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胡惟庸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此案牵连甚广,前后有三万多人因此丧命。至于胡惟庸有没有谋反之心,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触犯了皇帝的忌讳,将手伸向了皇权。】
朱元璋:胡惟庸定然有异心,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胡惟庸一案也牵连到了第一位丞相李善长,胡惟庸能成为宰相都是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李善长的亲侄子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两家相交莫逆。】
【胡惟庸入狱后,在供词中说他曾劝说李善长参与谋反,虽然李善长并未直接参与,但因其知情不报且心怀两端,被朱元璋视为大逆不道。】
李善长:李氏……完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李善长的弟弟)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下诏免去他们的死罪,但活罪难逃。对此,李善长并没有表示感谢,朱元璋因而怀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继续追查胡惟庸一党,李善长因受胡惟庸案牵连而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终年七十七岁,同时被处死的还有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李善长之子李祺因娶了公主未被处死,但不久也去世了。】
李善长:这就是我李氏的结局吗……满门被灭!
但这都过去十年了,还有完没完啊!
萧何:老夫当年为了打消皇帝的猜忌,不惜自污,你身在乡野居然也想干涉朝政,这是担心死的不够快吗。
徐达:咱们这位皇帝陛下还真是不念旧情啊……
【想当年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子孙世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还赐予他丹书铁券,可以免李善长两次死罪,他的儿子一次死罪。但皇帝当真想杀你的时候,多少丹书铁券都没有用。】
评论区
“李善长在晚年时约束不了部下,且试图为受株连的亲戚求情,这些行为都触怒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手下做丞相,真是一个九死一生的高危职业。”
“当你得到丹书铁券的时候,就要小心了……”
朱元璋:“这都是污蔑!污蔑!!!”
【李善长在明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智慧和才能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政治斗争的加剧和朱元璋对权力的集中,李善长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死也标志着明朝初期丞相制度的终结和皇权的高度集中!】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罢宰相之职,废黜中书省,自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皇帝大权独揽!】
评论区
“这就是封建制度发展到极端的状态,皇帝一人手握军政大权,成为真正的独裁者!”
朱元璋的做法启发了很多皇帝,有人想要效仿朱元璋,废黜丞相,也有人看到了其后暗藏的危机!
汉武帝:“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岂不是事无巨细都要过目!”这也太……太累了吧!
秦始皇:“即便没有丞相这个官职,也会有人填补这个权利空缺,就算朱元璋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政,他的子孙后代能做到吗?”
始皇帝推测的分毫不差,明朝确实废除了丞相,却开启了名臣时代,后来的内阁首辅与丞相并无区别。
【朱元璋废黜丞相制度后,将所有权利都揽在自己手里,但由于事务繁多,勤政如朱元璋也无法处理,只能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
【后来,内阁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永乐朝之后,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
朱元璋:“天幕这是什么意思,合着咱费这么多劲,都白做了是吗!”
朱元璋不信任任何朝臣,要将所有权利都抓在自己手中,早就有了废黜丞相的想法,天幕说的正是他心中所想,但最后的结果却并不如他的意……
朱棣:“朕要出兵北伐,哪有那么多时间处理政务!”
朱高炽:“别问朕,朕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就死了。”
朱瞻基:“朕每天那么多事,要斗蛐蛐,斗叔叔,斗朝臣……哪有时间处理那些琐碎的小事。再说,朝中百官也不能闲着吃干饭啊!”
……
【在地方上,朱元璋废除了行省制,设立了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负责地方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这一设置使得地方权力得到分散和制衡,减少了地方官员专权的可能性。】
【朱元璋认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中国,非猛不可”。在律令刑罚方面加重罪责,以“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修订了《大明律》!】
评论区
“那些早已被废黜的肉刑:族诛、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挑筋去膝盖等一系列残忍的刑罚在洪武朝再现。”
“还有朱元璋最喜欢的剥皮萱草!”
朱元璋:“乱世用重典,只要谨守律法,朕自然不会找你们的麻烦!”
洪武群臣:“呵呵……”
【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
【锦衣卫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直接对皇帝负责,大理寺和刑部不得过问其审判活动。】
【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人数最多时达五六万人。南镇抚司主管本卫军、匠人员纪律,北镇抚司设有专门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都是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
评论区
“这就是特务政治!”
“可惜后来尾大不掉,成为皇帝的爪牙鹰犬,令人闻之色变。”
“朱元璋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于杖下。”
“但他绝对想不到,后来的朝臣为了青史留名而主动求廷杖。”
朱元璋浑身一激灵:这也太……太贱了吧!
【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的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但朱元璋死后不久,锦衣卫制度就被恢复了……】
朱元璋看向朱棣的目光越发不善,朱棣只能躲在大哥朱标身后,不敢冒头。
朱标:……
第502章 洪武大帝
【为了监督锦衣卫的行为,永乐帝设置了东厂,由皇帝直接指挥,后来东厂的管辖权逐渐转移到了宦官的手中,成为一个以京师为中心的全国性的特务网,专门负责监视朝中大臣和百姓的言行举止,权利在锦衣卫之上!】
朱元璋:“重用宦官,你忘了汉唐亡国的教训了吗!”
朱棣:“身为皇帝也不能事无巨细都抓在手里,不然要手下人做什么,宦官天生与朝臣不对付,利用他们监督朝臣也是应有之义。”
朱标:“利用宦官监督朝臣没有问题,但宦官距离中枢更进,更得皇帝信任,他们更容易变成权倾天下的权宦!”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为了限制锦衣卫与东厂的权利,成华帝设置了西厂,其权力又在锦衣卫、东厂之上。】
【正德年间,在东西厂之外又设置了内行厂,内行厂不仅侦缉官民,而且还操纵、控制、监视东西厂,权力更在东西厂之上。】
刘邦嗤笑道:“搁这套娃呢!”如果他知道什么是套娃的话。
刘彻悚然一惊:“这就是特务政治发展到极端的表现吗!”要知道,江充就是刘彻手下的特务。
朱元璋:“咱该夸你们有创意吗!”
锦衣卫:我们这个最有名的特务机构都没有姓名了o(╥﹏╥)o
【这就是明朝的厂卫制度,它们可以不受法律和司法程序约束,可以随意到各级官府或各地侦缉、查讯,可自设法庭对犯人进行随时随地的刑讯问罪,可制造口供、迫害异己、严刑定案、任意杀戮……】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到极点的产物,是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帝的集权统治,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弊端和司法混乱。】
【厂卫制度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司法制度,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官僚与厂卫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一大政治弊端。】
朱元璋陷入沉思,强烈的权利欲让他想要掌控朝臣的一切行为,不容任何人超脱出自己的手心。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不加控制的特务机构居然会给大明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
李斯:“建立法治很难,但破坏却很容易。”
不过,朱元璋晚年废除了锦衣卫,自然可以硬着头皮将罪过都丢给儿孙——都怪他们的懒政和路径依赖,才带来了这样的后果。
不过朱棣之后的皇帝就没有人可以甩锅了……
评论区
“监察百官是必须的,但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必须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