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浑耶王默默的看着休屠王,他们是多年的对手,亦是多年的同袍。
闻言,他点头:“可以。”
休屠王拍了拍两个儿子的肩膀,面上慈爱:“去吧,去到你们叔叔那。”
“父王!”
“父王!”
在高位时,为了争夺那上面的位置,父不似父,子不似子,事到临头,总归还是有父子亲情在。
二子看着休屠王,眼眶通红。
“去吧!”休屠王推了一下他们,整个人的精神气都消失了,好似一瞬间老了好几岁。
二子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一步一回头的走到了浑耶王面前。
休屠王看着浑耶王让二子站到了身旁,不由感激一笑。
他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草原的方向,随即拔剑自刎。
权力争斗,从古至今残酷至极,也许昨日还是花团锦簇,今日便是家破人亡满目疮痍。
霍去病隔岸观火,见对岸休屠王本部旌旗被斩,想来对面大势已定。
只是从他这个方向看去,休屠王麾下依旧骚乱,显然浑耶王震不住休屠王留下来的支部,不由目光凝重。
霍去病道:“你们在此原地待命,我过去会会他们。”
勾钺询问:“将军,您一个人去?”
霍去病道:“没错。”
勾钺立即拦住他:“将军,不可。”
霍去病解释道:“浑耶王心思多疑,若是我此刻带军过河,那么他就会误以为大汉非诚意接受他们的投降,而是想要黄雀在后围剿他们。如此,便会导致大汉与浑耶王再次兵戎相向,局势会变得更加骚乱。”
他深深的看了一眼勾钺,继续道,“因此,只能我一人前往受降。”
勾钺抿了抿嘴:“将军,这样太过于危险,”
霍去病哂然一笑:“战场上何处不危险?”
闻言,勾钺让开了路。
霍去病见状,立即挥鞭骑马上桥。
他身穿绯红色的官袍,身上佩戴银色盔甲,一把长枪在手,单枪匹马冲进敌军之中。
而休屠王支部有不少人想要往后逃,霍去病骑马上前,长枪毫不留情地刺穿想要逃跑的匈奴士兵。
随即,他大喝:“我乃大汉膘骑将军霍去病,前来代天子受降!”
正午的阳光正是最烈的时候,照耀在少年银色铠甲之上,反射的光线耀眼得令人睁不开眼。
此时,他气势凌厉,手举受降信物:“若有反抗逃跑者,杀无赦!”
战马扬起前蹄,地上尘埃飞扬。
众人皆被其气势所摄,一时之前都愣怔住了。
“他便是霍去病!竟然一人一枪一马独闯敌营!真是好胆魄!”
“不愧是大汉战神!”
“……”
他们本就是来投降汉庭的,因此,面对霍去病,都不好妄动。
一时之前,休屠王支部的众小王都被镇住了,一时不敢再逃。
这时,浑耶王看着霍去病单枪匹马的闯了进来,直接震住了休屠王支部中的骚乱,心中更是敬佩。
他骑马迎了上去,到了霍去病面前,下马稽首道:“见过骠骑将军,我是浑耶王,愿率众部投降大汉。”
休屠王以死,其支部众人不知道他是诈降。因此支部本就有了投降之意,如今见浑耶王以降,皆面面相觑。
“怎么回事,军中为何如此混乱?”霍去病明知故问。
浑耶王赶紧道:“休屠王反水,已伏诛。”
他话落,一挥手,手下就将休屠王的尸体拖了上来。
浑耶王继续道:“由于休屠王已死,导致其麾下陷入混乱。恕我无能,镇不住这些支部。”
霍去病冷冷看了一眼休屠王的尸体,随后调转马头朝着休屠王支部,暴喝道:“降者活!反着死!”
众小王本就被他气势所摄,随着霍去病的一声暴喝,众小王只觉得头皮发麻,顿时反应了过来。
而在最前面的小王最能直观的感受到他的威武,首先带人半跪道:“臣愿降!”
人向来有从众心理,后面的小王看到前面的都降了,纷纷半跪臣服。
“臣愿降!”
“臣愿降!”
勾钺与一万将领看着对岸纷纷跪倒在地,一时之前,有瞬间的错愕。
浑耶王和休屠王,连带麾下五万余匈奴人,竟真的全都向大汉投降了!
高不识忍不住感慨:“史书上定然会书写将军今日的功绩。”
仆多嘟囔道:“将军被记录在册的功绩还少吗?”
“你懂什么!”高不识无语的瞥了一眼仆多,解释道,“将军此次单枪匹马闯营代天子受降,以一人之勇对五万匈奴士兵!这是何等英姿!而将军,如今不过才二十出头,可谓前无古人,后面也不一定有来者!”
勾钺听到高不识和仆多的话,心里也忍不住点了点头。
他跟在霍去病身边近十年,自问武艺不比霍去病弱,可若让他一人独闯敌方阵营,他亦心有余悸。
而这边,霍去病见众人纷纷跪倒,拿出帝王圣喻朗声宣读:“奉天子命……”
大意是只要浑耶王归顺大汉,大汉定然会好好善待他与他的部下,请浑耶王前往长安拜见天子,再行封赏。
浑耶王立即谢恩。
霍去病见状,翻身下马,将信物交给浑耶王,随即道:“请浑耶王带各部士兵有序过桥。”
“是。”
黄河之水拍打着河道两岸,冲刷着两岸河沙,将泥卷入河水之中,黄河水浑浊不堪。
这便是黄河,见证了无数历史的黄河。
浑耶王归降,休屠王反水被杀之事,快马加鞭的传回了长安。
第91章
在此之前,朝堂众人皆以为霍去病只是一腔孤勇,政务能力却实在过于稚嫩。
哪怕他已经打过了数场胜仗,战功赫赫,不坠他舅舅卫青之名。而这些世家依旧偏见的认为他是武将出生,面对敌人只会莽撞行事。
尤其是对浑耶王和休屠王归顺一事上,众臣经过商议其利弊皆反对接受二王归顺,朝中唯有霍去病一人坚持认为应该接受他们的投降。
此举让朝臣更深觉他太轻狂自傲,逞匹夫之勇。
而更让他们无奈的是,陛下任人唯亲,对霍去病更是极为爱重,竟丝毫不顾其他将士的性命,力排众议,让他代天子受降。
要知道这件事办得好功劳极大,办不好,让军队折损,同样也是极大的过错。
而这件事办砸的几率非常大。
那日下朝后,不少朝臣心里认为霍去病年少轻狂,立功心切,定是以为自己打了几场胜仗就真的无所不能,与他舅舅卫青内敛谨慎的性子简直大相径庭。
他,迟早得吃亏。
浑耶王和休屠王归顺之事大概会另起波折,到时定然会给这位相当自傲的少年将军当头一棒,让他知道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事与愿违。
这不过这些朝臣对于霍去病的偏见,也是文臣对于武将偏见。
而朝堂众臣怎么也没有想到,浑耶王和休屠王归顺之事的确没有那么顺利,却没有与他们设想的那样糟糕。
这一切,竟是因为霍去病。
休屠王虽然临阵反水,而浑耶王早有准备,断了休屠王的后路,逼其自杀。
而霍去病竟单枪匹马到了对方大营将骚乱镇住,使得浑耶王顺利归顺大汉。
这一次,霍去病又立了大功一件,又将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息禾在霍去病去代天子受降的这段时间,就一直听到一些关于他的闲言碎语。
当然,她也听到了坊间不少文人谈论起霍去病,认为他此举太过自傲自负。
毕竟那可是匈奴的两位重臣又手握重兵,怎么可能突然归顺大汉。
逻辑上,就说不通。
息禾在史书上看到过这段历史的记载,知道二王归顺是因为怕被单于伊稚斜处决,也知道休屠王会反水被浑耶王杀掉,而霍去病镇住了场子,使得浑耶王及五万匈奴人顺利归降。
只是,朝野上下其他人不知道历史,所以猜测有误,注定要被打脸。
息禾设想一下,如果她不知道历史走向,她也不想霍去病前去冒险。
这样,着实太过于莽撞。
她与霍去病相处数年,霍去病的性子与史书上还是有出入的,并不是轻狂自傲的人,也不会不顾将士的命,让他们陷入危险之境,定然是有什么地方她忽略了。
入秋,树叶已经变得金灿灿的,随着秋风扫过,叶子扑索索的往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