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先是陆离发现对方跟任职太常的刘焉最近走的比较近,接着就是刘焉对陛下进言,以地方乱象频生、贪腐严重为由,希望陛下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并且表示自己这个建议者愿为表率,放弃九卿之位去地方任职。
这段话听在陆离耳中,可以翻译为设州牧,也可以说军政下放地方的开端。
说真的,没有专门研究过这段历史的陆离对于州牧,又或者说权力下方地方这件事情,曾经猜测是陛下突然有了想法,又或者是宦官们收了官员好处撺掇的,甚至是朝中大臣怀有野心遂有此建议,结果实际上是你这个汉室宗亲搞出来的。
话说历史上这个刘焉是益州牧还是荆州牧来着?
陆离在努力搜寻自己本就不多的相关历史记忆,然后就听到对方自请为交州牧。
交州,那地方是大汉的最南边,后面的一些朝代流放犯人就是往那边流放的。
这种事情不是有人说了,皇帝一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
但就陆离对刘宏的观察,对方明显意动了。
他仿佛听到了乱世临近的脚步声,像是悄悄走到你身后的死神,镰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随机收割一片的生命。
刘宏没有就这件事情询问,就只是沉默的思索着。
而陆离离开皇宫后,直奔董扶而去。
等他到了对方的住所,有小童在外迎接,入内后对方茶水都准备好了,显然专门等着他呢。
对方倒是没有往茶里面煮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但陆离此刻没有跟对方品茶的想法。
今日太常寻陛下言及州郡之事,茂安公可有高见?
这种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跟别的官员不能随便交流,但他们两个同为侍中,倒是没有那么多顾虑。
董扶摇头:我的浅陋见解如何称得上是高呢,此事全在陛下之见。
陛下若不愿,任太常说破了嘴,也无济于事。可陛下若是有意,没有太常也自有他人。
这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毛病,但陆离觉得毛病大了去了。
这就好像你往陛下手里塞了一把刀,然后说用刀杀了某个人有怎样怎样的好处。
看起来好像最后杀不杀都是陛下自己的决定。
可实际上如果你不提起这个人,如果你不塞这把刀,陛下可能根本想不到要杀这个人,又或者想过却因为没有工具就算了。
陆离冷笑:助纣为虐,罪仅纣乎?
董扶有些惊讶的看着陆离,好像没想到对方会说出这样的话,又好似不曾想到对方对于这件事情会是这样的反应。
陆离狠狠闭了闭眼睛,再睁开时平静中夹杂着几分复杂:若是知道有坏事要发生,但坏事后面可能会出现好事,便要对坏事视若无睹,甚至是推波助澜吗?
天命有定,不以人力而变。董扶说,天地如熔炉,方有真金淬炼而出。
陆离问:可那些熔炉中不曾成就真金的,便活该被推进去烧成灰烬以助燃吗?
董扶:伯安怎知他们不愿以此,赌一次能否成金的可能。
陆离点头:我不知道,茂安公知否?
第42章 初议立储
对于陆离的提问,董扶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曾经令人倍感亲切的故人之姿,经此一事后变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不欲多看。
董扶不曾给出答案,陆离却对于这件事情拿出了自己的态度。
当刘宏将刘焉的建议拿到朝会之上讨论时,陆离第一个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臣以为不可。
州牧制虽然是导致东汉灭亡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实行过了,后来被光武帝废除。
陆离的反对就先拿着前面实行时的各种弊端来说事:州牧一职非本朝新有,孝武陛下设而废之,孝成陛下设而废之,后且为王莽之乱政,被光武陛下彻底废除。
期间之种种弊端,皆有记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望陛下慎之。
要不是怕激起逆反心,陆离都想拿祖宗家法来说事了。
作为提议者的刘焉闻言反驳道:陆侍中此言差矣,此一时,彼一时,此州牧与彼州牧又如何能一概而论。
陆离不为所动,直接就开始摆实事讲道,从周天子的分封制,到大秦的南方军团,再说到汉朝自家的七国之乱、推恩令。
总结就是:同室尚有操戈之祸,况异姓乎,若成州牧,臣恐有割据之乱。
好似在说异姓不可信,实际上陆离这话的时候分明是在看向刘焉,就差直接说这位汉室宗亲一点都不可信,他提出的想法自然也不可信。
刘焉气急:依陆侍中此言,朝中竟无忠臣乎?
陆离一脸淡定:在下未有此言,不知太常为何会有此想。
还说你不是做贼心虚,不心虚的话讲话这么大声做什么,还说着说着就破防了,是不是说中你心里藏着的那点小九九了。
刘焉不会陆离,转而看向刘宏,殷切道:陛下。
个一副等着刘宏做主的模样。
刘宏看看生气的老臣,再看看自家有有据的美丽侍中,这心到底要往里哪里偏难道是什么很难思考的事情吗?
刘焉:
虽然被偏心了,但陆离并非此次廷议的胜利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陆离的反对为转移。
刘宏到底还是决定要设置州牧了,只不过试点性的暂时只规划了三位: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以及豫州牧黄琬。
并且现在还只是一个落在纸面上,并未彻底实行下去的状态。
好像还有转圜的余地,实际上没有半分转圜的可能。
见陆离对此事颇感担忧,刘宏还挺感动的。
可实际上陆离这担忧固然是真心,却也有一部分是在立人设、博名声。
好歹是天子近臣、深受皇恩,遇到这种存在隐患的事情你不开口,那不是蠢的看不出来就是毒的怀有异心。
至于真心,这份真心其实更多是给百姓的,被感动到的刘宏还真没分到多少。
但刘宏就是不知道,所以他感动过后还不忘宽解自家侍中。
他的宽解话术充斥着玄学的同时还夹杂着现实依据,左不过就是天命在我,然后拿大汉的相似情况举例。
陆离突然发现,刘宏真的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无忧无虑的人了。
但他是皇帝,皇帝的无忧无虑只会给苍生带来无尽的忧虑,这真的太要命了。
而对方的这种心态,用西方的话来说,是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
而用东方的话来说,则是江山留与后人愁。
而且对方的自信还真的不是毫无依仗的,不说这些年各种造反此起彼伏却都被按下,还在骚动着的也没有一个能够到达洛阳的。
就说他们大汉自开国以来,那真的是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却都很没问题。高祖之后的惠帝不行有吕后,诛诸吕之后能选出文帝,哪怕后面王莽篡汉,都有光武复汉。
刘宏往前一下,连着一溜的小皇帝看起来真的分分钟就要完蛋,可事实是大汉照样跌宕起伏的传到了他这里。
那么他为什么不能自信接下来大汉哪怕存在波折,依旧能够平稳传递下去呢。
若陆离不是早知历史,这400年大汉还真的很难让人不自信。
而陆离虽然知道历史,可人家都这么自信了,你还是非要跟人家说万一,那就很不礼貌了。
所以陆离纠结了一下,争辩了几番,最后还是无奈的暂时被刘宏说服了。
本以为这个话题就此止住,可谁知他们陛下前脚还江山留与后人愁,下面就开始跟陆离探讨起哪个后人比较合适了。
好好的突然被扔过来一个立储相关问题,陆离只觉得自己像是好好走在路上突然被人踹了一脚一般。
他记得自己前世看过一个视频讲贾诩的智慧,其中就有一个问题是曹操问他立储的事,然后人家说自己在思考刘景升与袁本初以幼子为嗣,兄弟相攻之事。
虽然陆离不能拿刘景升与袁本初举例,但是历史提供了无数的例子。
你要是希望对方立长子,可以用春秋战国的一些国君,甚至是秦始皇举例。
而如果你希望对方立幼子,直接拿汉朝本身的例子举例就行。
如高祖没啥大出息的嫡长子,如景帝非常有出息的幼子武帝。
但对陆离而言,历史显然已经给出了答案,管他是长子还是幼子,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之中都不太中用。
可惜这个答案显然是不能拿出来对刘宏说的,陆离疯了都做不出这么离谱的事情来。
所以皇子二选一选择题要选择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