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林郁盛听完全部,心里高兴儿子的聪慧,虽然没有听博士讲学,却能说得有条有理,“你瞧瞧状元之答卷。”
林郁盛抽出一张抄得十分整齐的答卷。这是先生在学堂中讲解时,他写下来的。
“爹,国子监真厉害,平日里多难得的状元答卷都随便拿来讲学用。”林泽一边爽歪歪,一边看这份标准答案。
仔细看了半个小时,林泽不得不承认,人家第一名的含金量真是高得离谱。
综合能力简直逆天,文章结构严谨,用词准确且富有文采,内容详实有建设性。
大佬对四书里面的篇章钻研得非常深,理解与运用就跟使筷子夹菜一样,有种信手拈来的自然流畅。
“写得真好,这位张渚大人称得上雅学绩文,湛神经术。以‘回乎’二字领起,直接入题。 ‘回乎’以下又起二比,在‘我尔’二字上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林泽最后总结道。
“你理解与品鉴都颇为到位,我这里有一份博士在学堂中讲解的详细记录,你回头仔细看看。下晌的课你不在,很是可惜。”林郁盛叹气道。
林泽被他吊起好奇心,“爹,是谁讲学?讲的是什么?”
“祭酒大人讲的一篇谢表。”林郁盛道。
林泽听完就抓头发,《表》这种文体是他最不擅长的一种。
当时乡试那三场就出了一道,他感觉答得真是碎一地,勉强用文夫子教的技巧拼凑出来。
表,是这年头臣民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比如耳熟能详的《出师表》《陈情表》。
这也是科考老熟人,必考题之一。多的时候,三场三道,少则三场一道。
“爹,我瞧瞧题目。”林泽崩溃完,振作起来马上加倍学。
“先帝于明宣十三年十月,南巡广陵、云梦、寿光三府。十一月初四日回銮,出石头城,御舟至凤仪门外。各大小文武官员及地方乡绅百姓数十万于两岸跪送,先帝谕令停船,对三府大小官吏留下一番圣言。此乃殿试之时,以此事为题的谢表。”
林郁盛知道儿子最不懂这类题,也没有叫他多想,便拿出祭酒大人给的一篇榜眼答卷。
林泽粗略看一次,这篇真的很长,有一千多字。
围绕前面皇帝夸奖三府财赋之地,各村富饶,人情淳朴。
又勉励官员们要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
务必要敦本尚实,家给人足,才是皇帝和老安少怀之至意。
而且!
这个科举大佬,夸赞之技法超绝除尘、毫无半点生硬勉强。
你听听人家是怎么拍马屁的——
“皇帝陛下,德迈百王,功高千古。乘乾御极,川岳既已效灵;出震膺图,神人罔弗协应。仁恩普被,草木若而风雨时;威武遐宣,烽燧销而讴歌起。”
我嘞个豆,经他这一说,皇帝牛批得,属于古往今来,往前数一千年,往后数一千年都没有能够与之比肩的第一人大圣人。
要林泽说,昏君有时候真不赖人家当领导的,你看看这全国第二名的读书人亲口说的啊。
有理有据,无法辩驳。
“爹…”林泽吞下满脑子的震惊,然后就是茫然。这马屁难度真高,有种无从下嘴的感觉。
林郁盛将用指尖点了点开篇部分,“祭酒大人说了,这谢表是有一定的内容排布。前头这里说明上表的缘由,接下来主体部分列举史实,从正反两面说明南巡的意义。进而下一部分要写清楚南巡的目的,沿途盛况及面谕大小官吏要‘变异风俗,崇实务本’之缘由和将来的影响。”
林泽听归听懂,但下笔还是忍不住抓耳挠腮,满脸痛苦。
林郁盛知道这学习急不来一时,是长久功夫。
“我散学时听堂内举子门议论,说是咱们陛下怕是要效仿先帝南巡三府。”林郁盛压低了些声音。
林泽一激灵,难怪国子监祭酒上这节课,原来背地里真有政治意图。
“爹,他们有说为何南巡?赋税?”林泽马上想到这三府一直以来都是富饶之地,前面的谢表中也提到,这里是财赋之地。
林郁盛点点头,“国子监学子能议论朝政,我听了一路。南蛮、西戎又起战事。新朝初立,国库空虚,虽抄了一部分前朝的官员,可这哪能够两边开战的军费?”
林泽明白了,先帝南巡当时为的是打压三府乡绅,顺利实施新政,征缴赋税。
这次新帝打的主意差不多一样,这一大早放出消息。看来是要试探那边的反应,再一步一步推进。
否则弄个雷厉风行,那边直接起了民乱,皇帝的龙椅都要
坐不稳了。
“朝中各处事多,有能者必出人头地。”林泽总结道。
第173章 第 173 章 故人相邀
“咚咚咚——”
鼓声响起, 崇志堂第五间学堂的全体师生齐齐站起,学子们作揖行礼,“恭送博士——”
“明日见。”博士微微颔首,见有学子来请教学问, 便示意身旁的书童等等, 自己重新落座。
下面第四排的林泽拿起一张纸, 挪到他爹的位置上。
林郁盛的位置临窗,外头陆陆续续出现一些学子, 三三两两凑一起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