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好啊。”沈新说。
  正好他也想了解了解益州的情况。
  一个县城发展壮大,一个有名气的书院不可或缺,书院有名气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学子,县衙的人才储备才能越来越多。
  因此在柳无信答应的第二日,沈新就开始着手规划书院选址,最后和柳无信一同敲定了最后的位置。
  是新城往东南走三里地的无涯山山腰,书院名字就叫无涯书院。山名和书院名都取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日,沈新身边跟着的钟永良蔫头巴脑,脚步沉重,喘着粗气道:“我受不了了。”
  他声音哽咽,“我想回家。”
  实在不是他欺负小孩,而是钟永良身份不一般,若一直赖在沈新旁边,很多事情他都放不开手做。
  沈新只得想了个法子让他自己知难而退了。
  近日书院新建,许多石块、木材、泥瓦都需要运上山,沈新亲力亲为,钟永良跟在旁边自然也不能干看着。
  上山下山,不过一天钟永良的后背全都磨出血了,当天晚上吃了三大碗白米饭,但钟永良还算硬气,坚持了三天才放弃。
  想到这,沈新说:“好,明日就送你回去。”
  益州节度使的儿子,他决定亲自走趟益州商路,把人送回去。
  钟永良还以为沈县令会劝劝他或者安慰他几句,但他怎么这么痛快就答应了,还明天就要把他送走。
  他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吗?他有这么差劲吗?
  又痛又累又难过,让钟永良忍不住红了眼眶。
  “今天晚上咱们吃好吃的,保证你绝对没吃过。”沈新又说。
  刚到眼眶的眼泪瞬间砸在地上,他来不及掩饰,抬头极速问道:“真的!?什么好吃的!?”
  “真的。”沈新假装没看见,反而卖了个关子,“保密。”
  他心里唏嘘,这个富贵公子前十几年怕是都没有这几天受的苦头多。
  算了,还是多给他带点零食回益州吧,也算补偿。
  这一趟商路走的无波无澜,并没有山匪劫路,沈新也如愿见到了益州节度使钟成贵,此人身形高大,一脸络腮胡,双眼犀利,身上一股血腥气,一看就是上过战场的。
  沾了钟永良的光,沈新还和钟节度使吃了顿饭,饭间钟成贵不咸不淡的面色在沈新开了一坛子烈酒后消失不见,立马热情起来。
  若不是场合不对,沈新觉得他乐的牙花子都能露出来。
  有了好酒,钟成贵却不豪饮,耐得住心思慢品了几口,才大口喝了起来,酒品也好,肚有海量近乎千杯不醉。
  沈新对此人的评价又上了一层,又在边关倾销了紧俏商品,赚了五千多两银子,心满意足回了昭平。
  柳无信也曾是名声极盛的上京才子,来往之人皆是身负功名才气之人,这两年又天南海北结交不少朋友。
  在做好决定的那一刻,柳无信就洋洋洒洒写了几十封信,告诉诸多友人他要在昭平建一座书院,他把昭平县大夸特夸,让大家过来一起玩,或许还有惊喜,吊足了胃口。
  效果奇佳,沈新回来后,发现街道上多了不少穿着考究,手持折扇的学士,高谈阔论,好一片生机勃勃。
  来了人就不能放走,沈新和秦宁立刻针对这帮人制定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千古绝句、玲珑棋局、才子佳人,意图狠狠抓住这帮读书人的心,让他们乐不思归。
  效果不错,已经有六位秀才决定留在无涯书院教书了。
  秋去春来,在荒田里种的红薯、土豆和玉米等作物陆陆续续可以收成了。
  在第一批粮食抢收之后,沈新召集了各村村长和县城居民各区区长,他和秦宁一起示范了是如何制作红薯粥、红薯叶炒菜和红薯叶汤,土豆如何炖煮、如何炒制,玉米如何煮食、如何炒制。
  沈新和秦宁邀请大家坐在一起吃了顿这些作物制成的食物。
  在众人恍惚、不可置信、震惊之时,沈新又着重强调了一句。
  此法还在实验阶段,还望诸位回去后告诉大家,绝不可外传,以免引来祸患。
  大家无一不答应,忍住狂喜匆匆回了各家,一路上都在回想,他们到底种了多少亩新粮。
  第198章
  除了芦花村的张飞鹰, 这些区县负责人都是由沈新一手提拔上来的,政令落实没有八分,也有六分, 沈新给他们配的种子只有红薯种子和棉花种子。
  除了像桂花坳这种荒地不丰的, 其他村子开垦的荒田都超过了八十亩, 除去种棉花的二十亩, 算下来得有两万千斤的粮食,再加上水田里的稻米…
  老弱穷苦的人家,即使种的少些,也能填饱肚子了。
  因此, 这些人回去后第一时间就是召集所有参与开垦荒田的人家, 长胖出保密工作, 准备好农具收粮。
  芦花村村长张飞鹰乐的眉毛都要飞了, 他曾就荒田一事问过顾大哥,顾大哥说荒田新种一事不仅要办, 还要铆足了劲干,即使心有疑惑, 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
  他动员村中所有能动的人,在西边荒地上开垦了将近二百亩的耕田。张飞鹰抑制住心潮澎湃,动员所有人下地,开始没日没夜地挖红薯。
  没有人叫苦叫累, 看着自家堆不下的地窖仓库, 嘴都笑歪了也不肯放下,他们村汉子多, 往年春日里能吃八分饱就不错了,如今好了,铆足劲了吃, 吃多少都行。
  杏溪村村长林木生,今年三十五岁,是家中的老二,没有和爹娘住在一起,而是他这小家单过,一家人挖了一天红薯,吃过晚饭在院子里乘凉,五岁大的儿子和两岁的孙子在院口搓泥巴。
  “当家的,窖里的红薯都快放不下了,拿给我爹娘点行不行?”林木生的妻子孔氏小声问。
  红薯既能当主食吃,又能做菜,吃起来还有一股甜味,真真浑身是宝。
  林木生放下手上的蒲扇,一下子坐了起来,低声呵斥道:“前几日我在广场说的县令大人的命令,你就着饭都吃进肚子里是不是?”
  县令大人可说了,如今还在实验阶段,不得外泄,若有违令者,一家人都得受株连。
  虽然他不知道实验是什么意思,但听县令大人的话总是没错的,不然他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好日子过。
  他眼睛瞪了瞪,“再说了,如今天热,若是爹娘舍不得吃,等长了芽中毒怎么办?”
  孔氏被训得脸色不好,但她眼珠一转,一下子就想出一个好主意。
  不能告诉也不能接济娘家,那让爹娘带着弟弟们来村里定居不就好了。
  左右她娘家穷的叮当响,村里也没有可留恋的,倒是杏溪村附近还有好些荒地可以种呢,若是她弟弟被启蒙书院挑中了,将来一辈子都不愁吃喝了。
  而且有了娘家,她在林家腰板也能硬点。
  想到这,笑容在孔氏的脸上重新绽放,“等粮食收完了,我要回趟娘家。”
  瞧着林木生还要发怒的样子,孔氏安抚道:“大人是说不让咱们往外说,也没有别人不能往里进啊,若我爹娘一家成了村里人,那不就没事了。”
  “……”
  别说,这个婆娘还是有些脑子在身上的,林木生思索片刻,觉得此法可行,又重新躺了回去,拿起蒲扇扇风,不吭声默认同意了。
  顾玄维身为县令主薄,负责全县户籍的登记和管理工作,他发现近些日子的想要在昭平县落户的人蜂拥而来,他又跟县令要了两个文吏,流程才堪堪流转。
  他曾问县令,这么多人突然涌现,要不要严加审查,谨慎落户籍,县令只说了八个字,来者不拒,有容乃大。
  顾玄维:“……”
  虽然顾玄维照办了,但他仍有疑问,大人为何如此热衷于增添人口?
  要知道人越多越不好管,更何况是毫无资质的平头百姓?仅仅是为了政绩,完全不必如此…
  不管如何,事情在他心里存了个疑影,只待随着时间慢慢释出。
  新粮量大且不易保存,营养流失严重,生了芽的红薯和土豆还有毒,所以沈新颁布了一则新的政令,新粮回收。
  百姓家中多余的新粮,县衙会三斤一文的价格回收,除此之外,每十斤新粮还一两的新粮粉。
  磨粉厂应运而生,机械制造出来的搅碎机、水磨机、挤压机纷纷派上了用场,每日能产出红薯粉和玉米面百斤以上。
  粮食越来越多,新城的粮仓也快堆满,但如今新城空旷,治安未妥,沈新和冯大青说好,让他领五个人去暂管新城粮仓。
  六日后,无涯书院正式开院,为了庆祝,沈新无偿捐助了五百本经义文学,在众人感激之时,顺手把沈瑾和沈瑜送了进去。
  酸辣粉、土豆粉、红薯凉粉、番茄炒蛋、花生酱和各种新式的主食糕点,大批量加工过的食物在瓦子里涌现,可苦了在无涯书院读书的学子。
  虽说读书之人不该重口腹之欲,可这日日上新,县衙还有专人三不五时专门给学院里的夫子送新鲜吃食,眼馋又有条件的学子,每日都让小厮去县城排队买来尝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