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之为母当自强 第31节
“红包怎么啦?”王修仁觑的林秋的脸色小声的开口。
一提到红包,林秋就特别激动的拉着王修仁的手。
“我和你说啊,你刚刚提到了一个可以赚钱的好机会!”
“什么机会?”王修仁有些摸不着头脑。
“就是卖红包呀!还有春联、福字、灯笼这些呀!过年家家户户都得准备这些东西呀,我们可以去批发一批摆摊卖呀!肯定有生意!”
林秋越发觉得这个生意在年前可以做,她抬起头,满眼希冀地看着王修仁,“你觉得怎么样?”
“你问我?我哪知道。”王修仁这才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过,你要守着报刊亭,哪有时间摆摊啊?”
“我就摆到报刊亭前面,不费什么事儿?”
林秋想着反正每天也是守着报刊亭,加点春联、红包什么的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反正能卖出去就成。
“春联什么的可不像报刊杂志,有邮递员可以送过来,你知道上哪儿进货吗?”王修仁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你我都要上班,哪有时间出去进货?”
“你说的也是,让我再想想看!”林秋还是不想放弃这桩生意。
“行,你自己想清楚就好!”
接下来两天,林秋一闲下来就在想春联的事,一直没想到解决的方法,直到第三天上午桂香嫂子过来报刊亭这边玩。
“嫂子,怎么有空过来这边?”
“这不是厂里放假了嘛,你赵哥他们还有几天才能收尾,我这几天在租屋待着着没事干,所以出来转转。”
张桂香特意过来找林秋聊天。
“一年到头都在忙,歇几天也好。”年林秋拿出一把小板凳递给张桂香,“嫂子,带回家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吧?”
“早就准备好咯!就等你赵哥了。”张桂香一屁股坐到板凳上,“在鹏城,不上班连出去耍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要钱。”
林秋听张桂香这么一说,卖春联的念头又死灰复燃了。
“嫂子,你这两天有没有空?”林秋拉着张桂香的衣袖问道。
“怎么没有?我在租屋待得都起白毛了。有啥事?尽管说。”
“我想请你帮我明天看一下报刊亭。”林秋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我想明天去一趟广市,想着进一批春联,试着卖卖看。”
“不行不行!其他事都好办,报刊亭这事我可干不来!”张桂香一听,头摇得飞快。
“嫂子,没你想的那么难,很简单的!”林秋紧紧拉住张桂香的手,“而且我明天九点才走,下午五点之前肯定赶回来。这中间没什么人来报刊亭,你就帮帮我吧!”
“我记不住这么多报纸的价格!”张桂香有些动摇,“万一算错钱了怎么办?”
林秋趁热打铁,“嫂子,你放心!报纸的价格我都给你写到一张纸上,我相信你没问题的。退一万步讲,要真出了问题,我自己负责。好嫂子,你就帮帮我吧。”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就试试看。”张桂香耐不住林秋的请求最终还是同意了,“不过丑话说前头,万一出了什么漏子,你可不能怪我!”
林秋再三保证:“谢谢你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怪你?”
“如果卖得可以,嫂子你从我这里拿货摆到那些个小区门口去,挣点瓜子钱。”
张桂香这才答应下来,只是心里多少有点忐忑。
第二天,林秋等早上那波人流量高峰退了以后,在王修仁的担忧和张桂香的忐忑中踏上了前往广市一德路德宝交易市场的路。
大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越秀区,然后转乘公交车,才找到开小店的老乡说得一德路德宝交易市场。
一德路德宝交易市场是广市最大的年货批发市场,这个市场里的所有商品几乎都是以批发为主,在这里可以买到装扮春节的各种饰品。
走进市场后,就好像走进一个红色的海洋,热热闹闹的、红红火火的,被所有欢庆的大红色金色给包围,让人觉得春节仿佛已经来临了,到处都是浓浓的节日气氛。
各式各样的大小灯笼,红底上描黑或描金的春联、各种图案的福字、大小不一的红包、花样各异的窗花、大大小小的中国结……几乎所有种类的喜庆用品,装饰品在这个市场都能找到。
林秋目不暇接地看着每一个档口的商品,感觉每一个都好看,每一个都喜庆,最后在一个面相和蔼的老太太那里拿货。春联、福字、窗花有十个款式每样都来了二十份,大灯笼拿了五十对,一串一串的小灯笼拿了两百个,大的中国结拿了三十个,小的中国结拿了一百个,红包拿了最多,挑了八个款式,每个款式拿了一百个,老太太还给送了一百个。
林秋付完钱,扛着两个巨大的黑色塑料袋站在市场门口,不多久,一辆三轮车就停到林秋面前。
原来是专门有三轮车停在在市场门口,帮有需要的客户拉货。
林秋问好价格,就带着货物坐到三轮车车斗里,被送到广市汽车站。
当林秋饥肠辘辘地扛着两大包货回到报刊亭时,还不到四点半。
林秋头发头发胡乱的黏在满头大汗的脸上,东西放在脚边,叉着腰喘着粗气。
“作孽啊!为了赚这几个钱,人都成什么样子了!”张桂香头一回看到林秋邋里邋遢的样子,赶紧端了杯水送过去。
林秋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拿袖子胡乱抹了一把脸,又擦了擦手,用筷子夹起一根煮玉米,顾不得烫不烫,直接啃了起来。
“你这怕是饿很了?怎么中饭都不吃?”张桂香看着狼吞虎咽的林秋不是很理解,“你说你现在这日子也蛮好过,干嘛这么拼命?”
张桂香一直想不明白,林秋手艺好,干活又利索,在红袖一直是高工资,一直干下去也不错。干嘛又是报刊亭?又是摆摊卖春联?看着他们两口子也不像缺钱的样子呀!
林秋啃完一根玉米,才缓过来。看着桂香嫂子满脸的忧心与不解,决定好好和她说说自己的打算。
“嫂子,实话跟你说吧,我和王修仁想买套房子在这里定下来。”
“买房?咱们又不是这里的人,在这里买房干什么?”张桂香和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一样的。
“嫂子你想啊,我们每个月都要交房租,一个月一百多,一年就是一千多,那么十年算下来就是一万多块,这还要房东不给涨房租。”
“而且我打算让珊珊一直跟着我们,在这里读书的话,没有房子就没办法落户下来,只能去读那些学费贵教学还不怎么新的学校,所以为了珊珊,我们也要把房子买下来。”
“唉,你这也是没得办法!这里房价那么贵,要买的话,你两口子是得拼命的干呀!”张桂香很是同情林秋,毕竟自家有老人看孩子,可省了不少心。“不过被你这么一说,租房的确还是划不来。但房子我们是买不起的,这么贵。”
“现在的房价还不算太贵,过两年,估计得翻上一番。但是,怎么说呢,如果在这里有一套房,不管大小怎么样,房租是可以省下来的。而且呀,等我们老了,房子可以把它卖了,反正鹏城是大城市,这里的房子不愁卖。”
张桂香觉得按照林秋这么一说,买房的确还是挺划得来的。买一套房就可以省几十年的租金,当老了再卖出去,相当于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还不用花钱。
“林妹子,还是你脑筋转得快!我就想不到这么多。”
“我也是听别人说的。”林秋把两个塑料袋打开,打算把春联什么的都摆些样品放到自家钉的货架上。
“不过嫂子,你和赵哥如果手头上有余钱,可以买一套房子,不论大小,总比放到银行里利息多。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你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来!”林秋想着这一年受赵哥和桂香嫂子帮衬挺多的,就多说了一点,当然决定权取决于他们夫妻。
“晚上我和你赵哥商量一下。”张桂香一边帮忙整理一边回答。
下班高峰的时候,来来往往的客人看到货架上有过年的装饰,好多人过来询问,甚至还带走了不少。这让林秋觉的今天的苦没有白吃。
不到七点,林秋刚好关好卷门,王修仁就牵着王珊走了过来,他知道今日林秋去进货了,特意过来帮忙搬东西。
“小王不错嘞,晓得对老婆好!”张桂香打趣道。
王修仁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转移话题,“今日谢谢嫂子了,等下一起吃餐饭!”
“不用这么客气,我今日就在这里坐了一天。”张桂香笑着摆摆手,“吃饭就不和你们一起了,你们赵哥还等着我嘞!”
“嫂子,你就别推辞了!我都和赵哥讲好了,过几天你们就回老家了,今日就一起吃,算是我们两家提起吃顿团圆饭。”王修仁一肩扛着一个袋子往回走。
“那好咯!一起吃顿团圆饭。”张桂香也不扭捏,爽快答应下来。
林秋牵着蹦蹦跳跳的王珊跟在后面,一边听着她讲在托儿所的事情,一边和张桂香聊上几句。
一到租屋,王修仁就把东西放到小卧室就去喊赵大龙,林秋也趁机冲了个澡,张桂香坐在客厅陪着王珊玩玩具。
等赵大龙过来,两家人一起往西乡步行街那边一家潮汕牛肉锅走去。这种天气最适合吃火锅。
第44章 摆摊
冬天吃火锅绝对是一种享受。
十二月的鹏城虽然温度不是很低,但也能让人感觉到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带来的寒意。
火锅店热气腾腾,杯盘觥筹,十足的烟火气。
推门进来,服务员马上笑盈盈地迎上来,领着一行五个人坐在窗边的桌子旁。
“赵哥,嫂子,你们有什么忌口的吗?”林秋带着后世的习惯一边用热水烫碗筷一边询问。
赵大龙看稀奇一样看着林秋忙活,闻言哈哈笑道:“我们哪有这多讲究?饭菜熟了就行!”
林秋被他笑得有些不好意思,推了推王修仁的胳膊,“你取点菜,多点点肉!”
王修仁赶紧起身去前台看墙面上的菜单。
不一会儿,服务员依次把菜上到桌面上,又在每个人跟前放了一碟蘸酱。
“有没有辣酱?我们口味重,要吃的辣一些!”林秋问服务员。
“客人,你稍等,等下就送过来。”
王修仁帮着把嫩牛肉、肥牛、雪花牛肉、吊龙等肉类一股脑放进牛骨炖的清汤了,等火锅开了,往赵哥和张桂香碗里分别夹了一大筷子牛肉。
“小王,莫客气,我们自己来!”赵大龙把王修仁按住。
“那行!吃多菜,多吃菜!”
王修仁顺势坐下,往林秋和王珊碗里夹了一筷子肉,“快吃,等下老了就不好吃了。”
“别顾着我们,你自己也吃!”
“行!”
王修仁夹了肉往蘸酱里一涮往口里一塞,“这肉是不错,很鲜嫩!就是再辣一点就更好了!”
“粤菜什么都好,就是不辣!我们湘省人没得辣味是吃不了饭的。”赵大龙点了点头。
“还别说,这火锅味道真不错,我们自己是搞不出这样的味!”张桂香觉得今日这家店子选的好,肉又鲜又嫩,一口下去,满是肉汁。
“那是肯定的!别人没得两把刷子,怎么敢出来开店?”说完赵大龙又往嘴里塞了块牛油。
“那是的!”
王修仁又帮着下了几盘肉。
林秋把青菜、豆腐、粉皮、金针菇等素菜倒进锅里。
几个人一边吃着火锅,一边聊着天。
“大龙,林妹子说他们在攒钱买房,你说我们要不也考虑一下?”
张桂香吃到一半,突然记起林秋和她说的买房的事,顺口说了出来。
“怎么想着在这里买房子?”赵大龙放下筷子看向王修仁两口子,“这里的房子可不便宜!”
“小孩子要读书,没得房子就难搞啊,我这也是没得办法。”王修仁给王珊添了一筷子豆腐,“我家这个打从出生就没离开过我俩,丢谁那我们都不放心,只能自己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