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评论区
  “史书称穆宗体气卑弱,不喜欢看到女人,早年述律平想给他立妃,他就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即位后,虽然后宫很多,但从未临幸过,侍奉他的也都是宦官。”
  耶律德光:“没有亲生子,同母弟弟也被流放……”他都能想到这个儿子死后,皇位继承会有多么混乱!
  【穆宗嗜好打猎,且不分季节,不管寒冬还是盛夏,只要高兴便去游猎,朝政全部交给蕃汉诸臣打理。】
  【他还喜欢用严刑峻法,常常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迁怒身边侍奉之人,将他们处以炮烙、铁梳之类的酷刑,或者亲自挥刀砍死,然后残虐尸体,“斩击射燎,断手足,烂肩股,折腰胫,划口碎”,最后扔在野外。】
  【被他亲手虐杀的就有一百多人,辽穆宗的滥杀和暴虐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辽穆宗虽为人暴虐,却能做到“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他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礼敬臣下,只是对近侍极端残忍。】
  评论区
  “后人评价他在位时期:省徭轻赋,人乐其生,辽朝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甚至还能拿出自己的粮食供应给附属国家。”
  “但虐杀身边人这件事,给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第407章 五代十国
  【公元969年,应历十九年,耶律璟连续一个月没有去上朝,整日饮酒作乐,喝醉就睡觉。一日,他在黑山行猎,喝的酩酊大醉回到行宫。当天晚上,他想吃东西,因为没能及时得到便要暴起杀人,不甘坐以待毙的侍从们奋起反抗,将辽穆宗杀死在行宫中。】
  【这场政变史称黑山之变!】
  【这一年是宋太祖开宝二年,这也是宋朝打败辽国最后的机会了。】
  【辽穆宗在位的十九年,是辽国政治最混乱衰弱的时候。此后辽国的国力将会在接下来三位贤明的统治者手中达到巅峰,等到下一次辽国衰弱之时,北宋君臣早已失去了北伐之心……】
  赵匡胤陷入沉思:“朕本想着契丹强盛,必须集全国之力才能与其一搏,难道先南后北的方针是错的吗?”
  郭荣也是这样想的,在当时的人看来,契丹是大敌,他们短时间内无法收复燕云,即便收复了也需要派出重兵防守。
  而中原却割据分裂,小国林立,不如先平定了国内,再集中所有力量一致对外。只要整顿好国内,夷狄自然不是问题!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辽国与其他草原民族都不一样,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耶律璟死后,萧思温与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人迎立耶律贤为帝,是为辽景宗!】
  【辽国的皇位又回到了耶律倍一脉手中,在耶律贤与皇后萧绰的软硬兼施之下,辽国的宫廷政变终于结束。此后辽国的皇位都在耶律贤的子孙中传承,确立了辽国的嫡长子继承制!】
  耶律阿保机若有所思:“如此看来,长子一脉继承大统才是天意啊。”
  述律平有些不甘:“历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若是贤儿没有经历幼年的磨难,不一定能够成为贤明的君主。”
  【后人看历史不免为当时的中原王朝可惜,如此大好时机,却没有抓住机会。只因为,此时的中原大地,朝代更迭如同走马灯,皇帝改易如家常便饭,比辽国的宫廷之争可要热闹多了!】
  【当后晋与契丹激烈交战时,后晋节度使刘知远广募士卒,拥有步骑五万多人,声称是用来防备契丹的,但面对契丹大军南下,他却按兵不动。】
  【后晋灭亡后,刘知远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藩镇,面对耶律德光入主中原的局面,刘知远……遣使奉上了自己的贺礼。耶律德光对他的识趣也很赞赏,给了他代表假节的木拐,将他当做自己的儿子。】
  【待到中原百姓不堪其苦,揭竿而起,攻破城门,杀死契丹官吏后,刘知远才停止观望。他以中原无主为由在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史称汉高祖!】
  刘邦:“嚯!又是个汉高祖!”
  刘恒:“虽然天幕称父皇为汉高祖,但您的谥号是高帝,庙号是太祖!”
  刘启:“这不会也是朕的后代吧?”
  ……
  天幕下的观众还在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汉朝居然又给续上了,就听天幕道——
  【刘知远是沙陀人,是李克用的部族,他从小为人稳重,不好嬉戏,沉默宴言。长大后,正值李克用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就在李嗣源手下当偏将。】
  刘启:“既然是沙陀人,这个刘氏必是改的汉姓。”
  李世民:“从后唐到后晋、后汉,中原王朝的国君怎么尽是些沙陀人!”
  长孙无忌:“还真是这样,臣居然没有注意到。”
  房玄龄:“他们虽出身沙陀,但其执政手段都是按着中原的规矩,被当做中原王朝也不足为奇。”
  ……
  【在战场上,刘知远不顾自己的安危,两次救护石敬瑭脱离险境,得到了石敬瑭的信任。石敬瑭出镇太原时,便任命刘知远为押衙。】
  石敬瑭:“当年,与后梁之战中,朕的马甲断裂,几乎就要被梁军追上了,是刘知远将自己的马匹换给了朕,还掩护朕撤退,朕从未忘记他的救命之恩。”
  可惜,时移世易,如今的世道,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后晋亡了,刘知远成为皇帝,总比契丹人要好一些。
  【石敬瑭对契丹称臣割地的行为,让刘知远颇有怨言,他认为称臣即可,当儿子就太过分了,割地更是会造成无穷后患!】
  【后晋建立后,刘知远以军功和功臣的身份,历任侍卫马步都指挥使、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成为后晋最有权势的朝臣!】
  【石重贵即位后,与契丹断绝关系,为避免刘知远不听朝廷调遣,倒向契丹,先后封其为太原王、北平王,官拜北面行营都统。】
  【而刘知远此时的想法已经从拥护后晋,变成了称霸河东,成就王业,对朝廷诏令半推半就。】
  【刘知远坐视后晋灭亡,当他看清契丹也无法稳定中原局势后,于公元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后晋旧臣纷纷投奔到他的手下。】
  【同年六月,刘知远进入东京(今开封),改国号为汉,正式建立自己的政权!】
  【后汉建立之后,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中原局势。而其中最大的隐患就是时任天雄节度使手握重兵的杜重威。刘知远几乎花费了一年时间亲征杜重威,才让其归服,自此,诸镇相继归附。】
  【在皇后李氏的建议下,刘知远一改之前朝廷搜刮民财充做军费的惯例,将宫中财务拿出来赏赐给将士,一举收拢人心。】
  【公元947年十二月,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去世,刘知远悲痛万分,以致病重不起。】
  【刘知远有三个儿子,长子刘承训是他最看好的继承人,却在刚立为太子之时生病去世,刘知远伤心之下一病不起,几天之后也跟着去了,时年五十四岁。】
  刘彻:“呵,他这皇帝就当了一年,还真是过个瘾啊。”
  【公元948年,在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四位辅政大臣的支持下,刘知远的次子刘承祐继位,时年十七岁,朝政都掌握在辅政大臣的手中。】
  【同年,河中李守贞、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三镇先后举兵反叛,在大将郭威的征讨下,三镇相继被平定。】
  评论区
  “刘承祐先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讨伐三镇,朝廷大军顺利击败李守贞,李守贞退守河中城,闭门不战。大军围攻河中城数月,始终无法攻破。”
  “刘承佑无奈之下,只好请出老将郭威,这一战赵匡胤也跟着参与其中。”
  “郭威到达河中后,稍事休整,便轻装简从围着河中城转了好几圈。之后下达了第一条命令:在河中城的东、西、南三面修建营寨,只留下北边不设防备。”
  “又征召周边三万民工,在营寨和河中城之间修建小型堡垒,保护新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郭威不动声色,等到堡垒修好,征召的百姓也没有被放回去。”
  “一天夜里,被困在城中绝不露头的李守贞突然率军出击,没有准备的后汉军顿时一片慌乱,他们放弃了堡垒,向新筑的营寨里撤退。等到大军重新集结,列队出寨,准备痛扁敌人时,敌人已经不见了。”
  “所有将士都很郁闷、愤懑,郭威却不为所动,命令民工继续修建被毁的营垒。”
  “将士们甚至怀疑,他们只是来给民工做保安的。”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郭威已经抓住了李守贞的心理。只要堡垒出现,李守贞就会心急火燎,不计利害地率队出城,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要把堡垒摧毁,然后他才能带着人马逃回城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