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志怪书> 志怪书 第432节

志怪书 第432节

  “没有办法。”青玄道长无奈,“锦屏县被这些妖怪如此肆虐一通,人心已散,大家皆畏惧妖怪再来,贫道需留在这里,才能安抚人心,也保住我家大帝与神君的香火。”
  “那就需与道兄道别了。”
  “别的话也不必多说。林道友成真得道有望,未来还长,此地离京城也不远,有的是机会见面。”青玄道长对他们行礼,“各自保重。”
  “道兄保重。”
  “道长保重。”
  两人亦是对他行礼。
  当天下午,一行人便出城而去,唯有青玄道长一人留在这里,站在原先庙宇的废墟旁目送他们。
  走到小河边时,潘公就已现身。
  随即几人沿着官道走到魏水河边,上了龙船,便又无风行船,直回京城。
  若说那日乃是深夜,看见的人不多,今日便是白天,过了锦屏县后,河边常有钓叟垂钓、渔翁撒网,又有货船客船在魏水河上来往,有文人站在船头酝酿诗意,有友人坐在船中饮酒相谈,又有贵人坐在楼船中听曲赏舞,不知妖怪作乱,不知天下兴亡,也知曲调悠扬舞姿曼妙,却忽然见得一艘龙船无风而动,在水面上疾行如飞。
  船头站着道人,除妖归来。
  ……
  京城的百姓在等待。
  聚仙府的奇人在观望。
  唯有樊天师在城外设坛,日夜焚香,据说乃是为前去锦屏县除妖的众人请神相助。
  中间倒也有些插曲。
  因锦屏县百姓混进京城,在衙门前与宫门前下跪恳请之计,妖怪侵占人间城池一事已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不知传了多少人的口耳,入了多少人的噩梦,又不知记入了多少人笔下文章,甚至已经进了县志。
  而后樊天师在城外请神除妖,不必说,自然引得许多百姓前去围观。
  就连皇帝也曾亲自出城,去向樊天师问及妖怪与天下事。
  与此同时,观星宫也在城中宣扬自己请神退妖一事,樊天师在城外山上设坛做法,也是告知京城百姓,此事可不止观星宫在想办法,还有自己在这里日夜做法,更有人亲身前去了锦屏县。
  尤其是后者。
  当老皇帝碍不过舆论民心,前来问及他时,他便正好以言语与观星宫相争,免得什么功劳都被观星宫给占了。
  这是他的本领。
  到第二天时,龙船回到渡口,在码头许多人的注视下,放下一批惊魂未定的百姓,来自锦屏县。
  京城百姓好奇而又关心,询问之下,这才得知,他们竟是被妖怪变成鸭子,本来要由河边赶往西北,幸而被聚仙府与真鉴宫的道长所救,其中一位林真人派遣河神推船,护送他们离开,来到这里。
  陷落的城池,吃人的妖怪,还有将人变成鸭子的法术,当即在京城引起一片哗然。
  与此同时,在此事中,聚仙府几位奇人高人与真鉴宫几位道长的名声彻底压过观星宫。
  观星宫继续宣扬。
  樊天师依然做法。
  而他在此做法也不全是表面功夫——
  樊天师知晓聚仙府中还有一位天师,姓南,被人称为南天师。
  别人可能不知这位南天师的底细,可他却知道,这位南天师多半是和自己一样,并没有任何法力,也不是什么九天神仙在人间的代言人。
  可这位南天师为何能请下神灵?他又为何敢去西北与豹王对峙?
  这是这位南天师和自己不同的地方。
  世间但凡正确的祭祀流程、请神科仪,都是九天正神自己定下的,无论谁来做,无论是否有法力有修为,本身就能通达到神灵那里,而这位南天师便是用这些祭祀流程拜神科仪,拜会神灵,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先礼后兵,神灵不来,便侮辱责骂。
  若神灵再不来,他甚至会命人去各地砸毁这些神灵的庙宇塑像。
  而以樊天师的眼光来看,这位南天师一身正气,从不如自己一样吹嘘掩饰自己,欺骗百姓民众,甚至可能这一生也没做过一件坏事,这样的人在传闻故事中,都是神灵狐仙也要敬重的,因此但凡有德行的神灵,都拿他没有办法,并不公直的神灵,也难以找到攻讦他的地方。
  加上他做的事情也并不出格,从来先礼后兵,所以这些正直的神灵要么听劝,下来帮忙,收获香火供奉,要么被砸了神像,也只能认了。
  到了后来,南天师名气渐大,就算不正直的神灵也不敢明着对他如何了。
  樊天师很难效仿这位南天师的。
  不过今日他神坛之上所供奉的神像,却是当初他行至西北之时,见有大妖作乱,偶然躲入一间破庙,见到几尊残破神像,对其上香祭拜、祈祷除妖的唯一一尊还算完整的神像。
  泥塑神像,色彩脱落,表面斑驳,看不出是谁,可正是那天夜晚,大妖搜山吃人。
  到了庙前,剑光一闪,妖怪伏诛。
  有百姓见到这一幕,传开了传说。
  樊天师不知有没有用。
  连着祭祀几天,山下看他的百姓换了一波又一波,观星宫也在竭力安抚民心,吹嘘乃是自己请神退妖。
  就在这时,有传闻飘进了樊天师的耳中——
  龙船又回到了京城渡口。
  有道人高人下船,带了一颗巨大的狼头,随着驴马,穿过热闹的码头,一路进京。
  沿途百姓皆震撼不已。
  第323章 面色铁青
  相比起此前的锦屏县,京城无疑要热闹繁华百倍千倍。
  城门口车水马龙,不知多少百姓往来,可在此时,哪怕是最忙碌的信差,也忍不住停下脚步,纷纷转头,看向路上那一行人。
  当先走来的乃是一匹高头大马,马上坐着一名头戴斗笠的高大武人,马鞍边又挂着一颗巨大的狼头。
  而在他的身后,走来的竟是两匹石马,马背上坐着一名道人。
  京城人都知道这两匹石马。
  可是往日桀骜不驯、在闹市街头冲撞狂奔的石马如今却极其老实,只迈着平缓而沉重的步子,驮着道人走进京城。
  不说别的,仅是石马与道人,就已能让初次进京的人觉得神异、惊呼神仙了。
  一路上都有人窃窃私语。
  “那是哪位神仙下界?”
  “神仙这是从哪来?为何马背上还挂着有一颗这么大的狼头?”
  “那是聚仙府的林真人,前段时间有妖怪侵占人间城池,锦屏县逃出来的百姓跑到京城来请求朝廷出兵,林真人与樊天师、潘公,还有真鉴宫的几位道长前去除妖,这怕是除妖回来了!”
  “啊?侵占人间城池?什么妖怪竟然这么猖狂?”
  “还不止呢!听说这妖怪一进城,就吃掉了所有官吏,连官兵也被吞吃,城中百姓更是全被当成猪狗牛羊一样圈养!”
  “那还有天理王法吗?”
  “唉……”
  “神仙不管吗?”
  “这不就是神仙吗?”
  “……”
  各种私语声音混在一起,谁也听不清。
  众人皆是大惊,震撼又猎奇。
  生在这个年头,天下越来越乱,妖精鬼怪越来越多,妖怪的故事听了不少,甚至不少人都亲眼见过城中的“狐”,也听过除妖的故事,甚至可能就发生在离家不远的某条巷子或者邻居家中,可有几人见过除妖高人除妖之后,带回这般血淋淋狰狞不已的妖怪头颅的?
  有些传闻故事之所以不能分辨虚实,有些高人奇人之所以不能分辨真假,原因就在这里了。
  更别说这妖怪还是能够侵占人间城池、吞吃官吏官兵的大妖。
  不断有人聚集过来,惊叹围观。
  不少人干脆跟着一行人走。
  远远地有人跪伏在地,真将他们当做神仙高人,又有胆大好事之人凑上来,向走在后面的马师弟与万新荣、貙人询问:
  “几位神仙,真是从锦屏县除妖回来?”
  “正是!”
  万新荣也骑在马上,侧头回答。
  “那妖怪就这一只吗?都有些什么本领?神仙如何除的妖怪?”那人见万新荣形象亲民又好说话,连着问道。
  “妖怪自然不止这一只!这只是妖怪中的将军头领,还有大大小小妖怪两百多,我们带不回来,便取了这大妖的头颅,带回京城,好让逃到京城来的锦屏县百姓安心,也好让京城附近的妖魔鬼怪知道,即使有道行,即使天下不太平,也不可随意作乱!”
  万新荣说的几乎是他们说过的话:
  “至于如何除妖?自然我们与林真人用一身道行法术,加上真鉴宫的三位道长请来天兵神力,一并除妖!”
  “嘶……”
  百姓有的惊奇而满足,难以想象那是何般景象,有的却又疑惑。
  “不是说观星宫的道长们也请来了神兵天将,樊天师也在城外日夜请神,为几位相助吗?几位高人可见到了他们请来的神兵天将?”
  “并未见到。”万新荣说完,觉得不对,又补充了一句,“许是还没来得及来。”
  “林真人座下两匹石马?可是原先观星宫门口那两匹?”
  “正是。”
  “为何林真人会骑观星宫门口的石马?难道是观星宫的道长借给林真人除妖的?”
  这些百姓哪怕胆大而又好事,也只是对着万新荣与马师弟发问,至于前面那名坐在石马背上的林真人,看着简直宛如神仙,在他们看来这等神仙只可敬畏的远看,或是膜拜,不可随意冒犯,而最面前那名骑着高头大马、戴着斗笠悬挂狼头的武人身上煞气又太重,另一名浑身雪白的女道长看着也不是容易亲近的,便只敢对这几人发问。
  可问到这个问题,万新荣却答不了了,也不敢轻易回答,只将目光往前边瞄。
  却不曾想,前方两匹石马竟真停下了步子。
  马背上的道人转过头来。
  明明道人神情并不威严,可问出问题的百姓仍忍不住从心里升起敬畏来,连忙避开了目光。
  只听一道平静声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