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志怪书> 志怪书 第347节

志怪书 第347节

  反正都掀起一些土,都往地下钻。
  林觉坐在火堆边,余光瞄着,也是这时才知道,它从鼠妖身上得来的法术是土遁。
  倒是也没有丝毫意外——
  这狐狸这么爱打洞,怕是什么法术在它心里也比不过这门土遁。
  不过狐狸虽然习得法术,却也是要练习的,就如当初它刚得走壁术,也是一天到晚在树上走、在墙上走,才将之练得熟练。
  只是它的法术往往并不刻意练习,只在娱乐之间就练得差不多了。
  过了许久,火堆熄灭。
  众人掏出已被烧得干裂的土球,都凑过来,便见小师妹伸手屈指,轻轻一弹。
  啪的一声!
  外面的一层泥层顿时裂开,散落在地,拨开里头荷叶,先是一股混杂着荷叶清香与鸡肉油脂水汽的香,热气升腾,里头的鸡肉嫩得滴水。
  几人早已吞咽起了口水。
  ……
  狐狸一路都在打洞。
  再往前走几日,便到了边关。
  掏出度牒,表明身份,只说罗僧是他们的护道人,便进了关。
  罗公又带着他们去了古战场。
  上弦月的夜晚,折戟沉沙铁未销,三人缓慢行走,四周鬼哭狼嚎,群魂乱舞,连马儿也受惊,几人却面不改色。
  可惜这里残魂执念虽多,但有一些已经因为时间太久而变得浑浑噩噩,早已忘了自己不愿离去的理由,另外一些虽然要好一些,也不甘离去,却根本与林觉理念不合,最终走下来,也只有寥寥几位有心斩妖除魔、匡扶正义的,愿意追随相助林觉。
  倒是去了另一处人间王朝大军与边疆大妖的战场,得了十几位好汉相助。
  又去陇州,送回好汉尸骨。
  此前在路上收集的残魂们当即散去了几位,也留下了八位愿意相助林觉的,与在边境战场上招来的加在一起,总共二十八位。
  林觉控制得很好——
  自己从鼍龙王那里得来的灵木差不多也就够雕刻二十多位豆兵。
  倒也无需太过精确,差不多就是。
  毕竟刻刀在自己手中,如果残魂少一两位,雕刻之时便可以轻松随意一些、抛洒一些,若是残魂多一两位,便精心设计,好生规划就是。
  甚至还顺便去了一趟玉璧县,在罗公家中住了几天,吃了几顿好饭。
  陈牛指路,一路往东南走。
  骑马终究是要比走路或者骑驴快些,六千里路,几人再度走到京城附近之时,秋天才刚刚结束。
  三人的本领又长进了不知多少。
  第255章 红叶观
  “往前面走,就是京城,往右手边走这条小路,就是枫山。”
  三人停在一处岔路口。
  秋冬交际的时节,树叶凋敝,天地萧瑟,黄土古道,路旁的茶摊,来往的商旅行人与马蹄溅起的尘沙,颇有几分江湖气。
  可牵着马儿一身风尘、后面驴儿还驮着锅碗瓢盆与凉席被褥的他们,又何尝不像个远行人?
  “篷!”
  一只小鬼凭空出现,四五岁的年纪,白白嫩嫩,穿着褐色的小衣服,伸手指着前面,一脸认真:
  “往前面走!”
  说完这话,便又凭空消失。
  三人对视一眼,笑了一下,都往右边走。
  “但愿过去半年,我埋在地下的天材地宝还没有被虫吃掉!”
  “最好罗某埋进去的财物也莫要被哪个不长眼的小蟊贼给挖走了!”
  “哈哈……”
  三人倒也不担心。
  因为实在埋得隐蔽。
  然而刚刚走上岔路,还没走几步,陈牛就又凭空出现了,一脸严肃的盯着他们,指着后面的官马大道:
  “往这边走!”
  林觉不禁有几分无奈。
  因为枫山是小地方,有些偏远,陈牛找不到枫山,因此林觉一开始对它说的是去京城。
  此时只得与它解释:
  “我们不去京城,是去枫山,只是告诉你去京城。京城与枫山很近,如今到了京城外,便应该往枫山走了。”
  “……”
  陈牛听得一愣一愣的,呆滞片刻,还是伸出小手,指着旁边那条路:
  “往这边走……”
  “都说了我们不去京城了,剩下的路我们已经找得到了,你不必再指路了。”
  陈牛沉默片刻,手依然抬着,依然指着那边,与他对视着说:
  “往这边走……”
  声音小了许多,有些弱弱的。
  林觉无奈,只得不理他,骑在马背上,沿着这条小路晃晃悠悠的往枫山行去。
  这可把陈牛急坏了。
  “往这边走!
  “往这边走!”
  这小鬼干脆不消失了,围着几人转圈,焦急如焚。
  “师兄不知取消的诀窍吗?”小师妹与他并马而行,在他旁边问道。
  “不知。”
  “前面有个村子,师兄何不让陈牛指路去那个村子,走到村子时,它自然就消停了。”
  “好办法!”
  林觉道了一句,这才对身边小鬼说:“陈牛陈牛,去前面的村子。”
  便见小鬼愣了一下,面上有些茫然,随即往前看了一眼,果真看到一个村子,这才来了精神,指着前面说道:
  “往前面走!”
  复行二三里,听见一句“找到呐”,林觉才松了口气,总算消停了。
  然而去枫山都还有四十里。
  二十里大路,二十里小路。
  枫山和京城的距离,大概等同于黟山和黟县的距离,只是道路没有黟县那么难走,也没有黟县那么偏远隐蔽,不过仍是一片远离城市的大山。在京城这种地方,若不是距离足够远,也很难留下一片青山来,光是百万百姓烧火砍柴,就足够将几十里的山林砍秃。
  大路换了小路,小路又换山路。
  路边逐渐有了一些斑驳彩色,眼前则出现了一片大山。
  众人从骑马变成牵马,上山而去。
  秋末冬初,山上的叶子竟然还没落尽,反而正是色彩最鲜艳时,行至山深处,入眼全是金黄与深红,交织成一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绚烂色彩。
  天公作美,拨云见日,阳光一照,身旁山上的彩林全在透光,又好像每一片叶子都在透光。又因山体凹凸枫林起伏,而有了不同的层次,也在阳光红叶之中拉出一道道笔直的阴影,光影交织,美不胜收。
  不光林觉与小师妹忍不住扭头,欣赏又惊叹,粗犷的武人也转头目不转睛的看着路边,默默将这幅画卷收进眼中。
  就连狐狸和彩狸也转头,用两双剔透的眼睛装下此刻的美景。
  又随美景而逐渐上行。
  每一步都踩在地上嚓嗤作响。
  爬上一座山,还有另一座更高的山,不过两山之间却有一道天堑,一条铁索木桥连通二者,道观就在桥的另一边,被红叶装点得宛如一幅画。
  三人来到铁索桥的一头。
  山风怡人,红叶飘飞,道人踩着落叶,对着身边三匹马儿柔声说道:
  “请过桥吧。”
  木板吱呀,铁索摇晃。
  三人三马,两头驴子,还有那不走木板偏要从铁索上行的狐狸,逐渐走入这幅深秋画卷中。
  “这地方比今年夏天来的时候更好看了。”罗僧一边牵马走着,一边四下看着,“能找到这么个地方,还建了这间道观这座桥,真不容易。”
  “据说这间道观是一百多年前,我们浮丘峰的一位师祖来这里修建的,大概是京城太拥挤了,找不到别的建道观的好地方,就选了这里。后来他在这里收了徒弟,只是徒弟们天赋都很一般,没有把他的本事全都传承下来,才刚几代,也就空了。”
  林觉走在最前面,对他说道:
  “我们二师叔见过那位师祖,在他死后,还替他照顾过他的徒弟们,十几年前再来到这里,看见这里没有人了,就叫我们来这里住修。”
  “京城周边有两座大山,玉山比这里要近很多,离京城只有二十里,为何不去玉山上修道观?”
  “玉山上不是有道观了吗?”
  “是有,可是纵观天下,有几个名山大山上只有一间道观的?”
  “那就不知道了,也许是玉山离京城太近,不便清修,也许是,哈哈,我们浮丘观的前辈和玉山上的道友们有些嫌隙吧?”
  林觉笑着说道,像在开玩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