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他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理学中“格物致知”的框架,提出了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善性,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无我”的状态,也就是摆脱个人私欲和执着的束缚,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和追求,而在于对自己内心的发掘和体悟。】
  【良知是人内心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而致良知则是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评论区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合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王阳明的主张被他的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泰州学派更是将其学说推向了一个极端,他们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明朝之后的许多人,尤其是明清士大夫阶层,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张居正便是他的拥趸。】
  天幕下的观众:虽不明觉厉,但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被视为道德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正因为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称为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圣人!】
  【王阳明也是公认的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在儒家体系中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龙场悟道是王守仁政治生涯和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正德四年,王守仁谪戍期满,被任命为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
  【在庐陵期间,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冒着被罢免的危险,减免了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当地百姓拥护。】
  【他在此地推行孝道,开办学堂,设立保甲制度让盗贼为之一清,理清驿站制度吸引外来的游客……】
  【这是“知行合一”的第一次实践!】
  【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张永设计除去,同年十二月,王守仁升任为南京刑部主事。】
  【很快,王守仁就被召入京城,在京城各个衙门中轮值,他在每个岗位都能做到最好。他也得以在京城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收获了许多弟子。】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遇到了他的伯乐——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王琼对他的才能极为赞赏,举荐他做了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负责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的交界有许多盗贼聚集,但因为处于几省的交界处,责权不明,盗贼四处逃窜,无法统一指挥剿匪。】
  【王阳明的任务就是统合各省的力量,联合剿匪,小事可以自己做主,只有大事才需要禀告朝廷。】
  【但此时的王守仁一心讲学,已经没有了那些世俗的欲望,他再三推辞,朝廷四次下达命令,措辞严厉,不容拒绝。王守仁这个文人只能踏上了带兵剿匪之路,也算是变相实现自己早年平定四方的志向吧。】
  【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第558章 阳明心学
  【当时,江西中南部盗贼蜂拥四起。那些山贼盘踞山地,自建军队,对当地百姓和商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南赣地区的匪乱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稳定,还波及了福建、广东等邻省。这里崇山峻岭,形势险要,各个盗匪山寨同气连枝,官兵剿匪之时总会面临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难以彻底解决。】
  【王守仁到任后,认真总结之前剿匪失败的教训,他认为盗匪在城中一定有内应,才能每次都能准确的躲开官兵的绞杀。】
  【对此,他在城中设置“十家牌法”,也就是让百姓互相监督,一家隐匿匪患,十家连坐,从根本上杜绝了奸细混入县城刺探军情的可能。】
  【他知道官府中定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便审问那些积年老吏。待他们坦白后,王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作为双面间谍,刺探敌军的情报。】
  【自此,王守仁掌握了盗贼的所有情况,盗贼却不知道他们将要面临的敌人是谁!】
  【王守仁又从民间选拔了许多“魁杰异材”,建立精锐部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有情报优势,又有强大的军队,王守仁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大帽山的盗贼。】
  【正德十二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他先做出撤退的假象,迷惑敌人,在敌人放松大意的时候,出其不意的发动了进攻。】
  【此战,官兵连破贼匪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
  【七月,王守仁进兵大庾。十月,攻克左溪、横水。接连剿灭贼匪的营寨八十四座,斩杀、俘获六千多人。】
  【随后他还师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又斩杀了两千多人。】
  【王守仁用兵以诡异、独断著称,素有“狡诈专兵”之名。通过彰南之役、横水桶冈之役、和利头之役三次战役,王守仁彻底荡平了闽赣湖广四省为患多年的盗贼!】
  朱佑樘赞道:“果然文武双全,怪不得能以军功封爵!”
  朱厚照眼神亮的惊人:“王守仁真乃神人啊!朕要拜他为师!”
  【为了彻底解决这里的匪患,王阳明在江西的客家人中,恢复了秦汉唐时期的保伍制度,建立了一支民兵武装。】
  【自宋朝之后开始的重文轻武之风,在这里一扫而空,王守仁在这四不管地带重建了中国基层的武士制度!】
  朱元璋:“重文轻武会消磨华夏民族的斗志,让老百姓拥有自保之力又得面对此起彼伏的叛乱……”
  朱标:“父皇,开启民智是不可阻挡的大势,若是沿海的百姓都能拿起大刀保护自己,那些海盗根本没有存身之地。”
  朱元璋已经预见了大明将来会面对的麻烦,但他不能掩耳盗铃,不能将所有麻烦都丢给后代子孙!
  【山贼平定后,王守仁回到赣州,他颁布文告,兴办学校,移风易俗,刻印儒学经典,提高教师待遇,还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也就是后来的阳明书院。】
  【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好斗逞凶的民风得到改变,南赣风气为之一新!】
  【当时那些与官府对抗的盗匪大多是畲族的百姓,王阳明以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相结合,让闽粤赣交界处的畲民由此“去蛮化”,“梗化”。“顽民”开始“新民向化”,大量畲民迅速汉化,融入了当地早已汉化的福佬人和客家人中。】
  【而那些不愿汉化的畲民,要么进入更危险的山区生活,要么辗转搬迁到闽东、浙南等地,闽粤赣边的族群格局因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畲民变成了当地的少数族群。】
  【王阳明平乱之后,还在当地设置新的县治,加强对此地的管理。设县之后,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此这里的人们尊称王阳明为“县父”!】
  【王阳明解决这里的匪乱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得到了朝野赞扬,声望日隆。】
  【但王阳明早已厌倦了官场,此后余生只想将自己的思想传扬开来,他再三请求辞职回乡,朝廷说什么都不同意,不仅晋升他做了右副都御史,还给他儿子一个世袭锦衣卫百户的官职,以示嘉奖。】
  【王阳明只好留在了赣州,尽忠职守。】
  王华嘴角抽搐:“别人求而不得的高官厚禄,却是你避之不及的。”
  他已经能想到儿子将来会面临的“针对”与“麻烦”……
  【在赣州剿匪期间,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清除赣南的匪患十分简单,但想要扫除人们心中的私心杂念,却难于登天!只有真正“去人欲,存天理”,才能扫荡心中私欲,建立大丈夫的丰功伟绩!】
  “简单吗?”
  这话说得,让天幕下那些为了功名利禄汲汲营营,却不得其门而入的人痛心疾首。
  如果他们了解现在的网络用语,定会吐槽一句:“凡尔赛!”
  但这样的王阳明却让朱厚照深深的着迷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
  【只有兵部尚书王琼稳坐钓鱼台,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只要王守仁在江西,一定能够解决叛乱!”】
  【宁王一系自改封江西后便时刻准备着谋反,朱宸濠也预谋了很多年。】
  【他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和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人,恢复了被裁撤的护卫。还蓄养死士,随意杀害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数以万计,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在江西做了土皇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