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一举动逗得兄妹二人大笑,林书阁看着两人,默默思索他的计划。
  连日休养,加上年轻人底子好,林书阁身体已无大碍。
  这日天高云淡,林书阁穿上家中唯一一件还算得体的长裾,端正冠容,越发显得面如冠玉,斯文俊秀,长身玉立,一派潇洒少年郎之貌。
  甘州县衙一派肃穆,林书阁望着县衙大门,下定决心走上前去,门口士卒拦下他,厉声喝道:“县衙重地,何人擅闯?”
  林书阁抱拳行礼,“小子清溪镇人士林书阁,有计献于县令大人,关乎大人政绩,望求见县令大人,还望差爷通传。”
  “好小子,口气不小,我若是不通传,岂不是要连累大人政绩。”差役怒目而视,上下打量,看眼前之人风姿卓然,不似闹事之人,又问道:“你有何事要禀明大人?”
  林书阁知道宰相门前七品官,不透露一二,今日恐怕进不了县衙大门,“差爷可曾察觉今年冬天比往年要冷得多,按照往年,寒冬腊月都要冻死不少人,今年要是人数增多,于大人政绩岂不是不好。”
  差役面露难色。
  林书阁趁机说道:“小子有一计,可令老弱孤寡挨过冬日,但要亲自面呈县令大人。”
  差役思索片刻,顿了顿,留下一句“你稍等片刻”,便进门通禀去了。
  冬日的太阳照在身上暖融融的,林书阁活动了一下久战发僵的双腿,耐心等着。
  一刻钟后,那差役走了出来,“大人有请,跟我进去吧”。
  “有劳差爷。”
  林书阁跟着差役过了甬道,进了仪门,经过县衙各项办公场所,进入了大堂。
  只见一人端坐堂上,穿着深色官服,面容严厉,眉间一片愁苦色,正是甘州县令李毅,“堂下何人要见本官?”
  林书将左手置于右手之上,向县令行礼,“小子林书阁,清溪镇人士,因见今年冬月苦寒,恐百姓受灾,冬日难过,特将取暖宝器献于大人。”林书阁将一块木简呈给李县令。
  李县令抬头看了林书阁片刻,见他神色清明,举止从容,这才准备查看木简。
  只见木简上画着奇怪的床,似床而又非床,上面是横版,下面用砖砌出几处烟口,图纸旁边详细说明了这“炕”应该怎么建造,用作什么燃料,烟口应该怎样使用。
  没错,正是后世东北和西北冬天使用的炕,林书阁小时候曾经去外婆家玩,见过炕是怎样烧制的,冬日寒冷,一家人窝在炕上十分暖和。
  而且即使没有煤,烧柴烧树叶也可以烧炕,只要人勤奋,多打一些柴,冬日总能过得去。
  “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知县问道,声音已不似刚才严厉。
  “小子不敢居功,是从一本古籍中看到的,小子家境贫寒,冬日酷寒难耐,料想还有无数饱受饥寒之人,所以才想着献给大人,望大人推及全县。”
  李县令抚须称是:“看你谈吐,似是读书人?”
  林书阁回道:“父母在时,只读过五经,些许,知些大意。”
  “读过五经,治哪一经?可通律法?”
  “回大人,小子专研左氏春秋,粗通律法。”林书阁不由背部出汗,有一种考试被提问的感觉。
  “左氏春秋,世人皆专攻公羊春秋,你倒不走寻常路。”
  中央朝廷设立五经博士,皆置于官学,五经中的《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其时公羊春秋大盛,朝中大儒皆是公羊派中流砥柱,士人也转学公羊春秋。
  林书阁早已打听过此地县令与众不同,是个实打实的左氏春秋忠实粉丝,甚至隐隐对公羊派有排斥之感,这正是投其所好。
  果然,知县顿时大喜,“不错不错,”起身走到林书阁面前,“你先回去,等本官派人试行,若成了自有奖赏,”又见他虽衣着干净,但已洗得发白,便明白他苦处。
  “来人,赏林书阁二千钱,米五斛,叫王集进来”林知县吩咐道。
  五斛米差不多有三百斤,足够兄妹三人生活大半年。
  林书阁心中一喜,忙行礼:“多谢大人”。
  出了县衙大门,金乌西落,落日融金,大片大片的晚霞铺在天空,林书阁擦了擦额角的汗,顿感神清气爽。
  “小郎君果真非同凡响。”旁边传来声音。
  林书阁回身一看,是刚才的差役,“托差爷的福,差爷这是要去何处?”
  王集推着独轮车,车上是麻袋装的米粮,他朗声笑道:“县令大人命我护送小郎君回去。”
  林书阁明白这是要帮忙运米钱回去,向他告谢。
  “小郎君客气,叫我王集就好。”林小郎君这等本事,将来前途无量,怎可拿乔平白得罪人。
  “那叫王兄吧。”林书阁改了称呼。
  近几日天气晴朗,街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一股香味扑鼻,有人大声叫卖烧鸡,林书阁摸摸灌了几天粟汤的肚子,想到家中弟妹,掏钱买了半只,花了十五钱。
  远处有屠户卖猪肉,林书阁上前询问:“小哥,肉价几何?”
  屠户放下手中的劈骨刀,看了眼林书阁身后的王集,“猪肉六钱,羊肉十钱”。
  “各来两斤”林书阁想着羊肉汤和猪肉饺子,又看旁边堆着排骨,“这些排骨多钱?”
  屠户看他爽快,“给五钱你全部拿走”。
  林书阁笑着道谢,拎上肉和排骨,往家的方向走去。
  王集推着独轮车在远处等他。
  “王兄久等了,我们走吧。”林书阁出来一天了,家中弟妹还不知道他出来做什么,这么晚了,肯定等着急了。
  第2章
  太阳西垂,最后一丝光亮被黑夜吞没,远处似有人影幢幢,林书阁看着远处两道身影,远远向他们招手,喊道:“阿远,阿萱我回来了。”
  二人听到林书阁的声音,朝这边狂奔而来,林清远急切道:“大兄你去哪里了,这么远才回来,我跟阿萱快担心死了。”
  “大兄,下次出门要早点回来。”林萱虽然没像林清远那般激动,但也是一脸忧虑。
  林书阁看着一脸担忧的兄妹二人,笑道:“大兄答应你们,以后肯定早归家,有事肯定托人跟你们说一声。”
  旁边有人嗤笑一声:“你们兄妹感情真好,不过也该让我早归家吧。”
  林书阁连忙拉着二人向王集见礼,帮忙把独轮车上的米粮卸下,“王兄进屋用饭吧,寒舍简陋,慢待兄。”
  王集笑道:“我也该归家了,不然太迟我家娘子得着急了。”说完笑看着兄妹三人。
  林清远顿时羞得躲到林萱身后,林萱倒是置若罔闻。
  林书阁见他去意已决,拿荷包装了铜钱与他,“王兄,累你跑了一路,一点小钱拿去喝酒。”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这就告辞了。”
  “告辞。”说完便林书阁带着林清远和林萱进屋。
  “阿远阿萱,大兄有钱了,买了肉和排骨,今天尝尝大兄的手艺。”
  林书阁进厨房准备简单做个猪肉炒冬苋菜和萝卜炖猪肉,冬日里蔬菜太少,家中储存的只有冬苋菜、萝卜和菘菜。好在家中调料充足,可见原主病前家中还是富足。
  林萱指挥林书阁在旁边用泥炉煮饭,米粮充足,不必像以前兄妹三人分食一碗粟饭。
  萝卜、猪肉切丁,将猪肉焯水,油热下锅翻炒,加胡椒米酒去腥,茱萸汁调味,肉炒熟之际放盐,一道猪肉炒苋菜就好了。林书阁又做了萝卜炖猪肉,大冷天吃着正好。
  月凉如水,冬月冷寂,屋外天气冷肃,屋内却一片温暖,林书阁将炒好的菜端到屋内,招呼兄妹二人吃饭。
  桌上摆着猪肉炒苋菜、萝卜炖猪肉,一盘烧鸡三碗米饭以及林萱做的炒苋菜和三碗粟粥,米饭清甜软糯,猪肉肥而不腻,配冬日的苋菜,更觉醇香可口。
  林书阁笑着说道:“吃饭吧,都饿了。”
  三人早已饿得肚皮发紧,也不做推辞,夹菜的夹菜,吃饭的吃饭,一顿饭吃得尽兴。
  饭后一起收拾完,林书阁将今日之事告诉二人,林萱问道:“大兄是想走仕途?”
  “是,阿爹阿母过世,咱们也没人脉,要想举孝廉先让人注意到我,崭露头角以后让知县大人举荐。”林书阁想着今日李知县的反应,轻声说道。
  “我估计过几日知县大人试行有效的话会召见我,那时就是我的机会。”
  林清远看着大哥神情肃穆,道:“大兄定会如愿,我还从来没有经历这么暖和的冬天,知县大人看到如此效果,定会往上呈告,有此政绩,说不定知县大人也会再上一层。”
  “希望如此”。
  “大兄做的暖炕,真是不错,今年冬天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冻死了,大兄也算是造福百姓。”近几年冬天越来越冷,有好多老人小孩挨不住寒冷,林清远自然见过。
  林书阁笑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哥自认非圣贤,只是小人物,求得独善其身,养活你们两个就够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