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这一骂一夸,一推一拉,跟读者的羁绊就深了。
  喜欢宋知南的读者们翘首以盼,等着书籍出版;厌恶宋知南的人准备买一套,搜集证据好好骂她;不喜欢也不厌恶宋知南的读者心中也充满了好奇,也准备买一套看看她到底写了啥,为什么那么两极分化。
  宋知南的名气越来越大,合作邀请也越来越多。
  继七一电影制片厂后,西齐电影厂也找上门来要宋知南去改稿,宋知南趁机又接了一个活, 301宿舍的女生们两个活一起干。
  王琳和于蓝虽然是打杂的,但两人乐此不疲。张小凤马招云魏秋月赵清波四人更是兢兢业业。
  宋知南今年暑假不打算回家了,准备专心写稿。没两天,她收到了宋知夏和宋冬宝的来信。
  宋知夏表示半年没见了,她很想她,大家也很想她。
  宋冬宝的信里满是哀怨:“三姐,都一个学期了,你都不想我吗?你哪怕不想我,也得想想小虎和黑米啊。我们仨天天盼星星盼月亮,好容易盼到暑假,你却说你不回来了。我们好难过啊。”
  宋知南想了一下,她对宋冬宝不怎么想念,但她有点想她的小虎和黑米。
  那就回去吧,她懒得写信了,直接发了份电报,说预计7月16号回到家。
  宋冬宝接到电报时还在上班,一看三姐要回来,激动得跳了起来,赶紧向管他的小领导请假。
  小领导摇头叹息,这个宋冬宝啊,真是上班如拉纤,下班如射箭。罢了罢了,他不跟这种人计较。
  宋知夏和宋冬宝挥汗如雨地在搞大扫除。
  邻居们一听说宋大作家要回来了,二话不说就过来帮忙干活。
  王大爷嫌宋家门口的地面不平整,还特意找了块好看的青石板铺在地上。
  赵大妈跑去市场买了几盆月季花放在门口,院子里大扫除干净了,大杂院外面的路也扫一扫吧。
  刘大爷从家里拿来几个灯笼挂上,别人看他们院里张灯结彩的,就有人问:“你们院里谁家办喜事啊?”
  王大爷骄傲地说道:“喜事算什么,是个人都能办,是我们院里的大作家要回来了。”
  “谁啊?”
  “宋知南啊,你连她都不知道。”
  “她啊,知道知道。”
  宋大作家要回乡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厂区的人都知道了,紧接着,胡记者他们也知道了,必须得来采访啊,几家报纸也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了。
  宋知南的母校——原来叫厂区联合中学,现在更名为青阳四中。
  四中校长听说后,也开始琢磨起来了,首都有个四中,他们也叫四中,以后是不是可以对标一下?以前不敢想,现在学校出了个名人,可以想了。这一次务必得请宋知南来学校演讲。
  气氛越来越热烈,街道办事处也加入进来:“咱们青阳市好不容易出了个名人,必须得好好保护,咱们去给大家伙做做思想工作,要让他们统一思想认识,不该说的别往外说,该说的使劲说。”
  第140章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开始行动, 他们首先得跟一批跟宋知南有“特殊交情”的人去谈话。
  第一个被谈话的人就是马五妮。
  马五妮斜眼看着工作人员:“你们啥意思,为啥不找别人谈话, 就找我?难道我是那种没觉悟的人吗?”
  “老马同志,如果有人采访你,问你宋知南的事,你怎么说?”
  “我怎么说?我肯定实话实说。——我就说宋知南是个好同志,人大气有心胸,我跟她作对,但她一点都不计较。还帮我治好了病。”
  工作人员诧异地问道:“什么?宋知南还会治病?”
  马五妮想了想,虽然现在政策宽松了,但搞封建迷信这事吧,明目张胆地说出去还是有些不太好。
  于是她立即改口:“她治好了我思想上的病。”
  “哦哦,我说呢。”
  马五妮之后是林光宗。
  “林同志, 如果记者采访你, 你知道该怎么说了吧?”
  林光宗不耐烦地说:“知道知道。”
  这帮人离开后, 林光宗就开始发牢骚:“这些人也真是的,不就一个作家吗?这阵仗怎么搞得跟大领导下来视察似的?”
  王小雪在旁边说道:“什么叫不就一个作家吗?说得好像你当过似的。咱们青阳这儿多少年也没出过一个作家呀。你真是没觉悟, 你要是再不长进, 我就跟你离婚,什么玩意儿,以前忍你那是没办法,我现在可以不忍你。”
  林光宗无奈地放柔了语气:“行行,咱们别吵了好不好?都老夫老妻了,还去离婚,丢不丢人?”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下一个目标是王强家, 王强当初跟宋知南在食堂骂战的事影响也挺大的,到现在厂区的人都还记得。
  工作人员问王强的父母:“你儿子跟宋知南起过冲突是吧?”
  王强爸:“是我儿子年轻不懂事, 宋同志骂得好骂得对,不愧是作家,骂起人来入木三分。一般人没这个语言功力。”
  工作人员走访了一圈,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下了。看来大家都挺懂事的。
  宋知南人还没回来,省里的记者们倒先来了。这也得归功于洪环宇。是她劝这些记者先下手为强:“宋知南是咱们河东省的名作家,你们不去采访,难道等着隔壁省的记者们先去采访?新闻就讲究一个时效性,还用我这个外行提醒你们吗?”
  记者们一听,顿觉有理,于是呼啦啦一下涌向了青阳市。胡记者他们傻眼了,有人来抢饭碗了。
  胡记者火速找陆清云商量:“怎么办?咱们要不要跟他们去抢新闻?”
  陆清云一脸淡定:“咱俩是谁?是宋知南的老朋友。到时候,找她要一个独家专访不过份吧?那帮同行想采访就去采访吧。况且,这样做也是帮宋知南。”
  胡记者不懂就问:“为什么这么说?”
  陆清云:“你对一个人一件事,是不是越是一知半解,越觉得美好?”
  胡记者恍然大悟,确实,对人一知半解时最好下手夸。
  这帮记者有的去采访红星纺织厂的领导,有的去采访群众。
  孙副厂长说道:“我以前就看出来宋同志是个人才,我那时就经常鼓励她要好好写作。”
  孙主任点头附和:“说实话,宋知南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一点都不奇怪。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深刻的谈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几年前,她那时也就十五六岁吧,就很有理想很有志向,当着我的面说她要成为无产阶级大作家,就是像高尔基那样的大作家。”
  胡明亮科长也接着说道:“我也曾经有幸跟宋知南交流过思想,怎么说呢,她的思想非常深刻,见解非常独特,振聋发聩。”
  采访完领导,妇联办公室是做为宋知南战斗过的地方是必须要采访的。
  现在的妇女主任是王翠花,记者们一提起宋知南,王翠花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早就知道我这个妹子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聪明智慧,热心仗义。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我这种想法。”
  记者问:“这里面还挂着很多女工们送给宋知南的锦旗和字画是吗?”
  “对,一般是送给她的,也有两幅是送给我的。”
  采访完妇联,自然还要采访那帮女工。
  女工们交口称赞,有些人还险些泪流满面:“宋主任是真好呀,没有她我们厂的女工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考上大学,我去年没考上,在她的鼓励下,今年又考了一次。”
  记者们采访完女工,又到了宋知南以前居住的大杂院里,只见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灯结彩的。
  记者一问起宋知南的事,邻居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答。
  赵大妈挤在最前面:“小南这孩子,从小就跟的孩子不一样,爱读书爱学习,尊老还爱幼。最关键的是有了名气也不摆架子。”
  王大爷:“知南的身上还有着一种大人物特有的冷静和果断。我早说了这孩子一定能成大事。”
  ……
  记者们采访一圈下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跟他们想像中的宋知南不一样啊,一个敢在报纸杂志上跟人公开对骂的人,性格会那么温和吗?
  还有人另辟蹊径去采访了王红兵,就是当初被宋知南当街痛揍的红小兵。
  王红兵已经参加工作了,人也稳重了许多,他字斟句酌地说:“……我们都叫她南姐,她跟别人不一样,充满着侠气。我对她印象很深刻,一辈子也忘不了。有时半夜想起来,还能记得她鼓励我的话。”
  “她鼓励你什么了?”
  王红兵支支吾吾,最后说出一句:“她叫我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当然,宋知南是掐着他的脖子说的。
  等到采访牛春草时,她得意地拿出一盒茶叶:“你们看看,这是宋同志上大学后给我寄的东西,她还给我回了信。我跟你说,我活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好的人。她不是人,她是下凡的仙女,是文曲星下凡。你们一定把我这句话给写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