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嗯。“连雨年拈起白子。
  丹家乃上古巫族世家,曾辅佐人皇东征西战、筚路蓝缕,是人族史书中“相”的源头。
  而今衰落,自有其定数,但传承未断。若非如此,那位只问苍生不问鬼神的天子也不会派人寻来。
  “他……”他顿了顿,“陛下急召我入京,究竟所为何事?”
  内侍沉声道:“丹先生听说过妖蛊教吗?”
  妖蛊教,无妖有鬼,供奉邪异神明的乡野教派,越是靠近帝京,在百姓间扎根的就越深,但触角遍及大盛,丹桂乡也在其笼罩之中。
  “这就是我知道的全部。”连雨年落下白子,又拈起一枚黑子。
  内侍垂头,把声音压得更低:“三年之前,小临安王遇刺亡故后,陛下盛怒,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剪除先太子残党,将先帝特赦的先太子母家、党羽及其妻妾母家等所有势力连根拔除,却在这过程中发现了先太子与妖蛊教的勾连,认为其很可能是先太子生前秘密筹建的组织,背后牵连甚广,远不止是一个乡野教派那么简单。”
  “陛下有心深挖,但遭到了一些……凡世之外的阻力,因而广发圣旨,招揽有驱妖除鬼本事的能人,为调查此事的众位大人保驾护航,扫清障碍。”
  连雨年不紧不慢地排布棋局,掀了掀眼帘,并未因为他的讲述而起波澜:“陛下受大儒教导,诸位大人亦是受教儒学金榜题名,深受儒门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的影响,怎会相信妖蛊教里的‘鬼’真实存在,还大费周章地做这种事?”
  “陛下确实不信,在丹先生之前进宫的那些能人异士,也并未替陛下和大人们寻到所谓的鬼。”
  内侍说到这里,突然打住,拎起茶壶倒了杯茶,用微微颤抖的手端起烫茶,一饮而尽。
  连雨年扬眉:“公公这是……”
  内侍摆摆手,不知是因为茶水太烫还是情绪激荡,嗓音哑得厉害:“先生莫急,且听咱家将那日之事告知于你,便明白了。”
  十六天前,也就是内侍动身寻找丹澧的前一天,五名应召而来的捉鬼师、除魔天师等奇人一同进宫面圣,为陛下解惑。
  彼时,三位领了彻查妖蛊教旨意的大臣坐于右侧,陛下端坐于屏风后,众人只能隐隐瞧见一道模糊轮廓,与他头上那方动也不动的冕旒。
  御书房内气氛沉冷,大人们的表情很不好看,似乎是对陛下关注鬼神之说的事不满和忧虑,让那五人当即变了脸色。
  所幸他们都是老江湖,念头一转就想好了对策,皆垂手聆听圣意。
  不多时,几个内侍端上一只水缸形状的玄玉瓮,朝他们比了个“请”的手势。
  玉瓮通体纯黑,玉质无瑕,又是极难得的整玉雕琢而成,辅以精美云纹,是件不可多得的宝贝。
  但如此宝贝,搭配的却是一方用薄木板拼成的粗糙盖子,这让五人面面相觑,心中疑惑,一时间竟不知作何反应。
  他们正思忖着,忽然听见上首帝王喜怒不辨的声音:“五位,上前将它打开,再告诉朕,你们看到了什么。”
  天子钦点,五人不敢再犹豫,纷纷走上前去,一齐伸手握住木盖边沿,将其掀开。
  就在盖子打开的那一刻,五人先是怔了怔,而后忽然双目圆瞪,额前青筋暴突,双手抓着脖颈剧烈地挣扎起来,挣扎几下后又重重摔倒在地,仿佛被人掼倒,又被无形的绳索扼住咽喉般左右翻滚,没过多久便憋得脸紫胀,喉间挤出“嗬嗬嗬”的声音。
  很快,他们的眼睛就像青蛙一样向外凸起,瞪到极限的眼眶中血丝遍布,满是惊慌恐惧。
  五人在地上胡乱踢腿抓挠了一阵,突然又像被那看不见的人勒着脖子拖拽到玉瓮边上,一人躺在一个方位上,将玉瓮团团围住。
  身体躺平的瞬间,他们便毫无征兆地咽了气。
  而在那之前,御书房中已经乱成一团。
  三位大臣护在陛下身前,高声喊着“护驾”,内侍和近卫组成层层人墙,挡在前者与那五名奇人身前,都慌张而疑惑地环顾四周……直至那五个人死去。
  就在他们停止挣扎的那一刻,四周所有声音都被抽空,没有人动,没有人说话,都死死盯着地上的五具尸体和那只玉瓮,沉闷的恐惧无声蔓延开来。
  五具尸体维持着双手抓颈的姿势包围玉瓮,头朝玉瓮,脚尖朝外,远远望去,如同一朵血腥恐怖的花。
  木盖掉在一旁,瓮口黑漆漆地敞开,却没有人敢靠近,敢往里面看。
  内侍又喝了一杯茶,嘴唇微抖:“后来是咱家去拾的盖子,也看了玉瓮,里面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也未发生之前的异事。大人们本以为是瓮中□□,那五位奇人因此而死,却不想经仵作验尸后,得出的结果竟是……”
  “是什么?”连雨年两指拈着棋子轻叩桌沿,玉面散漫,意态从容。
  “是勒死!他们是被绳索之类的东西勒断脖颈而死!”内侍的身体剧烈发颤,“咱家替陛下去看过,尸体的颈骨几乎碎成了粉末,身子与头只剩一层皮连着,皮肤上还有一圈非常深的紫黑色的勒痕!”
  “也就是说,当时在守卫森严的御书房中,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一个乃至多个无形之人将那五位奇人同时勒死!并拖拽至玉瓮旁摆成了一朵花!”
  连雨年动作一顿:“这……怎么可能?”
  “是啊,谁都认为不可能,尤其是三位认为鬼神之说乃无稽之谈的大人。可他们亲眼所见之事,难道还能有假?”
  连雨年神色不变,忖了忖说:“会不会是那五人中了某种奇毒,才神志不清下将自己掐死?”
  “仵作没有发现中毒迹象。”内侍摇了摇头,“陛下与三位大人将所有可能性一一提出,一一排除,最终绕回了原点——妖蛊教无妖有鬼上。之后又有不少能人异士进宫查看玉瓮,无一例外……全都以那种方式死去。再后来,便无人敢应征了。”
  “所以陛下才会找到早已隐世的丹家头上,让我这个丹家唯一的传人为他……”连雨年顿了顿,将“送死”二字咽下,唇角掠过讥诮的弧度,“确认玉瓮的异处?”
  “陛下说了,您先不必开瓮,想办法查出玉瓮的用处和出处即可。”内侍已经冷静下来,摩挲着茶杯道,“但以一月为期,一个月内,若是您找不到陛下想要的答案,便只有一个选择。”
  连雨年垂眸不语,黑沉沉的眸子在棋局间纵横扫掠,把指间棋子轻置于棋盘中央,完成这一局的最后一步。
  他呼出一口气,淡笑道:“谨遵圣意。”
  第3章
  夜凉如水,驿馆的灯渐次熄灭,只有竹门上悬着一盏糯米纸糊的竹篾灯笼,摇晃出暖黄烛光。
  连雨年脑海中思绪万千,繁复庞杂,扰得他不能好眠,遂披衣起身坐到窗边,冷冷望着那点光亮以为锚点,慢慢梳理。
  思绪虽杂,线头却清晰可见,是被那内侍一语带过的“小临安王”四字。
  小临安王是盛朝最后一名异姓王,在三年前的新帝登基大典上为新帝挡剑而死,却死得不彻底,肉/身葬入西山陵,魂魄却飘荡到了丹桂乡,附在与自己死于同一时辰的丹澧身上。
  就如同前生的他因车祸而穿越那样,这第二次借尸还魂同样出现得没道理。
  临安王共有六子一女,七个孩子,六个是人中龙凤,且都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勃勃,唯独连雨年这个胎中换魂的嫡幼子刻意表现得温吞迟钝,跟兄姊们相比与傻瓜无异,一直被当成王府吉祥物养着。
  偏偏就是这样的他,也不知哪里讨了先帝欢心,刚满三岁就受召进宫,当了他的第九子,也即今朝新帝的伴读,一直当到十七岁。
  那时的九皇子没有如今的威势,虽然是先皇后所出,但他出生时先皇后难产,因为难产大出血的缘故,他的母亲和他的同胞兄长最后都没活下来,他便因此受到先帝的迁怒,把他放到已经育有一子一女的祝贵妃名下养着,平日只当他不存在。
  两个不受重视的孩子,在吃人不吐骨头的皇宫自然难有舒心日子过。无人刻意刁难为难,可只需某些时候恰到好处的疏忽,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十四年岁月,风刀霜剑,任连雨年如今心如沉水,也不忍回忆。
  后来,祝贵妃的大皇子受封太子,娶了镇北将军的女儿为太子妃,祝氏一门又出了一位宰相、数名文臣,让这一脉如日中天。
  若非先帝故意引八位皇子争斗,怀着选出其中最出色之人继承大统的想法,先太子有母族妻族的鼎力支持,再加上争取到了当朝唯一执掌兵权的外姓王——临安王相助,断不至于走到逼宫谋反那一步。
  连雨年见过鼎盛时期的先太子,也见过被先帝赐死时平静冷漠的他,更陪着新帝走过夺嫡之争最惨烈的一段年岁,如今回想仍旧胆寒心颤。
  临安王一家参与了谋反,举族跟着先太子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唯独他因为从小养在宫里,又有与九皇子一起长大的情分,先帝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重情,才饶他一命,还把削职减爵后空剩个名头的临安王位赏赐给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