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知道陆离其实没那么喜欢热闹,今日这宴就只有他们两人。
  一来陆离自在,二来说话不必避讳,三来也是袁绍不想当着众人的面丢人。
  陆伯安的嘴巴损起人来能有所损,他可是既听说过又亲身见识过。
  得益于先帝在时陆离时不时的进谏甚至是争吵,再加上陆离有意塑造自己绝对不好欺负的形象。
  虽然他长得好看,平日里行事也都非常有礼,但还真的没有人把他当成什么好脾气的美人。
  结合他在乐安郡说杀就杀的案底,大家甚至有志一同的认为他来到洛阳后收敛了不少。
  因为存在这个认知,大家对他的底线都是非常低的,从来不会轻易破防,毕竟早知道对方是个怎样的人了不是吗。
  袁绍现在就是这样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一直以来好脾气,突然对你嚎上一嗓子,你绝对会觉得这个人病得不轻。
  但如果一个人本身就脾气不好,什么人都敢骂,比你更高级别的人被骂了都没跟对方计较什么,你被对方骂了也是早有准备下的果然如此,更不可能去跟对方计较什么了。
  但要让陆离知道,他会将其评价为欺软怕硬犯贱。
  不过就算不说这些,袁绍现在处于一个类似于有求于人的境况之中,还是颇为放得下身段的。
  陆离看着自己说不喝酒,袁绍不仅没有劝说,还亲自动手撤酒:本初兄很是不必忙这些表面上无关紧要的小事,便是喝一杯酒还能把我喝死不成。
  袁绍一脸无奈:伯安慎言,岂能将这等字眼随意挂在嘴边。
  陆离轻笑,似乎觉得袁绍这话有点好笑:本初兄当日离洛阳之前,与我说能屈能伸,知进知退,方有来日可期,不知如今本初兄屈伸如何,进退何得,来日又何在?
  袁绍将酒往旁边地上一放,就地坐在了陆离案前:绍之来日,正在伯安。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而若能得名正,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信众,众从方得事成!
  陆离冷笑:不想在本初兄看来,离竟是名正之所在,却不知道名从何来?
  陆离表现的颇有几分要名没有,要命一条的架势。
  袁绍也不跟对方兜圈子:伯安没有,先帝也没有吗?
  虽然陆离在朝会上当众说过,但是大家都是搞政治的,有些事情岂是那般不便之物。
  陆离敛笑,他看向袁绍的眼睛,似乎要辨别一下这到底是忠臣还是奸佞:你袁氏养的好家贼,却要去借先帝的名,我只怕驱狼引虎,后患难除。
  袁绍闻言也是气急:此事固然有我考虑失当,可定策之人岂我一人,后来大将军计策也改,只是那董卓不愿从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伯安便非要抓着我等过错一直不放吗?
  陆离点头:我心中有问,若不得解,不敢将先帝之名轻付。
  袁绍意识到关键来了:伯安请问。
  我问袁太守,若当真得以聚众起兵,可会当真聚众一心,兵发洛阳,救驾杀贼,不达目的,绝不旋踵?
  袁绍不做犹豫:我会!
  只两个字不足以让陆离相信:口说无凭。
  袁绍当即拱手誓道:皇天在上,后土为证,我若有违今日之言,当死于兵锋之下!
  这誓言说的倒是好,可究其本质不也是口说无凭吗,陆离其实半点不相信所谓的誓言。
  这种事情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无论你话说的多狠,该做不到还是做不到。
  可既然对方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他若是继续不应,就不像话了。
  他这次会来渤海,本也就是打着这个主意的。
  虽然按照演义与正史都存在这样的人,但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站出来。
  陆离不会一味地等待,与其将命运全然交到别人手上,为什么不自己抓住机会。
  聚集一群人去打一场注定会出现也注定会失败的仗,陆离不能预知这个过程中具体会死多少人,但他对这件事情是心里有数的。
  离开洛阳后,他明明可以去乐安郡,可以去颍川,可却偏偏只能来渤海,因为全天下忠臣义士都觉得陆侍中会来,那么他便不能不来。
  他来了,可也确实该想想办法了,人不能总是受制于人设。
  这场注定会让人大失所望的讨董之战,岂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57章 功过得失
  陆离算是因为自己搞出来的人设坑了自己一把,可事实上就如同他想的那样,许许多多的人都觉得这是不出所料,是令人钦佩,是正确选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所应当。
  他们知晓的陆伯安就该是这样的,他们听说过的深受皇恩的陆侍中就该如此作为。
  别人出来做这件事情,可能还需要一点特殊手段,可陆离出来做这件事情,都不用搞矫诏,也不必假托朝中三公之名,直接就能用先帝之名。
  诚然当初他当着朝中众人的面说过,没有所谓的立储圣旨,也不存在废立之说,可他也说了,先帝临终前托付他两位皇嗣的安危,如今董卓在京中废立少帝,作威作福,如何称不上有损先帝子嗣,如何不能说是天怒人怨。
  甚至就算没有陆离之前在朝堂上的辩驳,他也依旧是可以用先帝的名的。
  先帝的名义别人拿出来用可能没什么人会信,但陆离站出来用却是一用一个准的。
  毕竟最招人恨的宦官们说的先帝遗旨,大家都半信半疑,现在说讨伐董卓,不信不是大汉人。
  刘宏死在了最信重陆离的那一刻,个大汉都或直接、或间接的见证过那份信重。
  自从刘宏大过年的,带着陆伯安跟自己的母亲与妻子孩子一起守岁后,大家甚至都做好了对方会给陆离改姓刘,认个兄弟甚至是儿子的准备了。
  不夸张的假设,他们那位任性的先帝绝对是做得出这种事情来的。
  事实上当初若不是陆离拒绝,他早就在中平六年二月就被封侯了,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皇甫将军打了胜仗,陛下表示这都是他亲爱的侍中举荐有功,军功章就算不占据全部,怎么着也得分个三分之二吧。
  而既然有了军功,封侯岂不是所应当的事情。
  曾经被刘宏甚是喜爱的十常侍就封侯了,现在轮到他最为喜爱的侍中,但凡不是他为了对方的名声考虑,哪里还需要等到皇甫嵩立军功,早早就封侯了。
  而就他这种偏心眼的分功手段,但凡不是皇甫将军本身真的跟陆离关系好,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挺乐意成全的,稍微小气一点绝对分分钟反目成仇。
  可是面对这份陛下有意,皇甫嵩也愿意成全的封侯机会,陆离依旧选择了拒绝。
  虽说他就算接受了也不会因此受到攻讦,可是,他知晓自己问心有愧。
  况且现在什么都得到了,后面的明公要如何施恩呢。
  现在,与陆离关系好到愿意对先帝偏心的分功情况予以成全的皇甫嵩,却被董卓以陛下之名骗回洛阳后险些杀死,而陆离的便宜表侄子现在依旧在洛阳牢里蹲。
  不论是国仇还是私恨,他跟董卓之间都结大了。
  便是不涉及到忠臣人设,此仇若是不报,何以见天下人。
  兜兜转转,他跟董卓的对立从一开始就已然成立了。
  而人设会有的坏处,陆离其实也从一开始就明白,事实上这一切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他自己选择的路,难道会不清楚路上要遇到什么吗。
  若问后不后悔?
  陆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后不后悔,至少此刻,他没准备当缩头乌龟。
  他有时都会觉得自己伪善,他对着刘宏、对着曹操,口口声声都在说民生多艰,现在却又要因为种种原因亲手挑起战乱。
  其实他完全没有必要这么累,如果只是选择一个阵营活到60岁,靠着前期的积累这个任务对他而言不说轻易若探囊取物,却也绝非难事,至少不需要他如今做到这个地步。
  可是
  陆离不由想起了梦中张角那句意有所指的话。
  人越是没有什么,就越是喜欢强调什么。
  而这样的存在,陆离身边又或者说身上,其实就有一个。
  口口声声说自己正规的系统,当真是正规的吗?
  陆离从不否认捷径的存在,不论前世今生,他其实都曾因为捷径有过受益。
  可这是拯救世界的事情,那些捷径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代价,这是单纯门路广可以解释的吗?
  按照系统完成主线任务才能拯救世界的逻辑看,就相当于你打游戏,成功通关后得到奖励甚至是奖金,然后能够拿着这份奖励去兑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其中就包括着成功拯救世界的办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