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因为这个,都快要斗急了眼袁氏两兄弟倒是难得停了下来。
  李伍身处邺城立刻察觉到了这份诡异的平静,然后便是一封书信将这个情况传给了曹操。
  而曹操那边一分析,孙策那边的可能就这样摆上了台面,而郭嘉有关对方死于匹夫之手的判断也这般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郭嘉的判断相当正确,孙策的死不仅将自己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也让袁氏两兄弟险些傻眼。
  本来是看到对付曹操的希望这才短暂联手的两个人,合作关系几乎是立刻走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甚至可以说距离分崩离析也就一步之遥。
  邺城正因为兄弟不和而摇摇欲坠,孙权这边也因为人心不服而叛乱四起,其中就包含了大量孙氏的自家人。
  两边因为自家人而产生的斗争,给曹操敲响了警钟。
  只是因为他属于得利方,这警钟有点一闪而过,并未过于铭记于心。
  不过没关系,这不是有陆离在吗。
  为了自己的任务好好完成,为了自己的年不用因为阵营出事而发生颠簸,陆离可是相当认真的帮曹操记着错题本,以便对方准备重蹈覆车的时候,拿出足够真实鲜明的案例来惊醒提示。
  荀彧跟对方一起处公文的时候,有幸看到了陆离记得错题本,只能说这内容写得生动到可称之为有图有真相了。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孙权一封信挑起了当年的回忆,荀彧看到的错题本内容中,就包括了有些话不能乱说,有些誓言不能乱发。
  其中,袁绍与孙坚作为典型案例出现。
  孙坚,那是当年信誓旦旦说自己没有拿到传国玉玺,这个很多人都知晓,但袁绍的话,这就有些不为人知了。
  陆离:本初当年因讨董联盟一事与我有所誓言,后面却不曾兑现。
  反正在这个存在天命的时代里面,大家谨言慎行,不要胡乱发誓,也不要随便言语比较好,毕竟谁知道会不会一语成谶呢。
  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陆离忍不住对荀彧问了一句:文若,你《周易》学得如何?
  荀彧没想到陆离会突然问这个,但他也诚实回答了:我于此道并不精通,倒是六叔父对此研究颇深。
  少时曾听家父言语,乐安陆氏于此道可称了悟,伯安今日怎突然问我?
  陆离无奈道:许是因为离乃家中异类。
  反正大家都很懂,就我不太懂。而荀彧说是并不精通,想来也是懂的。
  陆离觉得这事也挺让人心酸的,写完错题本之后就带上去巡视宫门守卫情况去了。
  也不知道事情是不是喜欢约好了一起来,陆离先是在宫门口遇到了有人交接班时要违规替岗的问题,又发现了守卫有对宫人不轨的行为出现。
  我难道不是天天巡视的吗?
  陆离都忍不住怀疑了一秒自己的记忆。
  在自己天天巡视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如此明目张胆的出现这种问题呢?
  陆离很快从被抓住的人的反应中得到了答案。
  因为自己每天都巡视,所以很多人没敢做什么错事。因为没人犯错,自己自然不会没事找事的去处罚谁。因为没有处罚谁,很多人便失了敬畏,觉得他每日的巡视是在做样子,于是大了胆子。
  对此,陆离只想说:你人还怪好的嘞。
  知道我因为没人犯错可以惩罚他们所以让人失了敬畏,于是你们就站出来犯错以身试法,让我有的可惩罚,也让你的同僚们能够警醒是吧,这是何等的舍己为人啊。
  治病要对症下药,对待犯了错的人自然也要依律惩罚。
  考虑到自己刚刚从他们身上意识到的情况,陆离在律令范围之内,给了他们最高规格的惩罚。
  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惩罚了一次,效果可比自己天天巡视来得强。
  不过如果陆离没有天天都来巡视,也抓不住他们犯错,无错惩罚那就是暴虐了,可达不到如今的这个效果。
  第193章 二合一(含一章营养液加更)
  陆离干脆利落的将犯了事的人惩处了一番,倒是让不少观望之人继续保持了安静。
  从陆离在乐安郡时起,不少人就看出来了,对方明显就是外儒内法的典型代表,甚至他外面的儒都没有多少,就差直接外法内法了。
  你在这种人手下知法犯法,这不是等着被削吗。
  许昌的安静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曹操攻下邺城的消息传来,一并传来的还有隐隐绰绰的政治中心转移之说。
  是政治中心转移,而非迁都,这对于刘协等人无疑是一个不利好的政治信号。
  现在天子虽然在,但政治权力的拥有者显然并非天子。
  他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一个提供名义,一个掌握权力。
  看似缺一不可,实际上是权力在控制名义。
  权力将名义抛在原地,依旧不影响他使用名义。
  可是被权力抛下的名义,想要掌握权力可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很多消息都不会是无的放矢的,哪怕如今只是充满不确定的影影绰绰,能这般被传回来本身就已经很能证明一些东西了。
  而如果要分析此次传言为真的可能性大小,那可能性真的挺大的。
  邺城是个好地方,不说本身的防御优势,就说它的地位置,便非常方便曹操接下来对冀州、幽州以及并州三州之地的蚕食。
  袁绍在坐拥四州之地的情况下,依旧确定这里为政治中心,那真的不是没有道的。
  而且这个城市本身的防御优势也真的能够甩开许昌好几条街,许昌那是妥妥的四战之地,别管是袁绍还是孙策,想要对付曹操的时候,都有过关于先取许昌的建议与计划。
  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之时,从未有人说让他跑去奇袭邺城的,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他不想吗?
  如果要分析曹操会不会将政治中心迁往邺城,那真是怎么分析怎么觉得对方这么干的好处真的大大的有。
  便是不会进行这种迁移,为了接下来进一步得到袁氏的地盘,曹操显然也是要留在邺城更加方便的,这时间一久,便是名义上没有这个说法,实际上也是迁移了。
  曹操有了好处,那么是谁会有坏处呢?
  显然就是被扔在这里的刘协,或许还有跟刘协一起被扔在这里的一些老臣。
  陆离作为执掌宫门守卫任务的卫尉,似乎也会是被抛下的一员,但别说他本人不存在这种担心,就连其他人也不会觉得对方拥有这种担心。
  跟那些不懂大汉狐狸精的含金量的人说再见了,这辈子你都研究不明白政治风向标。
  邺城被曹操得到了,原本在邺城进行继承人争夺的两兄弟,长子袁谭离开之后占据冀州其他几郡暂为驻地,袁尚则是直接向北去找自己率先一步跑路的二兄袁熙去了。
  曹操等人留在邺城方便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有两个人却被护送来到许昌,此二人正是何太后母子。
  陆离与荀彧收到消息,自然是要对其做出相对应的安排的。
  本来许昌因为曹操可能要长时间停留邺城,甚至是进行政治中心转移的传言,就有点像是要爆不爆的压抑状态。
  何太后母子二人的到来,是非常有可能成为一种导火索的。
  便是不能,袁绍那边作为乱臣贼子都妥善安置了他们,总不能到了自己这边来,跟天子团聚了,反而安置不好了。
  荀彧看向陆离:伯安以为如何?
  陆离清楚对方不是要推卸责任,而是这俩人本就跟他关系最为紧密,也确实是由他出面处最为妥当。
  陆离:算算时日,明日他们便该到了,到时我去迎接便是。
  弘农王之妻被陛下安置于园中,到时也可叫他们一家团聚。
  或许唐姬未必愿意这般不确定未来的一家团聚,但她能够平安的生活在许昌,本就是因弘农王之妻的身份,如今便是不愿意也只能愿意。
  本来刘协听说曹操欲留邺城的消息便难有欢颜,想想看,当初董卓要是跟他长久分居两地,何来除贼复权之时,哪怕当时权力没有回到自己手中,但至少有了回到自己手中的可能。
  现在,又听说何太后母子被送了过来,本就不好的心情越发雪上加霜。
  虽然如果他们被曹操留在邺城,刘协不免要担忧对方会不会也搞废立之事,毕竟比起自己这位董卓借着大家都心里有数,实际上未曾落到实处的先帝心意立的天子,显然当初在士人簇拥下灵前继位的皇兄更为正统。
  便是天子之位并非拿来随意废立的玩具,但是在见识多了不讲究规矩的人之后,刘协以为如今的情况称上一句礼崩乐坏也不为过。
  而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便是废立之后再行废立,似乎也不是什么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