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中咸鱼 第79节
当有一棵果树不幸去世,小学鸡们个个哭得哇哇直叫。
叶榆不懂为什么花菲菲也能抱着1号鸡哭得像死了……咳咳咒别人家人不好,像她死了一样,至于吗?
韩景和徐飞也觉得很至于,花菲菲和徐飞甚至于深情并茂把这件事写到他们的文章或者日记里。
“……”
幼稚。
叶榆连夜从山里移了棵山柿子树把坑堵上,既然移植果树,肯定不止一棵,她在知青院里院外也移了多棵,山柿子树、桑树、板栗树、木奶果树,再加上之前搭的山葡萄,一下子成为野生小果园。
花菲菲他们第二天看见山柿子树,十分惊喜,还嘟哝“谁幼稚啊”,学生们更是又蹦又跳,还还惊喜地把它取名“老师”。
因为柿子树在小小果苗旁边,显得又高又大。
有希望小学的学生们日日紧盯与精心呵护,果树存活率达到19%以上,这很高了,下一步还有开花率、结果率等。
能结果至少得等到明年秋天,有的还需更多周期。
也难怪大队长没有一口答应,只是让他们尝试,在吃不饱的年代,种主粮是绝对不可能停止的。
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工作。
学生们承诺一定要照顾果树,他们要和果树一块儿平平安安长大。
为了感激叶榆的“老师树”,第二日,小学鸡们在东山挖野菜时寻到一大簇草菇,还来知青点献给老师两株当作礼物。
叶榆才不缺这点蘑菇呢。
自打第一簇蘑菇成熟后,她经常去南山薅蘑菇,尤其是雨后。
空间瞬移也不用了,在山间疾驰的同时,用超人视力搜寻山野间冒头蘑菇,小心翼翼采集后,再把位置记录下来,和先前的果园坐标图一样。
只要没有外物干扰,蘑菇也喜欢在相同的地方冒出来。
叶榆采到的不止有最常见的平菇、草菇,还有杏鲍菇、鸡枞等,知青点最近常吃的菜即蘑菇炒肉与野鸡炖蘑菇。
她空间里还存了不少的鲜菇,他们也有晒一些干菇。
值得一提的是,叶榆还在南山见到眼熟的菌子,在未来末世基地吃过,但它明显不属于普通人可食用菇。
有毒,严重到可能危及生命。
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叶榆不需要食用它们,不需要采集它们,但它们属于末世回忆的一部分,可能不是那么美好,她也不希望自己完全忘记曾经。
因此,还是采了一些。
因怕混淆把花菲菲他们毒死,还用布包裹起来放到空间的一角,和还是没有吃完的异兽肉堆在一块儿。
哪怕不吃,当作纪念也可以。
叶榆因蘑菇而陷入沉思,花菲菲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帮学生说话。
她言:“学生们送的野菜和自己挖的意义完全不同,每次都收到同学们的礼轻情意重,我都会更开心。”
当晚,花菲菲又亲自炖了一锅蘑菇鸡汤,还问叶榆有没有觉得非常香。
叶榆老实回:
“没有,很淡。”
草菇本来就不是最适合煲汤的蘑菇,香味没那么浓,野鸡的腥味本来就重,再怎么处理也有,二者指不定后者更重,若不是她舌头灵敏,还尝不出来蘑菇味儿。
“精神,精神,精神,”花菲菲连续强调三遍,“懂吗?”
叶榆建议:
“下次多加点儿。”
“噗——”韩景笑出声,见花菲菲盯过来,他表示这次可能要占叶榆一边,他们蹭肉汤最多,汤更浓郁更好喝。
徐飞默数:
“1,2,3。”
感性与理性的碰撞,知青院又鸡飞狗跳起来。
随着今年春耕第一初步完成,公社派人来通知,今年第一批知青又来了,大队长也不把叶榆四个当外人,让他们去接,同为知青,还能多点话题聊。
花菲菲、韩景、徐飞都很期待,比起迎接陌生知青,叶榆更怀念平泉镇国营饭店大厨的手艺。
第91章 分配争议
可能因太过期待, 次日,花菲菲仨一大早起来。
煮饭的煮饭,打扮的打扮。
花菲菲穿上七成新的军绿色工装, 脚上踩着刷得程亮的黑皮鞋, 乌黑的头发编成两根粗辫儿, 辫子末尾系了鲜红头绳,还往脸上抹了两坨雪花膏。
蛤蜊油她是不指望了, 根据效果对比, 还是沪牌雪花膏更润肤,对于寒冬腊月防止皮肤干裂更有奇效。
花菲菲如此精心打扮并不是为了迎接知青, “人活脸, 树活皮”,村民们出门赶集有条件的也都会尽量挑补丁少一些的衣服。
徐飞也照样会把他的眼镜多擦两遍,再选择不常下地的那一条裤子,倒是韩景过得和他性子一样糙,但青春少年嘛,只要青春痘少一点, 精神向上, 都没有丑的。
“姑娘小伙子长得个个精神啊。”
叶榆端着木桶出门,见院外锻炼的三人, 慢吞吞来了一句,顿了下,吹了声口哨?引得储备粮以为是在唤它巡山,飞过来“叽叽”两声,落到她的肩膀上停住。
“你这口气村子口七八十岁老大爷都嫌老。”花菲菲他们即便知道叶榆心理很成熟,但还是不习惯她这么时不时抽风,这些老气横秋的话从她口中蹦出违和感太重, 太像小孩装大人。
“那怎么说?美丽?英俊?”
洗漱过后,叶榆也回房换了一身,把舒适的家居纯棉服换下。
她生活得不像花菲菲那么精致,但也没有韩景那样糙,张老爷子打的衣柜已装得七分满,主要是冬季皮衣毛衣。
因皮毛过多,除了衣服和四件套,还有一些围脖、围巾、袜子、口罩、露指手套等小物件,有诸多非必需品。
例如,床上散落着好个柔软蓬松或方或圆或动物形状的抱枕。
是的,抱枕。
叶榆大概是堕落了,顺从心意,她一直都挺喜欢这些毛绒绒软乎乎的东西,还特意麻烦桂花婶多做了几个。
这些东西花菲菲喜欢,徐飞也喜欢,韩景和王大妞则还行。
尽管缝了这么多东西,叶榆的皮毛还是剩一堆,而她并不是浪费的性子。
剩下的除了堆积在储物空间里,花菲菲、韩景、徐飞他们也换了一些,至少他们不会在寒冬腊月受寒。村里有一些村民也用粮食换了一些,但不多。
由于冬季皮毛管够,还有今年春节来自韩景的年礼军棉大衣,棉被不用制新,剩下布料更多用来制作春秋衣物。
叶榆不怕春冷秋寒,这个时代夏装不会像未来那么清凉,男人还有背心但女人不会,因而制了多件衬衣衬裤。
这些衣服的剪裁并不贴身,似乎刻意缝制得更大更松。
关于这个点,王来娣和桂花婶有共同默契,因叶榆随着异能等级的升高,该有肉的地方绝不含糊,肌肉紧实,体脂率超低,身材越来越棒,她们对此有遮掩,王来娣还默叹自己的小女儿真得长大了。
叶榆虽然觉得在山里有一点点碍事,但她不会裁缝也不想学,这么一想,似乎也不是很碍事了,都是考验。
而且她身材高挑,穿什么都绝对不会像肥料口袋。
总而言之,叶榆的衣柜日渐丰富,现在的衣裳,比花菲菲、韩景、徐飞三个加起来还要多,西屋小房间更加满满当当,再也不是一个孤零零床位。
春天早餐更丰富且营养均衡,早饭过后,四人出门。
事实证明,不止叶榆觉得其他三人赏心悦目,村人们看见他们四个,也会叹,这城里来的知青就是不一样,男俊女靓,他们也希望村里来多一些像他们这样的知青。
为了迎接知青与他们的行礼,财叔还把牛车借了出来,略过韩景三个,亲自交到最靠谱的叶榆手上。
哪怕他知道叶榆本事很大,牛掉坑里都能把它抬出来或提起来,但他已经把牛当作自己的孩子,忍不住多嘱咐几句。
叶榆点了点头,让花菲菲、韩景、徐飞他们仨仔细听。
“……”
人干事?
叶榆不是第一次驾牛,先前耕地相处过很多次,与牛还挺熟悉的,很快上手,缰绳一拉,噔噔噔上路。
速度有点快,遇见悬崖或半边悬崖也不怎么减速,导致胆小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儿。
“慢点儿,慢点!”
忍不住提醒。
值得一提,路上他们其实有遇见其它村的村民与知青。
叶榆、花菲菲、韩景、徐飞四个已经算是平泉镇名人,四个人长得都不是大众脸大众身材,一眼能认出来,他们走到哪儿,遇见认识的不认识的,熟的不熟的,都有很多人打招呼。
午饭吃没?最近如何?果园如何?砖窑收益如何?听说你们的单子做到隔壁镇去了?还是隔壁公社的?
花菲菲他们都热情回答,只是邀请他们上车时,异口同声拒绝。
通常来说,有顺风车搭,他们应该很乐意搭,但通通被叶榆的车速吓了回去,他们可不像花菲菲仨这样无条件信任她。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叶榆弯十分不解地问,“你们不觉得这一首《向前进》很适合现在吗?”
“不!”
其实叶榆并没有花菲菲他们认为的不怕死,她还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但同样,在能够达到一定安全标准的情况下,她也偶尔会追求肾上腺素的刺激。
但花菲菲他们不知道叶榆即便出错,也能整车瞬移,自然会担心,叶榆也只能遗憾减速,花菲菲、韩景、徐飞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了回去。
到镇上,哪怕后来叶榆又减速,也比平时少花半个小时的时间。
他们先去邮局。
邮局的熟人见面就恭喜韩景和叶榆两个登报了。
叶榆:
“???”
徐飞摊开一张主流人民日报,正中写着知青联合司机智斗路匪的新闻,通篇都是对四人的夸赞和对路匪的厌恶。
其实这个新闻他也写过,但他们在叶榆的建议下,很少使用除自己以外的真名,或者即便使用也会征集被使用人的同意,但其他记者不一定有这个概念。
这些记者甚至可能出于好心,表彰上报纸可是一件光荣事情,上面写了叶榆和韩景所在详细公社与生产队。
“……”
叶榆确实不喜欢登报出名,但这个时候著名权又没完善,只能作罢,但默默记下写这篇文章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