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性命可能出现危险的曹操本人都不在意,他继续在意下去就有些故意找茬的意思了。
  曹操这边有人在表达怀疑,陆离这边也少不了来敲边鼓的。
  他看着坐在那里好像单纯来找自己喝酒的郭嘉,忍不住怀疑自己在对方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啊,这么不放心的吗。
  郭嘉:张孟卓前车之鉴近在眼前,伯安心中当有数,行差踏错之事一旦有那么一点,便是再无转圜之可能。
  当年曹操对张孟卓多信任啊,那是自家老小都托付给对方的程度,可对方一经反复,这份信任再也不可能找回半分。
  陆离:奉孝勿扰,我自知破镜难圆,覆水难收。
  郭嘉:我自然也清楚伯安明了这个,只是担心伯安为情所困,心软失措。
  换成之前,他还真的不怎么担心这个,陆离看起来好像是个挺博爱、容易被人牵着走的人,但是该心狠的时候从来不缺少这个的。
  但是少帝的事情一出,他该心狠是真的心狠,但心狠也不妨碍他会心软啊。
  这在某些方面让人感到安心、放心,甚至忍不住想要交心,但在某些事情上,也不免让人感到担心。
  少帝是先帝之子,如今的陛下也是先帝之子。
  先帝
  之前只当你俩各有所求,又或者是先帝单方面真心,可现在看来,你们是真的有点双向奔赴在里面的,这如何不让人感到担心呢。
  关键时候的行差踏错,哪怕没有造成任何严重后果,在曹操付出这般信任的情况下,那也是不可原谅的背叛。
  作为友人,郭嘉不希望陆离犯错耽误了前途与未来,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作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不希望陆离辜负了这份信任甚至伤害到体的规划。
  陆离举起酒杯:明公信我,奉孝也当相信自己的眼光才是。
  相信自己看友人的眼光,相信自己选择明公的眼光。
  郭嘉也举杯,两人一饮而尽,没有再谈论这个话题。
  曹操跟陆离俩人因为这件事情各有人来找他们说话,刘协这里自然也有人与之言语,毕竟换的是负责保护他的九卿之一。
  至于被换了官职的杨彪,抱歉,这里暂且没有他说话的份。
  同是四世三公,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的差别可见分晓,又或者可以将其称之为有兵与没兵的区别。
  而这份区别明明这样赤裸的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绝大多数人却恍然未见。
  太平治世进凭借家世就足够风生水起、令所有人都不敢轻视的杨彪,在这场职位变动中存在感低的吓人。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哪怕他被调任为管祭祀的九卿之首,在许多人看来依旧只是炮灰的模样。
  一开始听到许昌关于天子亲政的风声,刘协本来只是想要顺势而为,但有些势一旦顺了,很容易最后就发展成一种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不过刘协倒不是如此,他只是在顺势并被断然拒绝后,心里生气。
  而这股气一撞上连胜几场的曹操的不恭不敬,便不免发展成一种冲动与悲戚。
  曹操赢了对他而言算是好事吗,曹操输了对他而言又算是坏事吗?
  此刻还不曾发生过黄袍加身的故事,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刘协感知到某种危险。
  随着曹操连胜几场,扬州大半与河内之地被收入囊中,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
  胜利是会养人的,它会养成气势、自信、从容,也会养出傲慢与目中无人。
  如果有一天,曹操强大到不需要天子来帮着自己师出有名,这天下是否还会是大汉的天下?
  比起曾经就差将篡位直接说出来的董卓,曹操从始至终都没有表露过相关的意思,哪怕如今情状上比起最开始的恭敬大有不如,但总体而言也是过得去的,最多也就是半个霍光的程度。
  曹操虽然在政务上把持着不放,但至少不曾插手宫闱之内。
  总得来说,他还是汉臣模样的。
  可让帝王防备与警惕的,从来不是对方想不想、做没做,而是对方有没有能力做。
  尽管眼看着都要当爹了,但刘协确实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
  虽然这位少年人从登上皇位后,最先学会的便是忍耐,可忍耐也是有阙值的,而压抑日久后,忍耐会变成成倍反弹的冲动。
  更不用说还有人帮忙敲边鼓,比如说董承。
  陆离也没想到自己刚换了职位,就撞上事了。
  陆离:我就知道老天爷是真的不喜欢我的。
  刘协听到陆离求见,心里稍稍一颤,他不确定对方是入职后来走流程,还是说
  刘协:宣陆卿进来。
  陆离进来后没有说自己撞见宫人鬼祟,只说通过上一次流言自宫中外传之事,深觉其中漏洞颇多,制度疏忽,想来司空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做了这份职位变动,所以我不得尽职尽责一些。
  陆离:如此,方能不负司空,不负陛下。
  陆离说的委婉,但对于心里藏着事的刘协而言,这话简直充满了话里有话。
  不负司空竟然在不负陛下之前,向来守礼的侍中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对方说的到底是宫人,还是朕,刘协心想。
  事实上非要解的话,陆离两者都在说。
  宫人之间确实存在管缺漏,竟然随意将宫中消息外传,这既是宫人的不对,也存在守卫的疏漏。
  守卫皇宫,守卫的难道只是刀兵之事吗,须知言语如刀,宫闱之事如何能随意便成为民间闲谈。
  至于陛下,你现在的大义名分都已经有人不买账了,比如说袁某某,所以咱们能不能不要想着用比较虚的大义名分,去硬碰实打实的刀兵呢。
  陆离很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他是绝对不可能帮着刘协去对付曹操的。
  可同样的,一旦曹操被刘协激怒有什么过激行为,他也是不能熟视无睹的。
  他要是真的不管不顾,都不用别人说什么,曹操自己第一个就接受不了。
  是的,他希望陆离忠诚于自己,却也不希望陆离冷漠的对待前任。
  这涉及到一些品性上的东西,以及人性上的追求与向往。
  谁不希望坚定选择自己的人,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呢。
  被岳飞选择与被秦桧选择,赵构可能更喜欢后者,但他真的是非常极端且少数的个例。
  因为这件事情刘协是主动要做什么的人,所以陆离来找刘协。
  刘协并未因陆离意有所指的几句话就破防到开始自爆,他甚至反问陆离:侍中当年能在董卓眼皮下将皇兄与太后带出,缘何不来见朕一眼?
  刘协自己其实也清楚这番话的无取闹,毕竟刘辩两人当时身边的人,跟他当时被投注的注视,那绝对是天上地下的,刘协是天上的那个。
  他这话本也不是想要跟陆离掰扯当初的事情,而是想要提醒对方,他跟皇兄同是先帝子嗣。
  你当初说父皇不曾对你托付后嗣之事,可既然你管了皇兄,总不能厚此薄彼吧。
  更不用说侍中如今可是卫尉,本职工作便是守卫皇宫,而守卫皇宫守卫的难道是宫人吗,守卫的是朕这个天子。
  因为这一点,曹操这个调职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真的非常符合刘协心意的。
  再没有比由敌人推过来的助力,更让人得意了。
  刘协第一次与人说起了刘宏当年的暗示:父皇或许不曾对着侍中交托后嗣,但当年病前,确实与朕言说过要善待侍中的。
  帝王会对自己哪个孩子交托关于臣子的事情呢?
  答案毋庸置疑,自然是要继承自己位置的那个孩子。
  陆离:
  他表现出些许动容,又迅速收敛,微表情似乎能够写上一篇小作文,可实际内心是波澜不惊的。
  要说先帝选择刘协为储君,陆离是相信的。
  可要说刘宏对着刘协言说要善待自己,陆离反而不信。
  不是不相信刘宏会安排自己,而是不相信刘宏会寄托于刘协安排自己。
  按照刘协所说的时间点,那个时候刘宏就是生了点小病,心态主打的是相信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哪里有可能对着孩子交托臣子。
  而如果在刘宏病重后,他就更不可能对刘协交托这事了,毕竟他当时都跟陆离说自己的孩子恐怕会重复自己当年的遭遇。
  他或许不是多好的父亲,却也不至于对着自己可能自身难保的孩子交托臣子。
  第152章 昔日故人
  陆离也懒得去拆穿对方那点几分真、几分假的小谎话,这话也就能用来骗骗他自己了。
  陆离将自己的态度明确摆了出来:离见异思迁,心有所向,言尽于此,万望陛下慎行,免伤己身勿谓言之不预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