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431节
听罢一回书,杨沅向曲大先生摆摆手,不等他过来搭讪,便领着两女出了勾栏。
后边,隐约传来一声愤怒的呐喊:“姓曲的,老子终于找到你了!你给老子招惹来了些什么牛鬼蛇神啊,我要掐死你!”
杨沅听着有点像萧旧师的声音,不过他没有回头,幻听,一定是幻听了!
……
瓦子里,卖药的、占卜的、卖酒水吃食的、做杂耍戏法儿的、演傀儡戏的……
每一样花音和小奈都很新奇,一路下来,就连御姐花音都似变成了一个活泼的孩子。
也许,在她们的生命里,还从未有过如此轻松、如此精彩的一刻。
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花音和小奈惊奇地发现,临安的夜晚竟然比白天还要热闹几分。
哪怕是在京都,夜晚的时候街上都是漆黑一片,可在这里,灯火宛如璀璨的群星。
在她们的头顶,悬挂着一盏盏不重样的美丽的灯笼。
她们就坐在河边露天的食案旁,案上摆着细索凉粉素签、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白肉胡饼、入炉细项莲花鸭签、蜜煎雕花、鱼蓉粟米羹等各种小吃……
全都是她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美食。
“三元君,今天,是小奈一生难忘的日子。”椿屋小奈摸着圆滚滚的肚皮,餍足地眯起了眼睛,真诚地对杨沅说。
花音感动地道:“三元君,我知道我们要做的事充满了凶险。三元君是担心我们会死去。所以,才陪了我们整整一天,带我们见识这世间繁华,是吗?”
花音觉得她读懂了杨沅的心意,因为她看到,在她和小奈雀跃欢喜的时候,杨沅望向她们的目光里,都带着宠溺与纵容的味道。
花音很感动,作为一个杀人工具,谁在乎过她们的感受,可三元君在乎。
杨沅摇了摇头,轻声地道:“今天,不算热闹,不算繁华。每年中秋、上元的时候,临安比现在还要热闹许多。你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临安瓦子里最寻常的一天。
到时候,当然会很危险。所以,我希望你们接下来,不管是勘察地形、还是研究路线,亦或是设计行动方案,都把退路考虑在最前面。”
杨沅看着坐在对面的花音和小奈:“上元节时,临安城四十里灯光不绝;寒食节时,可以吃青团游西湖;
五月端五彩旗叠鼓,交舞曼衍、龙舟竞行;八月中秋可以结饰台地,赏月观潮,九月九就可以遍插茱萸,郊外登高。
所有这些,你们都还没有见识过。你们要在这个上元成功地活下来,以后我才有机会带着你们,像今天这样,一一去赏玩、经历,明白吗?”
花音和小奈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定定地看着杨沅,目光一闪一闪的,不知道那是星光还是泪光。
从小,她们就是作为一个杀人工具被培养出来的。
师父、同门、主公……
所有人都在不断告诫她们,要永远记住“三不三为。”
不计代价地完成任务、不择手段地完成任务、不虑后果地完成任务。
为主公毫不留念的死,为主公毫不顾忌的死,为主公毫不犹豫的死!
可是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将是生是死,结局如何。
只有三元君……
夜深了,杨沅把她们送上了船,沿着运河驶向班荆馆。
在她们手里,还提着杨沅给她们打包的甜品果子:紫苏膏、蜜饯樱桃、雪花酥、糖渍梅子……
矢志成为女版刘备的藤原姬香,正在仁美坊杨家大宅的地下秘室里,认真揣摩学习着《三国演义》。
她还不知道,从这一刻起,她的“关羽”和“张飞”,已经彻底的、永远的沦陷在杨沅的柔情陷阱里了。
她可能不是刘备,而是引狼入室的刘璋,一个被杨沅挖了墙脚的英雌。
杨沅才是那个最会收买人心也最会挖墙脚的刘皇叔。
第384章 扶不起的阿熺
杨沅自从被调去做了清游队长,似乎一下子被打去了浑身的傲气。
每天里,杨沅就领着一些杂役兵,跟在日本使节后面跑东跑西,清清场子、维护一下街道秩序,泯然众人矣。
张宓听了不禁大呼快意。
随后,他就得意洋洋地去临安府走马上任去了。
临安府是大郡,配有通判三员,分别是通判北厅、通判南厅和通判东厅。
不过,三个通判厅都在临安府衙的南面。
张宓担任的是通判北厅,简称北判。
作为州郡的副行政长官,通判是要与知府共同管理府政的。
宋朝的通判权力很大,知府签发的政令,必须要有专职的通判副署同意,方能生效。
所以,宋朝时候的通判又有“监州”之名,他是有权监察知州的。
张宓原本是没多大权力的宣旨院长,如今却到了实权衙门,官居要职了。
而杨沅呢?
现在混的跟个厢公所的街溜子似的。
其实杨沅现在倒是巴不得低调一些,因为他现在什么都不能做。
这一个半月,于他而言最好是一切风平浪静,只待上元佳节。
为了在即将发生的那件大事中,让他看起来毫不相干,他现在不能做任何事。
任何提前的准备,于他而言都可能存在着重大隐患。
何况,他现在一个“街子”,实在也没什么好准备的。
复出的秦桧则不然,虽然他要动手的时间是正月十五,但是许多准备现在就要开始了。
专门为秦桧的回归召开的大朝会上,从年初一直沉寂到现在的秦桧,似乎真的病体痊愈了,精神抖擞。
作为百官之长,他第一天的亮相,只是跸见天子,接见百官,正式亮了个相。
第二天,秦桧便上了一道奏本,建议对林一飞等编撰监修国史有功者予以嘉奖擢升。
枢密院编修官林一飞由此被提擢为礼部祠部郎中。
张宓也就是这时从激赏库监官升任为临安府通判的。
林一飞这个祠部郎中,主管全国祀典、道教佛教、祠庙、医药的政令。
看起来这个官职并不是那么关键,还不如张宓的临安通判来的实惠,所以赵构没有刁难。
况且,林一飞确实监修国史有功。
要知道他领着人删、篡宋史,固然是为了美化秦桧,赵构又何尝没有从中受益?
别看他和秦桧暗斗的厉害,但那只是帝相权柄之争。
在立场上,他们俩可一直都是同一路货色。
林一飞等人删、篡之后的宋史,也是赵构乐于见到的,因为在抹去秦桧污点的时候,也就抹去了他的污点。
更何况,此前赵构借“马皇弩案”大肆打击秦桧党羽,秦桧并未还手,这让赵构很满意。
所以,对于秦桧所列立功官员,赵构一概照准了。
不过,消息传到杨沅耳朵里时,已经知道秦桧要做什么的杨沅,却是马上明白了秦桧这么安排的目的。
正月十五,“京师”必然大动荡。张宓若能成为“京师”的副知府,到时候在平定京师动荡的时候,就能发挥重大作用。
而林一飞的这个礼部祠部郎中,主管着全国的祀典和佛道丛林。秦桧这是想借用宗教的力量,为将由他掌控的新朝造势。
类似的事情武则天也用过,这对于稳定民心、争取民心,确有大用。
不过,身在局中的赵构是看不出来的。除非他也和杨沅一样,已经知道秦桧想干什么。
老当益壮的秦桧,在还朝的第三天,又上了一本。
他反省了养病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宰相之位空悬的弊端,主动向赵构请求增设宰相。
赵构倒是觉得没有宰相挺好的,如果可能,他恨不得秦桧这个宰相也消失了才好。
不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实近一年来,秦桧虽然在家养病,诸多公文要件依旧是送到秦府由他批阅的。
这种情况下,增设宰相以分秦桧之权,当然是赵构喜闻乐见的。
问题是,提出增设宰相的是秦桧本人,这就不免令赵构猜疑起来。
秦桧建议,以大臣沈该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万俟卨为参知政事。
秦桧原本是右相,也是唯一的宰相,如此一来,便有了左相和副相。
沈该是主和派,但他不是秦桧的人,反而是赵构的人。
秦桧担任右仆射十八年了,左仆射之位一直空悬,使得秦桧独领相职十八年。
现在秦桧突然主动提出分权,而且是让官家所信任的沈该担任左相……
赵构心想,难不成这老贼病了近一年多,自知大限将至,熬不过朕,决定渐渐放手了?
沈该是朕的人,他举荐沈该,对朕有益无害啊。
还有他举荐的副相人选万俟卨。
岳飞担任荆湖宣抚使的时候,万俟卨担任提点湖北刑狱司,狂拍岳将军马屁。
奈何岳将军知道此人官声人品都很差,懒得理他,万俟卨由此对岳飞怀恨在心。
再后来,万俟卨调任朝廷为官,又狂拍秦桧的马屁,秦桧欣然接纳。
万俟卨由此成为秦桧的死党,步步高升。
只不过,万俟卨升着升着,就觉得自己有资格跟秦桧叫板了,可以支棱起来了。
为了争权,他就开始挑衅秦桧的权威了。
秦桧也不惯着他,寻个由头就把这个“二五仔”贬到了地方,这么多年一直摁在下边,再也没让他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