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但朱文正却因为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想要投靠张士诚,被朱元璋软禁,在软禁期间郁郁而终,年仅三十岁。”
  “客观上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朱文正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封其八岁的儿子为靖江王,就藩桂林。靖江王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并传了14代。”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文正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
  【朱文正在洪都城坚守八十五天,为朱元璋争取了时间,朱元璋营救出韩林儿后,立刻带着二十万大军发兵洪都,陈友谅只能放弃对洪都的包围,迎战朱元璋,两军在鄱阳湖展开一场血战!】
  【陈友谅的水军本就强势,又建造了数百艘楼船相助,这些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而朱元璋的水军,却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多了。】
  【双方在鄱阳湖上连续打了三天,朱军都失败了。】
  【陈友谅为了发挥楼船坚固的特性,打造坚不可摧的水上堡垒,将自己的船都用铁索连了起来。恰逢此时,湖面上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刻派出一支敢死队,驾驶着七条满载火药的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
  周瑜:“火烧赤壁!”
  曹操:“啊!头疼!”
  当年曹操铁索连舟是因为北方军队不识水性,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发挥自己的优势,但陈友谅的水军实力本就强盛,真不知他为何出此昏招?
  【风急火烈,汉军大船很快就被火势覆盖,火焰腾空,将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就连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都被烧死了,陈军士气降至谷底。】
  【陈友谅想要收拢残兵败将逃出鄱阳湖,在后方建立防御阵地,但他的退路早已被朱元璋斩断。】
  【陈友谅被困鄱阳湖数日,部下将士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投降了朱元璋。时间一久,军中粮草消耗殆尽,只能强行突围,朱元璋对其层层阻击,陈友谅当场被乱箭射死,陈军顿时土崩瓦解。】
  曹操瞪大了眼睛:“陈友谅死的这么草率吗?”
  评论区:“陈友谅出身贫寒,心狠手辣,对敌人毫不留情。同时,他也注重仁政爱民,轻徭薄赋,得到了治下百姓的拥护,是元朝末年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陈友谅在军事上虽然有一定才能,却往往因为骄傲自满和战略失误而错失良机。”
  “在鄱阳湖大战中,他固执地要拿下洪都,却忽视了来自朱元璋的威胁,有此一败,也不算意外。”
  “陈友谅依旧没有摆脱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前后历时37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战斗程度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
  朱元璋:“当年哪有天幕说的这么轻松,陈友谅的水军十分强大,咱可是几次死里逃生,一不小心就交代在鄱阳湖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会对鄱阳湖之战产生疑惑,这不就是赤壁之战的翻版吗,到底是谁抄袭了谁?】
  【事实上,后来写出《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此时正在陈友谅的军中任职,他亲身经历了鄱阳湖水战,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不免带上了鄱阳湖之战的影子。】
  刘备:“原来罗贯中亲自参与过这样的大战,难怪能将战争场面描写的那般传神。”
  诸葛亮:“不通军事的人也写不出这样的宏大场面!”
  朱元璋也很是吃惊:“罗贯中居然是咱这会的人,也不知道他现在何处?”
  朱标:“父亲想做什么?”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咱能做什么?罗先生这么有才,当然是想让他帮着咱写几本书啊,到时候咱还能亲自跟他说说鄱阳湖都发生了什么。”
  罗贯中两眼发黑:“奉……奉旨写书!”
  【消灭大敌陈友谅后,朱元璋得到了两湖这个大粮仓,兵精粮足,实力强大。北方的元军却在红巾军的攻击下四分五裂,再加上南方的经济发展远超北方,放眼望去,整个天下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挡住朱元璋的脚步!】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的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立百官司属,虽然仍然以龙凤纪年,但他的麾下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曹操叹道:“龙凤政权并没有多少权威,也算不上正统,在名分上可远远比不上——”汉献帝刘协!
  【朱元璋想要北伐,就要扫清南方的割据势力,张士诚就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此时,朱元璋已经夺取了武昌,占领了襄阳、沔阳等要点,控制了整个长江中游。为了稳定江汉局面,他与四川的明玉珍建立同盟,随后转兵东南进攻张士诚。】
  【而张士诚则占据了淮水流域的狭长地带,中间隔着长江,南北兵力被一分为二。】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以张士诚军犯界为借口,命徐达、常遇春率步舟师水陆并进,渡过长江,进攻淮东!】
  第499章 元末起义
  【面对朱元璋大军压境,张士诚为分散朱元璋的兵力,将400艘战船停泊在长江北岸的范蔡港,有派出小船在孤山附近水域巡弋,企图引诱徐达调兵回防长江水寨,然后乘机反攻。】
  【但朱元璋不为所动,依旧将主力放在海安、泰州一带。不久,徐达攻克泰州,擒其守将严再兴,乘胜进逼兴化、高邮。】
  【张士诚为了调动朱元璋大军,减轻江北的压力,再次向宜兴、安吉、江阴等地发起进攻。朱元璋派出精锐驰援宜兴,亲自带着一支军队到江阴驻防。张士诚的布局再次被朱元璋识破,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次年二月,朱元璋攻占高邮,徐达带着大军继续攻城略地,长驱直入,一举攻克兴化、通州、濠州、徐州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赶出了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
  【张士诚的部下见朱元璋势大,不由得人心惶惶,心生二意,杭州、湖州、松江、嘉定先后投降朱元璋,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苏州)彻底成为一座孤城!】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战。】
  【朱军在平江城外构筑长围,搭起木塔、修筑三层敌楼俯瞰城内布局。每层还配备了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日夜攻击。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据城坚守,顽强抵抗。】
  【但经过八个月的围攻,平江城中弹尽粮绝,张士诚的部下大多投降了朱元璋,张士诚的弟弟张世信被炮弹炸死。】
  【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以巷战节节抵抗,但最后还是失败被俘,自缢而死。朱元璋成功占领平江,大周政权彻底灭亡!】
  评论区
  “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
  “张士信在城头督战时,仍不忘享乐,他在城墙上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了个粉碎。”
  “张士诚在占领江浙一带后,虽然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政权,但并未制定明确的长远战略规划。他满足于现状,缺乏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这让他在面对朱元璋等强大对手时显得很被动。”
  “张士诚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他先是与方国珍决裂,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然后又与朱元璋结盟并联姻,但却并没有利用这一关系巩固自己的地位,反而因朱元璋的离间计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张士诚十分礼遇东南士子,但这些士子却大多以文学成就著称,而非军国谋略之才。他信任重用的弟弟张士信也是个贪财好色、重用腐儒的小人,导致朝廷上下猜疑,不肯用命。”
  “张士诚在治理国家时,施仁而不当于理,施恩而不知施威,施赏而不能加罚。这种姑息将就、一味骄纵的做法导致真正有才能的人才难以出头,而庸才却得以重用。”
  “与朱元璋相比,张士诚的兵力明显不足。朱元璋在统一江南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军队,而张士诚则因多次战败而损失了大量兵力。”
  “张士诚在面对危机时往往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决断力。这种性格上的弱点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无法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错失良机。”
  ……
  曹操:“用人不当,赏罚不明,政治腐败,优柔寡断……这不就是袁本初第二吗?”
  袁绍:“曹阿瞒%&*#¥”
  【消灭张士诚后,江南地区就只剩下方国珍和陈友定两个割据势力。】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发兵讨伐陈友定。陈友定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被朱元璋击败。他服药自杀未遂,被朱元璋生擒后押赴南京处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