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 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 第36节

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 第36节

  宁达附和:“是这个理。”说着把分出来的一千六交给梁文建,让他再次确认。
  梁文建数了一遍点头:“是一千六百块钱整。”再次还回去。
  宁达紧接着数出三千八百块钱,再次递过去给梁文建确认。
  接着他看向宁绍贤和宁绍德:“绍明在分房上吃了亏,他还要建房,所以在钱上面多给他一点补上,分给他三千八百块钱,你们可有意见?”
  两人都摇头说:“没意见。”
  他们心里很清楚,这年头物价不如以前便宜,那三千多,哪怕也建砖瓦房,也建不起来老宅这样的院子的一半。
  老三说打算建平房,就算他只建两个睡觉的房间,不建堂屋,再加上一个厕所外加一个小厨房吧,也得自己往里再贴三千多。
  这还不包括家具和一些过日子要用的锅碗瓢盆等零零散散的东西。
  别看那些零散的东西不起眼,平时需要的时候,零零星星地买一两样也不贵。
  但破家值万贯,一下子置办齐全,也要花不少钱。
  梁文建把钱数好,交给宁绍明:“你再数一遍,确认一下。”
  “好。”宁绍明应了一声,认真数一遍,“没问题,刚好三千八百。”
  数完他就交到了赵如月手上。
  剩下的钱,宁绍贤和宁绍德一人分了一千六。
  接着就是家里的土地和粮食,宁绍德户口转到了单位,他的单位又是事业单位,不能分村里的地,所以分地分粮食都没他的分。
  不过宁达和黄秀华要自己住,目前暂时不需要几个儿子照顾,他们想自己种地。
  所以家里的地和粮食,甚至菜地,依然平均分成三份。
  剩下的就是一些过日子用的锅碗瓢盆,还有零零碎碎的东西,当初是谁买的就归谁,是谁的嫁妆也归谁。
  宁绍明的房子还没建成,在建成之前,他们一家暂时先跟宁达老两口住着,也就是依然住在他们现在的房间。
  不过东西分好,一大家子也要在一起团圆过年,往后老人还在时,过年过节也要一起吃团圆饭。
  等到年后,再彻底拆伙各家自己做饭,如果宁绍明一家还跟着他们一起吃饭,得提前给黄秀华粮食和菜钱。
  后面分的这些东西速度很快,天色擦黑,王海燕做好饭没多久,分家这个事就进入了尾声。
  分家协议写清楚,各自签字盖章。
  村委再给宁家三兄弟开证明,等年后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上班,他们带着证明去就能去办个新的户口本。
  终于完事,各人都松了一口气。
  王海燕适时出来叫人:“饭已经做好了,快进去吃饭吧,几天辛苦梁叔和村委的几位了,等下让我家那个敬你们几杯!”
  众人推让几回,一起往宁家厨房走去,厨房面积不小,两个桌子也摆得下。
  王海燕确实也摆了两桌,喝酒的男人一桌,不喝酒的女人和孩子们一桌,两个桌上的菜都一样。
  黄秀华随着大家一起走进去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笑。
  看到桌上的菜色,她脸上的笑顿时将在了脸上,沉怒的目光隐晦地看向王海燕,又转向赵如月。
  最后定在商量分家期间,一直没出厨房的王海燕身上。
  黄秀华刚才就注意到了大儿媳嘴巴边上没抹干净的油光,以她只是嘴馋躲在厨房偷吃。
  没想到刚分家,她就敢背着自己做这种事!
  感受到婆婆的死亡凝视,王海燕紧张得身上汗毛都竖起来了。
  偏偏她儿子还夸张地大声说着:“妈,今天我们家提前过年了?这桌菜看起来比过年还丰盛!”
  “有的吃还堵不住你的嘴。”王海燕恨不得过去锤他一拳。
  “能吃到这么多好菜,你得好好感谢你三叔,肉都是他买的。”为避免婆婆真不顾场合骂自己,让自己在外人面前下不来台,王海燕拐着弯提醒婆婆,那些肉花的可不是她的钱。
  说完这句,婆婆的眼神果然离开自己,转而看向赵如月。
  赵如月像是什么都不知道一样,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坐下,只顾着照顾孩子吃饭。
  还抽空叮嘱宁绍明:“你别喝太多,不然明天起来又要头疼,我们明天还要早点起来去一趟县城呢。”
  黄秀华原本打算晚点等客人吃完饭离开,找机会说这两个儿媳一顿。
  听到赵如月的话,她立刻放弃了这个决定。
  家里过年的东西还没买齐,骂了老三媳妇儿,老三肯定要恼。
  他生起气来,虽然不能对她这个当妈的怎么样,但他一犯倔,真可能什么都不买,摆着空手回家。
  黄秀华忍了这口气,问赵如月:“你们俩明天去县城做什么?”
  赵如月:“提前去定下建房要用的建材,等年后人家开工,也好早点送来。”
  “嗯,提前去定也挺好,你们去县城定好建材,顺便去一趟县城的那个大菜市场,买点家里过年要用的东西,那里东西齐全。”
  黄秀华当着一桌人的面说这话,就是笃定有外人在场,老三媳妇儿不敢直接驳回自己的话,让外人觉得她刚分家,就对婆婆不尊重、不孝顺。
  第47章
  赵如月有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这婆婆。
  说她精明吧,她有时又犯蠢,说她蠢吧,她也会算计。
  就像现在,她不会以为分家到这里就真结束了吧?
  赵如月瞥了她一眼说:“是该买。”
  这话一出,别说跟她同一桌吃饭的王海燕和叶菁惊讶,她竟然这么容易就答应下来了?
  连黄秀华也惊了一下,她还以为老三家的会觉得不公平,闹腾一下。
  万一闹大了,大不了再让三家一起买,反正不花自己的钱就行。
  儿子们交上来给她的那一份过节费,她就可以自己攒下来,当压箱底的养老钱。
  毕竟为了能顺利分家,她跟老伴儿说出了自己住的时候,暂时不需要儿子们养。
  以后他们老两口能摸到的粮食少了,老三给的那份钱也没了,她当然要精打细算,不想出过年买东西的钱。
  赵如月不动声色地看一眼她们的反应,继续说道:“妈,麻烦你跟我仔细说说过年的习俗,分家后我们就要各家自己准备贡品拜神了,今年第一次单独准备所有过年的东西,我担心自己想不周全。
  现在正好人齐,同样的东西,你也不用跟我们妯娌三个重复说三次了,要是方便的话,能把年头到年尾的节日习俗都说一遍最好了,我记下来,避免以后出错。”
  黄秀华一改刚才的高兴,越听越觉得不对劲。
  王海燕心急口快:“三弟妹,爸妈不是说,今年一起团圆过年,年后再正式各自开伙吗?你这是打算买东西只自家用,过年也自己过啊?”
  赵如月一副‘你可真是错怪了我’的表情。
  “大嫂,我可没说要自己过,既然爸妈发话了,那过年的团圆饭,肯定得在一起吃。
  但这不是分家赶上过年了么,我们正好可以跟妈从头到尾地学一学过年习俗,顺便在拜神的时候告诉祖宗们,家里今年开始分家了,以后我们祭拜祖先就代表各自的小家。
  要不然清明去祭祖,我们各自带着贡品去,祖宗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啊?”
  叶菁认为赵如月太过迷信,什么跟祖宗说,他们能听到才怪,祖宗真能听到他们的话,为什么不保佑她家发财?
  她看向婆婆,想看婆婆怎么反驳赵如月,可婆婆却一声不吭。
  黄秀华不是没注意到二儿媳的眼神,但她不想管,反正不要她花钱,一个儿媳出钱和三个儿媳出钱,对她来说没什么两样。
  之前只叫老三家的买,只是看他们夫妻俩今年挣得多,比较大方,又比较好说话。
  而老大家,老大这个人混不吝,她的话从来是不听的,她干脆直接越过了老大家。
  老二家,则是觉得老二两口子看起来工作光鲜,实则挣钱很少,过得也不容易。
  叶菁觉得赵如月迷信,她却不知道,王海燕才是真正有点迷信的。
  赵如月为了找借口让三家都出钱,这么一说,王海燕就觉得很有道理。
  “没错没错,既然分家在年头,当然得现在趁着过年的机会,跟祖宗们说一说。
  要不选别的时间说,还要重新准备贡品,没有贡品香烛纸钱这些给各路神仙开道,我们的话哪能传到祖宗们耳朵里?”
  叶菁这会儿看老大一家都不顺眼,王海燕说完她立马反驳:“那照你说的,需要贡品香烛纸钱这些开道,只准备一份东西不也能跟祖宗们说,何必要三份?”
  王海燕一脸不赞成地看着她:“你这就是不懂事了,分家就跟树大分枝一样,表示家族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兴旺了,只准备一份东西,去跟祖宗们说家里越来越兴旺了,祖宗们怎么会信?我们都各自准备一份,祖宗们保佑的时候才能精准保佑到自家!”
  她的语气变得颇为语重心长,教育起叶菁来:“你信我,这种事真不能小气,能多准备东西,最好就别吝啬,能准备好的,就别拿差的将就,你别嫌我这个大嫂多事,我说这些也是为你们好,自家人我才愿意说这么多的。”
  叶菁心想:我呸!你可少来了,什么自家人,谁跟你自家人!
  另外两个妯娌可不管她怎么想的,二对一,她不愿意也得愿意。
  赵如月立刻跟王海燕把这事定下:“那大嫂,我们就说好了,各自准备自家的东西。”
  “好!”王海燕忙不迭地点头,心里已经在盘算该买些什么。
  赵如月却又皱起了眉头:“只是拜神要用到的鸡,不知道爸妈愿不愿意杀三只。”
  家里的二十几只鸡是老两口养的,王海燕因为时不时帮忙喂,分到了几只,还剩下二十只,全归老两口。
  赵如月顿了顿,继续说:“妈不愿意也没事,我可以回娘家问问,我妈养的鸡也特别好。”
  黄秀华听到赵如月提起她娘家就是一激灵。
  她终于记起来,他们分家没遵守当年承诺这事,还没过亲家那关。
  想不让赵家人来闹,还得老三媳妇儿去哄。
  这会儿黄秀华想起自己刚刚仗着辈分高做的事,冷汗都要冒出来了。
  不禁在心里暗自庆幸,自己刚才只说了那么一句,后来没反驳老三媳妇儿的意思。
  要不然,把她惹急了,她回娘家说分家的事时耍心眼子的话。
  哪怕他们家已经签了分家协议,赵家人来闹,他们老两口的棺材本也不一定能保得住。
  而且等她以后干不动活,是要去老三家过日子的,得罪老三媳妇儿对她来说没好处。
  黄秀华忙道:“几只鸡而已,自家养的又不花钱,说什么愿不愿意,没得让人以为我多小气,你们三家每家两只,除夕那天自己去后院鸡栏里选,看上哪只杀哪只。”
  不等赵如月说话,王海燕已经喜滋滋地说:“谢谢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