中揣摩出一二分的帝意,这样的条件在殿试中可谓是得天独厚。
而不少寒门士子甚至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仓促之下,慌乱应答,效果会差上很多。
谢宣听完景元帝的阐述,拿到试卷题目详情后,陷入了沉思。
这道题他做过,甚至老师还给他详批指导过,对于之前的答案他甚至能倒背如流,然而……在殿试中,他却不能照搬照抄,很显然之前颜老给他批的试卷意见,并不能得到景元帝的认同。
景元帝不认同的观点,他便是答了,又能得到什么好名次呢?
西北僵局怎么解?
景元帝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想要与羌人和西秦人一决雌雄。
换句话说,景元帝是想战的,颜老却是想和的。
然而,无论战或者和都不是长远之策,且后患无穷。
所以,他这次要重新写答案了,因为他也有了新的想法。
谢宣心中有了成算,沉思片刻后便在草纸上列了个章程出来,然后再逐条细化,草稿打完之后他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查漏补缺?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提笔誊录。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景元帝亦下场瞧了瞧了诸位考生的答题情况,他很早就注意到谢宣了,盖因谢宣的师父这几日总在景元帝面前晃悠,景元帝想不注意谢宣都不行。
还有谢宣的父祖一个在东北和兀目人交涉,一个在西北和诸胡抗衡,景元帝十分好奇谢宣会怎样答卷?
如果谢宣像他的师父一样不识时务,看在他父祖为朝廷辛苦的份上,可以酌情赏他一个同进士出身的恩典。</div><divid="linecorrect"><hr>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
排行榜单|
好书推荐|
天作之合美食文 科举文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