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寒门首辅养成记>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66节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66节

  “啥,隆昌县?”
  贺文嘉还没说话,跟他一组的黄有工先跳起来:“隆昌比我老家富顺县还远,在隆昌县学待几日,加上这一来一回的工夫,至少半个月就没了。”
  “啊!我来府学是来读书的,怎么隔一两月就叫我去县学交流啊,明年乡试我还考不考了?”
  分配任务的先生忙安抚道:“你们也就去这一回,等你们从隆昌县回来,以后只去南溪县、叙卫县这些近地方了,到明年你们八月乡试之前,最多也就出去一两回。”
  黄有功忍不住埋怨:“读书还得靠自己,知府大人把咱们打发到各县学去几天,对县学那些学子来说有什么用。”
  “有没有用不需说,等明年就知道了。”
  县学里多是童生,等明年秀才试一考,和往年一对比,什么都清楚了。
  朱润玉劝黄有功道:“你也不用如此着急,去隆昌县来回虽要半月,路上咱们也可读书。”
  唉,府学里安排下来,必须去,也没法子。
  按照府学的安排,每一队去县学交流的队伍中,需由府学中一个先生带队,再选三个甲班,七个乙班丙班的学子,算作一个队伍。
  这月去隆昌县的队伍中有贺文嘉、黄有功、朱润玉,王苍不在此列。
  贺文嘉羡慕王苍:“你们队要去南溪县吧,运气可真好。”
  王苍笑道:“ 明知我月底就要走,还要去府学交流一回,你还觉得我运气好?”
  哈哈哈,好像也是。
  朱润玉笑道:“去叙州府各地县学交流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咱们走遍了整个叙州府,也认识了各县学内许多学子。”
  县学内的学子们,若有三五个中进士,些许人中举人,以后都是人脉。
  黄有功摇摇头:“朱兄你想得太好了,县学内的读书人,能考中秀才就算家门有幸了,能考中举人进士地简直凤毛麟角。”
  拿府学跟县学做比,府学内甲班学生至少有一半的人能中举,乙班、丙班也会有一些。县学嘛,三五年内能出一个举人,那都算是当地县令大人意料之外的政绩。
  叙州府不比江南文风昌盛,有心往上走的读书人,都不会留在当地县学蹉跎,就算明知考上的可能性不大,也会年复一年来考叙州府学。
  唉声叹气说了一大堆,也没用,回去收拾好行装,明日出发去隆昌县学。
  贺文嘉走的当天上午,渔娘收到了他的信,得知他要去隆昌县,渔娘找出舆图瞧了瞧,隆昌县不通水路,大热天的坐车去,简直太受罪了。
  “主子,门房处来报,张大娘子来了。”
  “快请!对了,你们再叫个人去邓家,就说张姐姐来了,问淼娘有没有空闲来。”
  “是。”
  渔娘放下舆图,忙去院门口迎张大娘子,一见到人就笑道:“你说你六月来,如今七月都过了半旬了我才瞧见你人,你说话有没有准儿?”
  许久未见,张大娘子脸色红润了许多,比起去年她成婚时好似也胖了些。
  张大娘子大笑,她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摸着肚子:“不怪我,早前你五月派人来我家时,我就想来看你,可我肚子里装了个小东西,那时候还不满三月,哪敢出门来找你。”
  渔娘先是惊讶,随即惊喜道:“你怀上了?什么时候的事?若是知道你有孩子了,我就看你去了。”
  “你可别来,我夫家人口多,不像我娘家人少,在夫家我不好接待你。”
  渔娘扶张大娘子坐下,张大娘子道:“也是巧了,五月你派人来我夫家时,那几日我刚发现自己怀了,吐的昏天黑地,我娘和我婆母都叫我在家养着别出门,等到上月才好了起来。满了三月后,胎也坐稳了,随后又是给我补身子,一下耽误到今日才来看你。”
  “听起来你夫家待你不错。”
  渔娘给张大娘子倒茶,后觉得不妥当,叫丫头冲了一碗蜂蜜水来。
  张大娘子也不挑,她捧着蜜水喝了口,笑道:“申家是我爹娘选出来的,订婚后我两个弟弟又是多方打听,生怕申家有哪里不好,我爹娘弟弟们这般尽心,我若是过得不好,岂不是伤了他们的心。”
  嫁人后的日子张大娘子没什么不满,但自从怀孕后,她渐渐有了其他心思。
  “申家人口多,我男人是家里的老大,底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等着娶妻嫁人,家中公婆虽能干,他们种地和卖麻花挣的那点银子也只够家中使,没有多余的。”
  “你是想……”
  张大娘子拉着渔娘的手,诚恳又感谢道:“我的命好,老天爷叫我认识了你,多亏了你家,我和我弟弟们才识得几个字,不用跟我爹娘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挣命。”
  “我知道种地有多苦,我舍不得我的儿女受这个罪,我想着,还是做点什么小生意,一家人多赚点钱,等孩子大了,不管男女,都送去学堂开蒙。”
  白水村不像清溪村里有学堂,以后孩子读书要花的银钱多着呢,她不指望家中能靠读书出个当官的,她就想儿女能比她过得好些。
  张大娘子道:“白水村人口比清溪村多,村里人日日上山,山上有什么值钱玩意儿早就被挖走了。去深山吧,深山多蛇虫鼠蚁猛兽,万一有个什么不好,后悔都来不及。可若是不进山,我真想不到什么法子了。”
  渔娘一想也是,若不能靠山吃山,普通百姓想赚点额外的花费,能想的法子不多。
  “白水村也有河,你不能继续养鸭子,卖包蛋?”
  “能是能,我娘家做包蛋的手艺是独一份,不过若是有另外的法子,我不想做这个。”
  张大娘子不想跟娘家抢这门生意。
  张大娘子把放地上的竹篮递给渔娘:“我夫家做麻花你也知道,给你送了两斤来给你尝尝。”
  “还有这个干橘皮,我给送了一斤,我夫家屋后的山坡上长着一片野橘子树,结的橘子又酸又涩,果子没法儿吃,每年秋天,村里人都会去山坡上摘了果子剥皮,把橘子皮晒干了,冬天炖肉扔一两片进去,香得很。”
  渔娘突然想道:“哎呀,张姐姐,你可知道九制甘草陈皮的做法?”
  “不知,又是甘草又是陈皮的,这是什么养生汤?”
  “这是一道蜜饯,用料简单,做法却有些复杂,在南方的蜜饯铺子里卖得不便宜。咱们叙州府这边做得少,所以你才不知。”
  屋里还有从南方买来的九制甘草陈皮,渔娘赶紧叫丫头装了一碟送来。
  “张姐姐,你吃吃看,这味道你喜不喜欢。”
  张大娘子尝了一口,细细咀嚼:“甜,有点酸,橘子皮的味道浓,有点吃不惯,多嚼一嚼,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甘草陈皮有健脾开胃止咳化痰的作用,蜜饯不如正经汤药好使,对身子骨却有些好处,你若是把这个做出来,送去叙州府蜜饯铺子卖,肯定能赚着钱。”
  只要能赚到钱,张大娘子不怕折腾,她高兴道:“好妹妹,你肯定有方子吧。”
  “有,一会儿给你抄写好,你带回去试试。”
  “真是多谢了,许久没见来一趟,又偏了你一个好方子。”
  “小事情,这方子也不算难得。”
  淼娘抱着三郎进来,笑道:“什么好东西?也送我一份?”
  渔娘忙去接过三郎:“九制甘草陈皮的方子,你家肯定也有。”
  “哦,是有,早前我也想做来着,就是太费事了,想想就算了。”淼娘略活动了下胳膊,儿子又长大了些,越发压手了。
  张大娘子眼睛越发亮了,只要能赚钱,她不嫌费事啊。
  渔娘抱着三郎对淼娘说:“你还不知道吧,张姐姐有孕了。”
  淼娘惊喜又高兴道:“恭喜啊,几个月了?”
  “才将三个月多一点。”
  “哎哟,恭喜恭喜,这般算来,你该是冬日生,那时候天冷,坐月子也不难受。”
  张大娘子笑着点点头,她娘也说她怀的时候好。
  三郎乖乖坐在渔娘怀里也不哭闹,张大娘子见了眼馋:“也给我抱抱。”
  淼娘没答应,她道:“你怀着孕,三郎是个不老实的,万一不小心打到你踢到你就不好了。”
  渔娘也帮腔:“抱就别抱了,给你摸摸他的小肥手。”
  淼娘捂住嘴笑,三郎的小手确实肥嫩得很。
  许久未见,三人有许多话要说,渔娘留她们在家用午食,用了午食后,哄睡了三郎,三人脱了鞋子,又在矮榻上斜躺着说话。
  淼娘说养孩子的开心与劳累,张大娘子说村里的风光与闲事,渔娘听得开心不已。
  比那些高门大户家里,外面体面内里糟污的把戏,还是这些普通人家的寻常小事更让她觉得愉悦。
  第51章 拜师了
  张大娘子家去第二天,南溪县下了一场暴雨,南山上的山洪冲刷而下,清溪河河水暴涨,有一处地势较矮处决口,河水冲进稻田。
  好在雨很快停了,梅家的管事又抢修的及时,河水只冲坏了半亩田。
  林氏担心不已,雨停后叫小厮回村里问问情况,再回来报。
  小厮骑马去,下午就回来了,说村里无事,老爷都好,林氏这才放下心来。
  “又是炎热又是洪水的,今年日子太难熬了。”林氏忍不住道。
  “娘,日子不就是这样嘛,好一日歹一日的,哪能事事都如咱们所愿。”来到这个世上渔娘就知道,靠天吃饭就是这么残酷。
  “唉,前几年日子太好过了,连年丰收,我都忘了老天爷脾性不定了。”
  林妈妈端来一壶茶并两样小点心,笑着道:“夫人和小姐别愁了,左右咱们梅家也不靠清溪村那几块地过日子,碰上歉收的年份也没什么要紧,咱们家总不会饿肚子。”
  林氏幽幽地道:“咱们家不会饿肚子,村里人其他人家就不知道了。”
  “主子,咱们家对清溪村已经够仁至义尽了,非亲非故的,又不是族亲,您看哪家买地的老爷会给村里建学堂?就说王家吧,王家在白水村买了那么多地,可见他们给村里建学堂了?”
  “奴婢说句扎心的话吧,这天底下比清溪村过得差的人家多了去了。叙州府这边多山多水,就算碰上灾荒了,也能去山里找食。这要是在西北那些地方,灾荒年间别说水了,连草根都没得吃。”
  林妈妈笑道:“夫人,您出生得晚,等你知事了,林家已经举家搬去京城了,所以您不知。叫奴婢说,早前夫人祖父还在边疆从军之时,边疆的百姓过得那才叫惨。”
  林家呀,祖上三代都是从军的人,到林氏父亲这一代时,前朝末年时,林氏的爹才找关系进京当了个从五品武官。
  林妈妈是林家的家生子,后来陪林氏出嫁才来的梅家,前朝灭亡了,这才又从京城到淮安,又来了叙州府南溪县。
  林妈妈小时候跟着林家主子是在西北边疆见过的,那地方人命不值钱,那些百姓过得还不如军营里养的畜生。
  “罢了,不说这些,派去益州府的管事可有信送回来?”
  林妈妈知道夫人问的是去益州府请老神医的事,她道:“还没收到消息,可能路上有耽搁,估计再有三五日就能送信回来了。”
  还没等三五日,第二天管事就回来了,还请回来了张老神医,并一个小徒弟。
  “梅小姐,我来看你了。”
  “晓月!”
  李晓月还是顶着她的道姑头,看到渔娘,她笑着跑过来,激动道:“好久不见了,梅小姐长高了。”
  渔娘笑道:“好久不见,你也长高了。”
  李晓月咧嘴笑,双手捏了捏自己的腰身:“去了益州府后,每日吃得好,我不仅长高了,身上还长肉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