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沈新眯着眼睛看向天空:“云层太厚,估计这雪一时半会儿停不了,甚至有可能会越下越大。”
“加固鸡窝费不了什么事,我马上就能回来。”
秦宁:“好吧。”
沈新顶着风雪出了堂屋,用木板加固了鸡和骡子的窝,又给它们添了好些稻草来保暖。
灰灰的窝在堂屋,倒是不用沈新费心。
他刚迈进堂屋,秦宁就迎了上来。
“我给相公拍雪。”
说着,他抬高双手帮沈新拍掉肩上和胳膊上的雪。
沈新一个不注意,秦宁的手已经伸到了身前,他赶忙握住秦宁的手,说:“我自己来。”
“好。”秦宁弯起嘴角,眼眸低垂。
第59章
温度骤降, 屋内的温度很低,只有被窝才有热乎气,秦宁整个人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被子里, 只露出大半张脸更显可爱, 沈新醒来看了好一会儿才悄悄起身, 穿上冻的冰凉的衣服。
犹豫了一下, 沈新又把秦宁的衣衫放在炕尾。
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冷风扑面而来,他轻轻关上门,避免发出声响。
下了一夜的雪一层又一层地铺在地上。
他踏进院子, 脚踝没过大雪, 传来一股凉意。
还好糕点生意停了, 这天气若是起早做糕点得多受罪。
灶房里, 沈新添了一大锅冷水,把点燃的木炭放进灶口, 关闭灶门。灶房的灶膛连接着主屋的火炕,热气会顺着通道传到主屋, 会温暖不少,烧好的热水也能用来洗脸。
弄完这些,沈新又去瞧了骡子和小鸡,看他们的生理状况, 是不是还活着, 才进偏房洗漱,开始扫雪。
天空灰蒙蒙的, 云朵层层叠压在一起,愈发厚重。
秦宁是被热醒的,他推开厚重的棉被坐起来, 睡眼朦胧的环视一圈,没看见相公。
又扫了一圈,准备穿衣起身,才发现炕上捂着暖呼呼的衣衫,他心里美的不行,咧了咧嘴。
相公真好。
他穿好衣服走到屋外,走到沈新面前,问:“相公,早上想吃什么呀?”
沈新直起腰,想了想,说:“没有特别想吃的,都行。”
天色渐明,沈新扫完雪,东厢房和西厢房有了动静,天冷,做八段锦的地点改在了堂屋。
灶房的香气越来越浓。
早饭是鸡蛋面饼,菜丝汤配鱼胙。
面饼香醇,鱼胙咸鲜,配上爽口的菜丝汤,三毛和古墨书赞不绝口,饭桌上一句又一句地赞美秦宁手艺。
吃过早饭,王承德和来福来了,两人穿的衣服鼓鼓囊囊,看着很是厚实。
来福的衣服上还有芦花漏出来。
沈新带着王承德和来福去了后面的草房,里面有将近一千五百斤木炭,房子装的满满登登。
两人面上都掩饰不住的惊讶,王承德咂舌道:“乖乖,竟然有这么多木炭。”
沈新回道:“这么长时间攒着一直没卖,不算多。”
院子的地窖里还有不少黑炭和银丝碳,不过那是他专门留给自家用的。
几人花了两刻钟,搬了将近二百斤木炭,装进骡车。
检查好木板上背篓都放平稳后,沈新说:“今天先卖这么些木炭,看看市场行情如何。”
“若是木炭受欢迎,就限量购买,每人限购五斤,你俩见机行事。”
王承德沉声答应,“东家放心。”
刚过未时,王承德和来福就从县城回来了。
秦宁带着孩子们去了阿婆家,沈新正和王三柱把碳窑里的木炭搬进草房。
沈新惊讶地问,“这么快都卖完了?”
比卖糕点的时候早了一个多时辰。
“县城买的人多,西市上也没有人卖木炭,咱们可是独一份的生意。”王承德兴奋道,“东家,我觉得咱们的木炭还可以卖的更贵一点。”
“要不要趁着没人卖,咱们多卖点。”
无论是谁,生意做久了,都会变得更灵活,沈新嘴角微抽,问:“你们有打听过为什么县城没人卖木炭吗?”
来福说:“有客人提过,说是因为大雪,运载木炭的商船困在府城那边过不来才导致县城没有木炭。”
王承德激动道:“去年木炭三十五文一担,比现在便宜不少。”
“要不要明日把剩下的木炭都带去县城卖了?若是等商船过来,木炭量多便宜就卖不上价了。”
沈新谆谆教诲道:“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做生意要学会辨别消息真假,得稳得住。”
见三人若有所思,沈新继续说:“辛苦你们了,你俩明日在家休息吧。”
“明日我和王三柱去上河村,河梨村和东阳村卖木炭。”
望江县下辖七个村落,一天去三个村,两天差不多就能走一圈,他也能简单了解一下附近村庄。
庄户人大多节俭,再干柴没有用完之前是不会动用木炭的。
秦宁以前这个作风。
来福走之前犹犹豫豫地问:“沈大哥,我也想买点木炭行吗?”
沈新笑眯眯道:“行啊,你买有内部员工价,一文一斤,限购十斤。”
来福咧了咧嘴,“好,谢谢东家,等会儿我回去取背篓来买。”
王承德犹豫了一下,还是没买。
沈新痛快答应下来,“行。”
等人走后,沈新陷入沉思,不是他多想,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节骨眼上商船怎么会如此巧合停滞在府城,肯定有其他内情。
看来碳窑一日都不能停,多做一点是一点,沈新去了大窝山捡了满满两背篓干柴,又跟古墨书说明日继续做木炭。
翌日天公作美,是个大晴天。
沈新吃过早饭,和王三柱一起把木炭装上车。
要走之前,秦宁拿了一顶用兔子皮做的帽子,跟沈新说:“现在天气冷,容易冻感冒,把帽子戴上保暖还不易感冒。”
他一脸期待地看着沈新:“昨天紧急做的,有些粗糙,希望相公不要嫌弃。”
沈新心中无语,兔帽子毛茸茸的,中间还有两小耳朵,这么奶唧唧的帽子和他的高大威猛的形象一点都不匹配。
有点侮辱他的形象,他并不想要。
王三柱在一旁看的很羡慕,“东家真是好福气,有个知冷知热的夫郎。”
沈新勾了勾嘴角,谦虚道:“一般人可比不上我夫郎。”
王三柱:“......”
秦宁耳朵发红,眼里却全是笑意,他受到了鼓励,再接再厉道:“相公的束发不好弄乱,我在前面看的更清楚些,我给你戴吧。”
沈新心中抗拒不已,但王三柱还在一旁看着,他拒绝了就是不给秦宁面子,徒留话柄。
最后他只能憋憋屈屈地弯腰低头,“戴吧。”
乡间小路被积雪掩盖,几行杂乱的脚印深陷其中,而后被更深的车辙印掩埋。
沈新驾着骡子,带着王三柱先去了上河村。
两人到了村口,骡车的速度便慢了下来,王三柱开始吆喝。
“卖木炭嘞。”
“上好的黑炭嘞。”
就这样一路吆喝着进了上河村中主路。
有人听到动静开门查看,见是卖木炭的又关上了门。
也有人出来了解情况,一盏茶的时间,骡子车前就聚集了几十个人。
一个大娘问:“这木炭咋卖的?”
沈新回:“二文钱一斤,若是两人一起买,其中一个人不要钱,另外一个人付全款,前提是这两个人不是亲戚。”
“木炭量少,为了大家都能用上,我们采取限量购买的方式,四口之家限购八斤,六口人家限购十二斤,八口人家限购十六斤。”
围着的人大多没怎么听明白,又问了几次,沈新仔细解释。
远亲不如近邻,乡里乡亲的大都熟络,不过几息时间,便有人商量好一起买木炭。
王三柱称重,沈新心里记着客人之间的关系,偶尔问一句客人家中情况,顺便收钱,也算分工明确。
这里的人对个人隐私信息没什么概念,沈新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取了上河村大多数人家的信息,打包成块在脑里储存。
期间也有人想要浑水摸鱼,比如买了一次又来买的人,比如亲戚说成邻居,沈新每次都能直接戳穿。
王三柱见状佩服不已,心中暗叹,东家的眼睛真够毒的。
上河村还算比较富裕的村子,也只卖了一百斤木炭。
在上河村逗留了将近一个时辰,沈新才驱车赶往东南方向的河梨村。
河梨村周围水田少,土地不如上河村肥沃,虽然没有上河村富裕,但这里靠着漫山遍野的棠梨树,村里人制作梨酒往外售卖,也有不少进项。
两人如法炮制,在村中小路吆喝着卖木炭,有人想拿家里的梨酒换木炭,沈新也同意了。
一坛梨酒一斤,可换八斤木炭。
河梨村村里有八十多栋房子,沈新计算着差不多有八成人家都买了木炭才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