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宋老汉眯着眼睛看天,乌云滚滚,像是一大团化不开的墨,黑得连昏暗的天都沦为陪衬。
  心中总有种不好的预感,他扭头对着屋内的人说道:“今年的冬天不好过,这几天没事不要出门了,我明天就叫几家汉子过来帮忙修屋子。”
  林老婆子点头,满脸愁云看向屋外。她和宋老汉活了这么多年岁数,对这样反常的天气更为敏感,她看着宋大郎道:
  “榨油的营生做到这也已经可以了,如今物价这样高,老百姓也就吃得起芸苔油,咱们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今日后,大郎就在家休息吧,这么多天奔波折腾得也累。”
  物价疯涨,油则成了无人问津的东西。
  徽州府适合种芸苔,到处都是大片的芸苔籽,随便去地里头收回来就能有油吃。
  林老婆子感慨着,“想不到这种灾荒年头,唯一能吃的竟然是油…”
  大人们沉默。几个小娃子则是兴奋地拿着宋大郎新买回来的小玩意儿凑在一起玩,嘻嘻哈哈笑声散去了些屋子里的阴霾。
  饭后,大人们坐在一起商量屋子修缮的事宜,说到取暖问题,宋老汉表示:
  “不如就将西屋和东屋给打通了,留一扇小门隔开,这样来到堂屋就不用经过院子,也方便些。”
  宋大郎思虑开口:“爹,这霜灾在北方肆虐良久,冻死了好几个城池的人,咱家这么多人,这一个火炉子怕是不够用。”
  “将几间屋子打通之后,可在堂屋里修一个大火灶,咱们木柴炭火也充足,撑一个多月的供暖也不成问题。”
  “东西两个屋都将各自的床铺移到靠近堂屋的这面墙,夜里睡觉也能暖和些。”
  宋明玉翻着宋三郎给她带回来的启蒙书,听见宋大郎说的话。
  她想了想,跑过去抱住林老婆子的大腿,软软道:“娘亲,囡囡也有想法!”
  林老婆子心里软成一片,将宋明玉抱起来,笑道:“囡囡也有想法啦,那小福星快说说。”
  宋明玉掰着手指头道:“囡囡也是在孙夫子的书上看见哒,北边的人们都在床底下烧火呢,这样不就会一直暖暖的了嘛。”
  “在床底烧火?”一家人诧异。
  宋三郎作思考状,片刻之后道:“确实如此,这布置叫火炕。”
  “书院有个从北边来到咱们徽州府投奔亲戚的同窗,旁人常会问他一些关于北方的新鲜事,这火炕也是从那位学子那听来的。”
  宋老汉好奇:“这在床底下烧火,那床铺岂不是要烧穿了,这如何取暖?”
  宋三郎道:“稍等。”
  接着从屋内取来笔墨纸砚,按照记忆和那位同窗的说法,将图画了出来。
  宋明玉眨着眼看宋三郎慢慢画着。不得不佩服她三哥这魔鬼般的记忆,人家只是随口提一嘴,他就能够记得这样清楚,并将结构图也完整复原出来。
  她在心里默默给三哥竖了个大拇指,不愧是个考霸。
  不一会,宋三郎停笔,指着图道:“他们的床不像咱们是木头架子,他们是实打实的土砌,浇筑特定的粘土封闭好,保证烟不会散出来。再在上面铺满床褥子,烧火就能暖和起来。”
  宋老汉和宋大郎将三郎画的图拿起来看了好一会,想明白其中的关窍,才赞叹点着头道:“这取暖的主意好!”
  “在上头铺满几层厚厚的褥子,只需要烧火,床铺就相当于一个炉子,屋里就会暖和起来。”
  柳雪梅还不太明白,便杵了宋二郎道:“你听明白这炕是怎么回事了吗?”
  宋二郎道:“我哪知道,要是脑子好使我当年就不会被夫子喊这么多次家里人了。”
  *
  第二天,宋老汉出门与几家人商量了修屋子的事,汉子们都连声答应下来。
  这些天他们也靠着芸苔籽攒下不少钱,王春花喜得每日睡觉前都要数一遍铜板,孙老头也总是调侃她财迷。
  几家人更加坚定了一定要跟紧了宋家的步伐,早早就去镇子上买了不少粮食回来囤着。
  卢巧娘看着自家越来越满的粮仓,和外头那些给一碗饱饭就能任人使
  唤的男男女女做对比,卢巧娘每日夜里都心悸得睡不着,拍着李三叔道:
  “你个大嘴巴,出门给我使劲装穷,有多惨说多惨,万不能将这些粮食给说漏嘴了!”
  李三叔无奈道:“巧娘,我心里头有成算。”
  他转身抱住她,“再说了,我什么时候让巧娘受过委屈?”
  卢巧娘红了脸,“你有成算便好。”
  她感慨道:“如今家里有粮食,明年孩儿去学堂的银钱也有了,咱们可不能忘本,可得好好感念宋家。”
  “那必然的,明日就去帮宋家修屋子去。”
  “你个老大粗,去帮忙可万不能再收人家的银钱或谢礼了,宋家人实在,从来不曾短过这些,但你得注意着些。”
  “知道啦,知道啦…”
  ……
  接下来的几天,宋家小院内日夜赶工,几个壮汉都是老实庄稼汉子,干活又肯出力气,起手毫不含糊,在第三天的时候就已经全都修整完毕。
  宋老汉看着焕然一新的屋子和院子,欣慰笑起来。指着比成年汉子还要高的院墙道:“这下,就算有心人想要打探,就算是猛兽下山来,也进不了院子里头了。”
  林老婆子也很满意,连连点头:“还有些篱笆刺,找两个结实汉子扎到院墙的最上头去。”
  这样就算有人想要爬进来,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几个屋子也全都打通连在了一起,每间屋子里还都砌了厚厚的火炕,将被子褥子往上一盖,烧起火来,屋子里暖和无比。
  赵大牛看了这火炕的设计,表示也要回去砌两个火炕,这样赵母在冬天也能好受些。
  宋老汉笑着拍他的肩膀,将宋三郎画出来的图纸递过去,“大牛,这是图纸,你看看。”
  几家人都笑起来:“给个准话,啥时候开始,咱们都一起去帮忙去。”
  宋明玉个子小,自告奋勇承担起送水的任务。此刻她拿着一个小水壶过来,语气甜甜:“叔叔伯伯们都辛苦啦,来喝水。”
  几家人对她都欢喜得紧,试问这样一个白胖圆润的小姑娘,又这样懂事,谁不稀罕。
  李三叔心都要软了,第一个接过宋明玉递过来的水杯,打趣道:“哟,是咱们的小福星送来的水,那我可要喝了,喝完会不会运气好好。”
  宋明玉仰头笑:“会!好运气都给李伯伯。”
  一院子的人都笑起来,纷纷道:“喝水就能有好运气,那我们可不客气了。”
  ……
  接下来的两三天,谁也没闲着,互相帮忙将几家的屋子修了,再将热乎乎的火炕给砌起来。
  最后轮到王二狗的时候,看着他那一间简单的茅草屋,李村长开口道:“我家附近有间小屋子,虽然多年没有住人了,但总归也比茅草屋要好,二狗若是不嫌弃的话,就去那小屋里头住吧,再围个院子,在村子里头也方便,有啥事喊一声就成。”
  王二狗心下感激,对着李村长感谢再三,一行人笑着帮王二狗将家搬了过去,又帮忙砌了火炕,这才离开。
  做完这些,又已经过了好几日。
  天上的浓云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黑,吹来的风凛冽入骨,宋家人不得不加快动作。
  在家里各处探寻之后,最终确定一个位置,开始挖地窖。
  在村尾人少的好处就是,任由在家捣腾什么,都不会有人问上家们打探。因此一家人也放开了手脚,热火朝天规划着地窖。
  宋大郎擦着汗,脸色严峻道:“昨天去帮王二狗家砌火炕的时候,遇到一个卖货郎,我打听了两句外头的现状。”
  宋老汉也停下手中的动作,问:“外头现在如何了?”
  宋大郎面色沉沉摇摇头:“县城已经乱了,到处都有抢劫偷盗,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如今已经到了连官府都管不了的地步了。”
  林老婆子面色一沉,“那福满镇的状况如何?”
  宋大郎道:“福满镇离县城远,人也较那些大镇子少,如今尚且还平静着,除了粮油店前混乱些,其他地方还算安稳。”
  一家人听到这话,都沉默下来。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感觉,只觉得堵着一口气,不上不下。
  宋老汉沉声道:“不论如何,日子还是要过,咱们在最靠近大山的地方,院子围得这样高,外头那些暂时不会危及到咱们这。”
  宋老汉又补上一句:“就算村子遭了难,咱们也能快些往山上逃,一家人整整齐齐,不愁活不下去。”
  一家人的心都放回肚子里。
  对啊,家里人都是齐整能干的,就不用过度担心还没发生的事,平添烦恼。
  宋大郎想了想,继续说道:“对了,二房那几个人已经被放回来了。听说是被抓去大牢里之后,宋长建当场就签了与宋三源的断亲书,又哭嚎了好久,县太爷便将他们全都放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