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造办局便给特制了一把适合他坐的高椅子,逢用膳他也不要乳母抱。
  自己麻溜地爬上去,乳母只需将小主子推到膳桌前,他想吃什么夹给他就行。
  别看曜哥儿平时是小话痨。
  然到了用膳睡觉时,太子“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让他学了十成十。
  连同元隆帝用膳,元隆帝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跟他爹一样惜字如金。
  若他再板着小脸儿,俨然便与太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稍小了几号。
  不过小家伙的这些规矩虽每每都能逗得元隆帝和裴皇后哭笑不得。
  两人却是没说让他不讲规矩的话。
  毕竟身为皇室子弟,又是太子长子,该讲的仪态礼仪是必须要有的。
  小家伙有这个自觉。
  他们自然乐见其成。
  一顿安静的早膳用罢。
  漱了口又净了手,才卯时过半。
  后宫妃嫔来向裴皇后请安。
  曜哥儿由乳母带着去别处消食,掐着点儿回来,曜哥儿便准备去学宫了。
  皇族子弟一般五岁开始入学宫上课,曜哥儿的年纪显然是不够的。
  可谁叫小家伙长得壮实又聪明呢。
  还在娘胎里时槛儿便没少给他读诗念经,出了娘胎更是受太子不少熏陶。
  等他会学说话了,槛儿时不时会教他背一些适合幼童学习的诗词。
  更别说曜哥儿本身前世那几十年的积累,小小的脑瓜装的知识大大的。
  也就使得小家伙话都说不利索就能背诗,等他能说清话了才刚一岁半,一些成语什么的更是张口就来。
  元隆帝为此龙颜大悦得不行,甚至在宴席上当着众位家中孙儿成群的老臣们的面,炫耀了好一阵。
  又是让曜哥儿背诗背词,又是考他之乎者也,当然都是太子教过的。
  可那时曜哥儿不到两岁呢。
  可想而知朝臣们心中说震撼也不为过,也把一些老臣给酸得不行。
  回去了就逼着孙子读书,结果闹出不少笑话,差点没给几个老爷子气病。
  这么一来,都知道太子家的长子聪明睿智了,连京中百姓也听闻了不少。
  当然,其中有人刻意引导捧杀什么的。
  但有元隆帝护着,自然没出任何事。
  也因此曜哥儿不到两岁半就进学宫了,还是他自己跟他爹要求的。
  太子原不想儿子过早的锋芒毕现,毕竟伤仲永的故事古往今来并不少见。
  耐不住小崽子好学,缠磨了他好一阵。
  太子最终同意他入学。
  至今曜哥儿已经在学宫上了一年多的学了。
  只因着他年岁过于小,太子要求他每日必须睡饱了才能去上学。
  不必像其他皇子皇孙们那样,寅时就起。
  这一点曜哥儿赞同。
  他在长身体呢,睡不饱哪能长好。
  因此这一年小家伙都是晚上戌时过半就寝,早上卯时初起,起来先看裴皇后练功两刻钟,再洗漱用膳。
  膳后由小喜子送去学宫。
  “皇祖母,孙儿去上学了。”
  曜哥儿领着替他提着书袋的小喜子,在门口那儿探了个头,乖巧道。
  裴皇后刚同冯嬷嬷说完话。
  闻言看向他,笑着说:“去吧,你爹他们快到用午膳时候回宫,你别忘了。”
  本朝的漕运实行兑运法,南方的漕粮一般在春秋两季启运,北方漕船于三四月前到淮安、徐州等地接粮。
  然后北上。
  船队差不多在六月底至七月初,也就是夏季汛期前通过整个会通河段。
  秋粮征收差不多在九月接近尾声,太子七月底从京城出发,路上耽搁月余。
  抵达张秋镇时刚好赶上漕运结束,避免了干扰运输,且秋季是黄河的平汛期。
  水位相对平稳。
  适合实施勘测,细化工程计划,筹备物料、征夫等前期准备事宜。
  今年二月到六月,全面疏浚河道,加固、新建堤防,修建水闸、减水坝等等。
  抢在黄河主汛来临前完成了主体工程,及至七月中旬工程检验结束。
  这期间的漕粮便走的是海运。
  剩下的就是一系列维护了。
  治理河道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观察维护。
  太子自然不能一直留在外面。
  因而在确定本次工程无误之后,除了林鸿渐及相关河道管理官员,其他人于八月中旬随太子启程返京。
  队伍今日抵京。
  “孙儿没忘。”
  曜哥儿道。
  “邹先生早说等到了爹爹他们回宫的日子,我可以请假,昨儿我便同邹先生请假了,今天只上半天课。”
  说着,他想起一件事,眼睛亮晶晶的。
  “娘怀着弟弟妹妹呢,孙儿怎么着都要去接娘!也不知娘现在身体怎么样。”
  没错。
  槛儿有身子了。
  具体怎么怀上的,外人无从得知。
  总归现下八个月了。
  且据随行太医所说,是双胎。
  孩子不能生在外面,容易被人利用搞出各种事,且宫外环境人员复杂。
  生产期间的安全保障也不比宫里。
  但双胎通常又容易早产,这也是太子这般着急往回赶的重要原因。
  “你就别操心这些了。”
  裴皇后走到门口,摸摸孙子的脑瓜。
  “有你爹在,路上累不到你娘,去学宫吧,到时候我让冯嬷嬷送你回东宫。”
  “好。”
  曜哥儿点头,带着小喜子走了。
  他前脚从景和门离开。
  后脚郑明芷从永祥门进了坤和宫。
  郑明芷是在去年七月初被解禁的,一来彼时她已被禁足两年半。
  从时候上来说,也该解禁了。
  毕竟她当初的罪名只是驭下不严,失察失管,禁足两年多已然足够。
  再多便反倒太子不占理。
  二则,太子出去的时间不短,东宫在有太子妃的情况下哪怕不把管家权交到她手上,也需得一个主子镇守。
  所以如今郑明芷禁是解了,但管家及辅储方面的权却是仍没交给她。
  槛儿在时东宫后宅由槛儿打理,槛儿走了便还是孙嬷嬷替管着。
  这一年多郑明芷除了能拿身份压人,也就偶尔能行使一下太子特许她可对底下的人小惩大诫的权力。
  郑明芷憋屈又羞恼。
  可她如今学聪明了。
  知道跟太子作对没好下场,嘉荣堂现今不少人也都是从典玺局调来的。
  郑明芷便没再像以往那样动辄在嘉荣堂把情绪写在脸上,也不摔东西了。
  相反她变得像一个真正的太子妃,日常言行端庄温和、从容不迫。
  待宫人恩威并重,待帝后恭敬孝顺,一年下来雷打不动日日来坤和宫请安。
  逢上宫宴,她对各府的王妃及众诰命夫人们也是平易近人照顾颇多。
  如今外人都道太子妃贤淑至孝,待人接物颇有裴皇后当年的风范。
  相当于是在说她有将来母仪天下的风范。
  而郑明芷要的也正是这些。
  名声是好东西啊。
  横竖太子当年没为着那件事废了她,如今她不犯错,他便没有理由废她。
  不仅不能废。
  相反还要为了她的这些好名声,重新给她体面,恢复她太子妃的特权。
  左右时间长着呢。
  而她有的是时间!
  进了殿向裴皇后请完安,郑明芷向裴皇后说了晌午接储驾的一些安排。
  末了道:“这一年辛苦母后照看曜哥儿了,而今殿下与宋良娣马上回来,想来曜哥儿也该搬回东宫了。
  若不儿媳稍后叫人来收捡曜哥儿的东西送回东宫,也省得再劳母后费心。”
  第264章 二十五岁的太子,“儿子恭迎父王!”
  郑明芷禁足期间听了许多关于姓宋的生的那小崽子有多聪明的传言。
  她直觉是太子为抬举那小蹄子跟那孽种造的势,故而对此不甚在意。
  也没想过要看看那崽子究竟是个什么样儿。
  且她知道照太子护那小蹄子的程度,是断不会让她跟小崽子接触的。
  更别说让她照看那小崽子。
  所以郑明芷解禁后没有多此一举地争着照看那崽子,只打着给曜哥儿赐东西的名头去永煦院看了看。
  也是那时她才发现外界传言非虚,那小崽子瞧着确是个机灵的。
  之后的几场宫宴,愈发证实了这个传言。
  若说郑明芷心里一丝想法也无,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是宋槛儿那蹄子争得了太子的宠,这小崽子早该是她儿子了。
  外人就算夸,也该夸她把孩子养得好。
  该夸她有福气才对。
  如今好名声倒被那贱婢给赚了去!
  让郑明芷来看,什么会生,什么有福气,左不过一个生孩子的工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