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李书悦摇头:“不,在你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比如你前年给老馆长拿的药,医生说他是阶级敌人不给他开药,别人不敢帮他,只有你敢帮他。哦对了,老馆长身体不行了,他女儿也平反了,他没能来亲自向你道谢,这是他女儿家的地址和电话,如果你将来有什么事可以给她写信或打电话,她能帮的一定会尽力帮你。”
宋知南接过了信封,随手放到书包里。
李书悦打开包袱,从里面抖落出一件红色呢子大衣:“你的那件棉袄我穿了好几年,都穿薄了,我就不还你了,正好留下来做个纪念。这件大衣,我觉得特别适合你,它的颜色就跟你这个人一样,红火、热烈、灿烂。我补发了一部分工资,生活不成问题,这件衣裳你一定要收下。”
宋知南考虑片刻,就爽快地收下了,“谢谢李老师,这件衣裳我一看就喜欢。”
李书悦见宋知南收下,心里也挺高兴,她生怕她不收,还要多费口舌。
第二天,宋知南就穿着红色呢子大衣去邮局寄信,虽说时局比前些年宽松了,但人们的穿衣习惯一时还没转变过来。在一众蓝绿海洋中,宋知南那一抹红色特别亮眼。
宋知南早已习惯了人们的目光,神情淡然地穿过人群走到柜台。信是寄给李群英的。
她在信中写道:“自你离开后,你爸妈没了心灵寄托,时不时地来看我,每次都给我带好吃的。我不能替你孝顺他们,但我能替你吃他们。
李老师送了我一件红色大衣,我穿上它,感觉自己像一只浴火的凤凰,别人的怒火烧不死我,我总想反吐一口怒火,烧死一些人和一些破规矩。”
第122章
春节时, 宋知南搬回老房子住。
大家对她这种说搬就搬的做法暗暗佩服,要换了别人, 得是厂里催上几几遍才磨磨唧唧地搬走。
宋知夏提前把宋冬宝以前住的那间屋子给简单粉刷了一下,换上了新窗帘,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姐弟三人和众邻居一起帮忙把宋知南的东西搬回去。
对于宋知南搬回来住这事,宋知夏和宋冬宝是打心眼里欢迎,她毕竟是家里的主心骨和决策人,她这一回去,两人都感觉心里愈发安定踏实。
宋知夏每天好吃好喝地照顾着妹妹,宋冬宝则是变身勤劳乖巧小跟班,抢着干活,时不时地帮宋知南跑腿办事,姐姐长姐姐短的。
那些邻居们看着这样的宋冬宝都有一种严重的割裂感, 有时候他们甚至都忘了宋冬宝曾经那么顽劣过。
这个小宋不愧是干部, 在改造人的世界观和思想方面有着独家本领。
甚至还有人偷偷向她请教技巧。
“你问我技巧?我不瞒你, 战争是通向和平的捷径,对于冬宝这种男孩子, 就是打和哄, 先打服了再哄,一有反复接着打。”
听的人无言以对,讷讷地说:“动手多不好,还是罢了。”
宋知南笑笑不再说话。
宋知南搬回去后,仍密切关注着她原来那栋房子的改建进程,盯着厂里的人把房子改成女工宿舍,女工搬进去住后, 她才放下心。
时局宽松之后,市面上流通的书籍也多了起来。宋知南拿出一些旧书放在妇女之家里面, 她还有意识地把初高中课本放进去,当然看的人并不多。
在家里,她也催促宋知夏有空多看书学习。
宋知夏对妹妹是言听计从,宋冬宝也跟着努力了几次,可惜他一看到书就脑袋疼,犯困,一干别的就恢复了。两人都不勉强他,随他去了。
宋知南觉得自己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妇女之家也太小了,容不下多少人。光一个纺织厂就几千女工。
这些人的学生时代大多是在大运动中度过的,基础相当薄弱。工作后又不学习,等到恢复高考,她们拿什么去考?她不方便提前透漏消息,但能以别的名目让她们学习。
宋知南便把工厂里的小礼堂利用起来,办夜校,每周上三次课,学习文化、财务、法律知识,有时她还会请各车间技术最好的工人上台给大家讲课,财务人员有时间也来讲一讲财务知识。胡记者也被请来上过几次课,工人们一句一个胡老师,让他过足了好为人师的瘾。
宋知南遍请那些有一技之长又好为人师的老工人老干部老教师们,一请一个准。甚至连谈林孙副厂长等人也被请来上课。学生爱学,老师爱教,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宋知南何黛章无双三人是常驻讲师,三人轮流上课。夜校学员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是纺织厂的工人和家属,谁都可以进来听,甚至外面的人也可以来。
不过,男职工一听夜校是宋知南办的,大多数人都心生抗拒,干脆不来。
宋知南尊重他们的想法,一点都不勉强。
这些男工自己不来就罢了,还反对家属来。
“宋知南就是初中毕业生,她能教你们什么?”
家属白了他一眼:“你是真傻还是假傻?你管她是什么毕业,人家写的文章能上报,人家能挣稿费,你能吗?”
男工:“嘁,我就是没写,我要写了,肯定比她厉害。”
“那你倒是写啊,谁拦着你了。你咋不说你就是没吃屎,你要吃了,肯定比屎壳郎厉害。”
男工被怼得灰头灰脸的。
类似的对话发生在很多个家庭里,这些女工多多少少都受了宋知南的影响,都有主见甚至有反骨,你越不让我干啥,我越干啥。
本来刚开始只来了几十人听课,男工们一反对,来的人反而多了。人一多就容易乱,王翠花就过来维持秩序。
王翠花七姨姥姥的儿子调动工作,他们一家搬离了青阳,王翠花家在本地又没法跟着去。她推荐了自己的妹妹跟着一起去。
现在何黛成了妇联主任,妇联又多出一个名额来,宋知南便把王翠花招进了进来,她是厂里职工的家属,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水平也够了。
王翠花终于有了正式的编制,现在她在家里的地位又升高一级。马五妮年纪渐大后,性子也没以前那么强势了。她儿子不再当妈宝,转头当起了妻宝。
王翠花跟宋知南何黛两人吐槽道:“我以前总以为男人很厉害很强大,现在一看,好嘛,都是一堆软胚子。遇到事儿就躲,遇到人就靠,靠老娘靠老婆甚至靠闺女。我小闺女才十几岁都比她爸意志坚定。”
王翠花现在说话声音洪亮,目光坚定,体格又健壮,她调解矛盾时,那些男人对她都不禁变得客气起来了。
看着王翠花在妇联如鱼得水,宋知南也很欣慰。薪火相传嘛,她们三个若是都考上了大学,妇联这一摊子交给王翠花再合适不过。
……
光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过,从春到夏再到秋。
10月21日这天,平地起惊雷。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这个消息宛如巨石投入水中,激起层层波澜。人们先是难以置信接着是兴奋、狂喜。
大家奔走相告,热烈讨论。
宋知南当天晚上在夜校的课堂重读了一遍新闻。
女工们争相提问:
“宋主任,我们符合报名条件吗?”
“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符合。”
“可我今年25了也可以参加高考吗?”
宋知南喝了一口水,一个一个地回答问题:“上面规定凡是66届以来的初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参加,已婚的也可以。领导和家属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你们报名。”
“还有我在这里提醒大家,高考中断11年了,这11年来积攒了十多届初高中生,我估计今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大家要安排好时间,抓紧时间复习。你们在行动上要重视它,心理上不要紧张,更不要打退堂鼓,不要还没试就先觉得自己不行,你们不行,别人更不行。好歹你们上过几个月的夜校,别人有这个机会吗?”
大家一想也是啊,宋主任真是把什么话都说了。
宋知南接着说道:“今天就到这里吧,大家赶紧回去找书找资料,尽力找齐全,我这里还有一些资料,明天我让人油印出来,大家传着看。”
大家欢呼雀跃。
宋知南说完这些就准备离开,不想却被热情的女工们给团团围住。
“宋主任……”
“宋同志……”
……
五花八门的问题向她涌来。
王翠花有些担心宋知南的嗓子,便大喊一声:“宋主任一个一个地回答太麻烦了,大家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交给我,改天宋主任统一回答。”
大家一想也是,这么问下去,问到明天也回答不完。
大家赶紧写下自己的问题交给王翠花。
第二天上班,四个人啥也没干,凑在一起整理纸条上的问题,并把它们归类,然后再挑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一一解答。
比如什么人可以报名,高考要怎么复习,要准备哪些资料,如何安排时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