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话音刚落,质疑声便如预料般涌来。
“我反对!”钱姐第一个皱眉,“这太冒险了!《面孔》的格调还要不要了?我们的老读者会怎么想?这会让我们看起来像那些追逐热点的三流周刊!”
“小池组长,流量是把双刃剑,他们的粉丝群体极度敏感,操作稍有不慎,反而会反噬杂志声誉。”
“我们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内容为王,我们应该相信优质内容最终会赢得市场……”连郭鑫也委婉地表示担忧。
池锦早已预料到这些反应,她不慌不忙,调出了提前准备好的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报告。
“钱姐,我理解您的担忧。但保持格调不等于固步自封。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们的零售点覆盖率下降了百分之二十,零售量下滑更严重。如果没有人买,格调给谁看?”她语气冷静,却字字铿锵,“关于流量反噬,这正是考验我们内容把控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去吹捧,而是去挖掘和审视。选择谁?挖掘什么?角度如何?这比做一个无人问津的完美选题,更需要功力和勇气。”
她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一直沉默不语的三位主编身上。陈以声在屏幕里,他还在医院,所以参加视频会议。方唐表情不悦,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激进。
杜燕妮指尖夹着一支笔,神情专注地看着投影屏幕,看不出喜怒。
眼看师父示威,段兴澈站起来道:“各位老师,市场已经变了。我们不能只等待读者发现我们,我们必须主动走出去,用他们熟悉的面孔和感兴趣的方式,把他们‘骗’进来,然后再用我们扎实的内容留住他们、影响他们。这不是放弃《面孔》的灵魂,而是让它的灵魂被更多人看见和理解的最有效途径。”
杜燕妮抬手打断了他:“我先说说我的看法。这个方案确实激进,也存在风险。但我认为,相比于温水煮青蛙,还是值得一试的。
池锦不知为何最近杜燕妮总是这么好心地帮她说话,不过见副主编都发话了,她连忙乘胜追击:“是的。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严格控制人选标准,不一定非要要明星,也并非所有流量明星都适用,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争议、有故事、有代表性,经得起我们深度剖析的人物。最终决定权,在三位主编。”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长桌尽
头。
方唐沉吟片刻:“想法很大胆,也确实点出了我们目前的最大痛点。但我同意老钱老赵的顾虑,尺度很难把控好,绝不能为了流量而流失杂志的公信力。一时的流量,不应该是《面孔》追求的。如果非要尝试,我建议可以让公司其他同类刊物先试试水,看看市场反馈和读者评价再决定后续。”
杜燕妮倒有分庭抗礼之势:“我本身就是激进派,所以觉得直接用《面孔》试水一期就好,新媒体组也反映过这个问题,推文首图太抽象,读者不买账,要知道现在是图像时代,没有人那么耐心阅读。第一印象很重要。”
如果陈以声升为副总编,离开《面孔》,那主编的位置肯定是两位副主编之一的。平时她们也不算多和睦,现在是把态度摆在明面上了。
池锦心里虽然更讨厌杜燕妮,但她知道,温水煮青蛙对《面孔》来说就是慢性自杀。
大家莫衷一是,言辞激烈地讨论起来。责编江叙欢见状,立刻将视频会议界面投到屏幕上,让陈以声拿主意。
“陈主编,您怎么看?”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回陈以声身上,等待他最终拍板。
“这是一步险棋,现在的《面孔》未必可以招架得住。”
听他要拒绝,池锦也管不得那么多上下级的礼节,立开麦:“不好意思陈主编,冒昧打断您。现在的《面孔》招架不住,等再过几年更是跟不上一点儿时代的浪潮了。难道我们编辑部这么多人,我们a组这么多人,就真的在这里养老到停刊转岗吗?”
她说得很着急,会议室里不免有编辑小声议论。
“如果今天您把我的提案否了,等您康复了来上班……不,今天下午我会再润色一份更好的。如果真的让我做这个小组长,我就一定要改头换面!”
段兴澈被她的架势吓了一跳,拉了拉她的袖子,小声说:“师父,你这太……”
“我还没说完。陈主编,我相信您也是不想看到《面孔》像耄耋老人一样日益老去,所以请让我们试一试吧。”
“我也还没说完。池锦,你这样打断我很不礼貌。”
他抬起眼,看不出任何私人情绪,只有纯粹的审慎与权衡。
“……您说。”
“这是一步险棋,现在的《面孔》未必可以招架得住。但是我们作为编辑,必须让《面孔》招架得住。池锦,由你牵头,杜副编负责。第一,一周内提交一份详细的可操作方案,包括首期推荐人选名单及详细评估报告,人选必须符合《面孔》的调性且有深度挖掘价值;第二,同步做一份详细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预案;第三,封面设计和内文排版需要提前出样,我会亲自过目。”
他的命令清晰而果断,完全是对下属布置工作的态度,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是,陈主编。”
池锦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同样专业地回应。
段兴澈起身:“那咱们来分配一下任务。人选个雷区,选谁不选谁,怎么做深又不惹怒粉丝,尺度太难拿捏。鑫哥,我看你出过好多期文娱面孔,这个麻烦你先来初步筛选吧?”
“好。”郭鑫点点头。
杜燕妮提醒道:“郭鑫。你去搜集最近三个月有作品上映、有话题度、且个人经历有挖掘点的文娱圈艺人资料,重点是那些口碑有争议、有转型意愿或者公众形象与私下反差大的。”
池锦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可以优先选择之前投稿过文娱面孔的艺人工作室。既然之前有过合作,现在再邀请他们登封面,对方的配合度应该会很高。”
“明白!”郭鑫点头。
“赵姐。”段兴澈看向赵姐,“风险评估预案这部分你比我们几个擅长,麻烦你牵头,重点评估粉丝舆论风险、艺人团队配合度风险,以及最坏情况下对我们声誉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好。”
“咱们争取在十二月刊试水一下。”池锦说道,“一个月的时间,紧锣密鼓一些,来得及。”
“好!”众人齐说着,互相鼓气。
池锦则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开始起草详细的方案框架。她知道,陈以声给的“一周”时限,意味着他需要看到的是成熟可行的思路,而非一个粗糙的概念。
整个a组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前路未卜,但目标明确,所有人都动了起来。
第43章 .柳暗花明
十月底的小会议室,空气凝滞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池锦和段兴澈将反复核查过的材料一式两份,工整地放在陈以声和杜燕妮面前。
ppt详细展示了筛选出的几位文娱候选人分析、风险评估预案以及初步的版面设计构想。
起初的汇报还算顺利,但当杜燕妮翻看到候选人名单详情时,眉头越皱越紧。
段兴澈紧张手抖,不小心两翻两页ppt,杜燕妮将笔往桌上一扔,发出不大却足以让气氛凝滞的声响。
“池锦,这就是你们a组筛选了一周的结果?”杜燕妮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悦,目光锐利地扫过池锦,“这几个名字,要么是话题度够了但内涵经不起深挖,要么是空有资历但毫无市场吸引力。这就是你上次在会上信誓旦旦说的‘严格把控人选标准’?如果只是这种工作水平,那我们所谓的‘破圈’毫无意义,只会沦为同行笑柄。”
“杜主编,其实这个名单主要是……”段兴澈急于替师父解释。
“我在问池编辑。”杜燕妮毫不客气地打断。
这份名单主要是郭鑫凭借其多年文娱线人脉初步筛选的,她虽觉不妥但碍于组内协作和尊重前辈,本想借此引出讨论。换言之,她本想借着初步汇报,让陈以声指点一二。抛开别的不谈,陈以声专业上还是非常靠谱的。
陈以声忽然有了动作,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点在那份名单上,语气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目光先是扫过段兴澈,最后落在池锦身上:“杜主编的质疑很对。雷声大,雨点小。这就是你们交出的答卷?如果仅仅是把市面上炙手可热的名字罗列出来,而不去做深度研判和价值挖掘,那和我们和追逐流量的快餐媒体有何区别?”
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名单并非池锦亲手筛选。但他的批评没有具体点名郭鑫,而是直接落在了“a组”和作为小组长的池锦身上,这是一种更严厉的、不容推诿的问责。
池锦脸颊微热,但她稳稳迎上陈以声的目光,没有回避,坦然承担:“陈主编批评的是,是我们前期方向把握出现了偏差,过于追求安全牌,缺乏突破性思考。我们会立刻重新评估,调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