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这要是换个人来劝,陆离早就不耐烦了。
可来劝说的人是郭嘉,因为不能对本时代的人诉说未来的限制在,他现在只想表示:奉孝你不必担心,我不是贪功冒进的人,我也不是在傲慢自负,我心里都懂,相信我,我有我的节奏。
话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口,但郭嘉看陆离那个样子,还能不明白对方压根半点没有被劝到吗。
郭嘉:人都道年少轻狂,岁数渐长后会成熟稳重,却不想伯安竟是反着来的。
对于这话,陆离全都不认同。
事实上按照他们东汉很多人的情况来看,许多人都是年少轻狂,被社会教育之后沉稳些许,位高权重后继续轻狂。
陆离认为自己并非如此,更不存在什么反着来的说法。
陆离:奉孝莫非也被那些所谓的稳妥之人说服了吗,当年奉孝催我时可不是这般的。
郭嘉却忍不住笑道:伯安看来是半点不曾看进去。
若要说当年,伯安当年何等谨慎,亦对傲慢之人的失败了然于胸,规劝他人,如今怎么便非要固执己见,不听旁人言语呢?
郭嘉道:远一些说,何进、董卓之下场,近一些论,袁本初之情状,伯安皆是见识过的,如今莫非要带着明公一起重蹈覆辙?!
陆离觉得郭嘉这番话,堪称自己这辈子被骂得最惨的一次了。
什么叫做他要带着曹操重蹈覆辙,这又怎么跟重蹈覆辙联系到一起去了。
陆离:不说此一时、彼一时,明公又怎会是何进、董卓之流。
当年高祖陛下结束乱世,建立大汉,用了七年,光武陛下再复大汉,用了十二年。
郭嘉没想到陆离会在这个时候用这俩个人的情况举例,虽然按照他们现在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情况来看,这般举例似乎也没有错处,可有些话说出来真的非常敏感。
郭嘉没有否认对方举得这两个例子:此话倒是不假,可伯安自己也说了,此一时,彼一时。
可是嘉这一场病吓到了伯安,不然何至于这般心急?
郭嘉当然清楚真实情况不是如此,他其实也能想明白为什么陆离现在就是这般一根筋的向前冲,人钻了牛角尖,哪里是那么容易能够拽出来的。
道讲不通,那就要讲情。
陆离其实也清楚这里面的道道,当初他为侍中之时类似的手段也没少用过。
可这种事情要如何解释呢,这简直比自己跟张角之间的关系都难以解释。
至少张角是在这个时代真真切切活过的人,可是未来、穿越这种事情,不说他本就无法宣之于口,便是能说,又该怎么说,又有谁会相信呢。
陆离欲言又止,最后忍不住叹了口气:我知奉孝可能疑惑,但其中些许缘由实在难以诉之于口,奉孝当知我,我绝未存害明公之心。
郭嘉自然相信这个,可有些事情只是他相信是没有用的:我自然相信你无此心,可若最后这般焦急之下事与愿违,又该如何?
陆离:若是怕输便不去做,这般与认输又有什么区别?
他目光灼灼的望向友人:何为一展抱负,择明主而仕,为民请命,还天下以太平。
陆离个人看起来干劲十足的,好像是什么热血小青年一般,可实际上他真正热血小青年的年纪时,想的大多是:猥琐发育,别浪。
所以其实郭嘉评价他是反着来的,倒也没有说错。
只是有些事情该怎么说呢,有些话听着让人热血沸腾,本质上也没有任何错误,可出现在错误的时机,就只会让人感到无奈、别扭,甚至讨厌。
郭嘉倒不至于因为一句话讨厌陆离,但他真心感到劝不动,真的完全劝不动。
当年陆离能够跟袁绍玩到一起去,那真的不是毫无道的,也绝对不是仅靠着一张脸或者当时的简在帝心,他们俩也是有点臭味相投在身上的。
在这方面,曹操其实也是一样的。
固执己见、不愿听劝,算是他们三人的共同点了,只是如今还活着的两个人,相较于亡者,坚持的己见正确率要高上不少。
对陆离的劝说迎来了大失败,这对于郭嘉而言,算是意料之外,情之中的事情。
有些事情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就要看你怎么进行利用了。
带着从陆离这里得到的大失败,郭嘉找到了曹操。
其实这件事情最本质的劝说对象本就是曹操,只要曹操不同意,陆离便是固执己见也没有用。
而郭嘉从一开始最想要劝说的人实际上就是曹操。
之所以先去找陆离,那是因为如果对陆离劝说成功的话,对方可以陪着自己一起来劝说曹操,两人1+1之后效果肯定比一个人来更好。
而如果劝说陆离失败,那就拿着导致自己失败的陆离来作为例子劝说曹操。
明公不好啦,陆伯安他钻牛角尖了!
当然了,郭嘉劝说陆离的时候是用一篇文章作为开头,劝谏明公的时候,哪怕不是带着文章,却也不至于这般粗暴直接、简单明了。
郭嘉先是拱手对着曹操行礼,称了句:明公。
接着,自然就是有关今日前来的目的了。
郭嘉:不瞒明公,嘉此次冒昧前来,与伯安有关。
对于这个说法,曹操惊讶却又不惊讶,只是看着郭嘉这般郑重其事,心里忍不住浮现出些许担忧。
曹操急忙问道:与伯安有关,可是伯安出了什么事情?
郭嘉看到曹操都着急了,自然是要立刻解释的:并非如此,明公勿要着急。
这种事情哪里是说不着急就不着急的,不过考虑到说这话的人是郭嘉,想想他跟陆离的关系,要是真的出了什么事情,对方绝对不可能是现在这般气定神闲的模样。
心稍稍放下了些许,曹操还是很想知道郭嘉口中跟伯安有关的事情。
郭嘉先去了陆离那里,为的不就是这个吗。
劝说是一门技术活,这要是上来就叭叭叭一顿你这么做是错的,别说劝谏的对象是明公,便是你的亲儿子都得不耐烦。
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激进的时候,你只需要找一个比他更激进的人,他相对而言便没有那么激进了不说,还可能意识到激进的错误到底有多么离谱。
如今,劝说无果的陆离自动便成为了那个最为固执的人。
做好被劝说准备的曹操,实际上却只等来了有关陆离激进的二三事。
当曹操从郭嘉口中得知,陆离都已经走火入魔到想着能不能派出更多的刺客去各州活动,说不定就能瞎猫碰上死耗子,遇到个如孙策一般的倒霉蛋呢。
这事情属实是将曹操都给不会了,虽然这个计划还没等成型,便已经胎死腹中了。
但能够产生这种想法的人本身,就已经足够看出他到底有多么激进了,也怪不得郭嘉还要专门来跑一趟,毕竟再不来的话,说不定陆离都已经付诸行动了。
实际上曹操也看出了陆离的着急,对待他们这些人,陆离压根没怎么认真遮掩过。
尤其是对着曹操,别说遮掩了,对方就差加大力度表演,好用自己的上进心感染到曹操,让对方愿意为了自己加快速度。
眼看着曹操陷入了沉思,郭嘉清楚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一半。
事实上曹操思考的不仅是陆离的激进,还有郭嘉今日的劝谏。
倒不是他将所有的劝说都听进去了,而是郭嘉来做这种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了,过去他可从来不会在这种事情上下功夫。
是因为这次出事的人是陆离,还是因为这件事情跟自己密不可分呢。
如果曹操问郭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可能是一个真话假话对半分的答案。
但是他对这俩人的关心与在意,那绝对是真实无伪的。
反正就是先别管是因为谁了,总之现在你们俩人的问题都很大,你们快给我清醒过来!
当陆离被曹操找上门来时,他正在制作如何帮助曹操速通天下的攻略。
当年写下《项羽论》的时候,他也是这般奋笔疾书的,一切好似近在眼前,可仔细看一下时间线,那都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听说曹操来了,陆离将已经写好的部分一反扣,活脱脱的一个做贼心虚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在密谋如何让曹操失败呢。
事实上如果真的按照他的心意火急火燎的狂飙前进,这般形容似乎也可以与真相划等号。
曹操看到陆离藏东西的行动,还以为是什么自己不方便看到的东西,虽然要是真的有这种东西非常值得怀疑,但曹操表示伯安才不可能有什么可疑的东西呢,要尊重自家谋士的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