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凤鸣朝> 第13章

第13章

  谢澜安负手敲着扇子,行到山崖绝壁处,向下俯瞰。
  刀削般的岩崖尽头,是深不见底的渊涧。
  不远处的玄白和允霜不明白主子来此何意,一直留意着主子的动作,生怕她离崖边太近,一个不小心跌下去。
  忽然谢澜安的身形矮了下去,玄白的惊呼卡在喉咙口,却见主子只是蹲下去,轻轻抚摩一块石头。
  那块石头上沾过何羡的血。
  谢澜安闭了闭眼。
  她并不是个自怜自艾的人,连前世纵身一跃的彻骨之痛,其实也记忆斑驳了。
  只不过有时闭上眼,脑海中总有一段挥之不去的幻景:那是在她身死之后,魂魄离身之时,恍惚似见一位穿白麻衣的天人盘跚而来,姿色修美,声如天籁,俯身收她尸骨,又吟挽歌相送……
  当然幻想就只是人死前的幻象了,世间哪有什么神仙呢。
  人死都讲究个入土为安,原来她也不能免俗,介怀自己暴尸荒野,所以才会臆想出这样一段际遇安慰自己吧。
  山顶风大,气质淡漠的女郎眉睫半敛,白衣胜雪,袂袖翚然飘忽,仿佛下一刻就要羽化而去。玄白忽然有些心慌,忍不住开口:“主子……”
  正当这时,从山道西边疾驰来一架缯盖朱轮马车,那马车临近谢府马车前,又一个勒缰急停。
  允霜眼神一亮,高声道:“女郎,乐山君到了!”
  谢澜安站起身,往山坡下眺了眺,眼里多了些笑意。
  她这边悠悠下山,那边从车里跳下个穿青竹衫,戴白纶巾的年轻郎君。男子望见这边的人影,高挥手臂,奔跑过来,却因身子骨柔秀,一路上被草窠石子绊了好几回。
  谢澜安唇边笑意越发明显,索性不走了,站在原地等。
  等那一身文气的碧衣郎君跑近,气息没喘匀,便把住谢澜安的双臂问:“还好吗?有没有人欺负你?”
  俩护卫忍俊不禁,谢澜安曼声开口:“放心,只当我欺人的份,哪个能欺我。我料想你上回说去西山看望尊师,从西山收到信,会立即动身,今日也该到了,便出城来迎你。”
  顿了顿,她轻不可闻地说:“乐山,真是好久不见了。”
  这碧衣郎君便是以善音律而闻名的文良玉,字抵璧,雅号乐山君。
  别看他年龄不大,因在音乐上出众的天赋,被高士崔膺收为高徒,不常住金陵城里,却名声在外。
  谢澜安此前发出的第一封信,便是给他的,在信上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身世和盘托出。
  非如此,对不起他上一世在东平猝然闻知自己离世后,怔忡悲痛,摔琴断弦,余生不复弹琴的情谊。
  文良玉看清谢澜安的衣饰,这才讪讪放开她,喃喃:“谢兄,是谢姑娘了。”
  其实她的脸还是文良玉熟悉的那张脸,连英气都不减分毫,头发利落束起,也无一丝云鬓堆斜的妩媚。
  但眼前人身上那种不再端庄的散漫气息,还有不同于从前温润的清冷眉宇,是和从前不大像了。
  咦,怎么连个头都不如他高了?
  文良玉心无杂念,又灿烂笑起来,“那以后我便唤你含灵。”
  谢澜安也笑,“之前说帮我斫张好琴,带来没有?”
  文良玉忙说有,在车上。这一路他又着急怕谢澜安在京中出事,又怕马车太颠簸损了他的琴,只好把琴牢牢抱在怀里赶了一路。允霜闻言,即去取琴。
  趁此空当,文良玉又不放心地问了谢澜安一回,京中有无人针对她说闲话。
  他以手搔头:“我是人微言轻,但我可以去求我老师,请他老人家帮你说话。”
  在他心中,知音就是知音,岂有男女之别。
  文良玉自认是乐痴一个不假,既无功名官爵在身,也无显赫家世庇护,没什么用处,但他的老师,可是被誉为中原楷模的崔膺啊。
  尽管如今中原收复不回来,老师也心灰意冷地避世了,但谁敢伤害他的朋友,他总要做些什么。
  “真没有什么。”谢澜安捻开折扇,这动作,是女子的心性男儿的习气,独一份流风写意,“再说,无人针对我,我拿什么理由回击呢?”
  这话文良玉听不大懂,他平时除了打谱也不喜欢深想事情,总之无事就好。
  “方才在山上看什么?”
  谢澜安扇指东北方,“你看,金陵的山还是低了些,听闻登京口北固山,隔江北望可见中原。有机会我想去看一看。”
  文良玉只是点头笑。玄白的嘴是个闲不住的,立马接口:“小人听说那镇守京口的大司马残暴极了,最喜筑京观,大胜后割美人头盛酒相庆。太后倒任用这样的人……”
  捧琴而回的允霜眉头一动,还没来得及提醒,谢澜安已扬起扇子敲在玄白脑袋上。
  跟着她抛扇到玄白怀中,伸手接过古琴,抹去裹琴的布帛。
  只见琴身为焦尾形制,绿檀为面,底部有文良玉亲手刻上的琴铭:君子无垢。
  谢澜安勾指轻试琴音,入耳泠泠,赞叹:“好琴。”
  文世良笑说:“许久不曾与你合奏一曲了。”
  谢澜安颔首,二人便登高几步,寻了处桃杏秾丽,风清气朗的地方。
  谢澜安直接趺坐在树旁一方青石上,横琴膝上,“我新近作成一首《雌霓引》,谱了曲,请君雅正。”
  她敛息静神,修长的手指落在弦上,清响出林。衣领上一截低敛的玉颈,美如鹤颈。
  彩虹有二环,色彩鲜艳的内环名为雄虹。雌霓者,外环也,颜色暗淡如影雾。
  仿佛世间看待事物从来如此,强者为雄,弱者为雌;光明者为阳,幽昧者为阴;夫者为刚,妇者为柔;儿郎传宗接代,女儿有氏无名……
  文良玉侧耳倾听,不时点头,到会心处,不禁脱口吟诵:“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
  他听完一阙,不用刻意强记,所有韵律便了然心中。谢澜安手未离弦,以目邀之,文良玉已经从腰间取出一支翠碧如玉的竹笛。
  这便是传闻中蔡邕用过的柯亭笛,文良玉执笛在手,纯柔的神色顷刻一变,气宇慷慨,碧袖当风。
  他和着她的音律,琴笛共奏。
  放在以往,这是江左名流们千金难见的一场合奏雅事,眼下却只有春风为伴,莺雀悄聆,天地之间,唯有知音二人而已。
  三叠皆罢,琴笛鸣和的余音久久不散。
  允霜玄白大饱耳福,文良玉放下竹笛,看向谢澜安平淡如常的神色,却慢慢皱起眉。
  他又喜又忧:“含灵你的琴技又有进益了。从前我一直不懂,我修习琴艺也算勤勉吧,也不是只会死练乐谱、不参造化吧,为何老师说我的琴总差你一筹……收到你那封信时,我以为找到了原因,女子性本敏柔,你又常年屈隐苦衷,琴为心之声,情愫深致也是当然之理。可如今你已恢复真身,何以琴声周折顿挫,纷氲永叹不可抑止?”
  乐山君的两条眉头几乎拧到一起,委屈极了:“你骗我,你根本不好。谢含灵心有沟壑藏千川,又有郁气出不得!”
  低头拭琴的谢澜安忍不住莞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