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她突然叹了口气,对一旁的赵大山说道:“当家的,你说……咱要不要给海棠送点啥?咱们这人情欠大了啊!”
  他们这样的村子,几十年都不见得能出来一个工人,可现在,他们家大柱却得了这样的好机会。
  她虽然是女人,但不是糊涂人,当然知道,这都是姜海棠的功劳,没有姜海棠的提携,这样的好事根本轮不到他们。
  赵大山磕了磕烟袋锅,沉思片刻后说道:“送啥?海棠现在日子过得舒服,过两天我们去城里看看大柱,给海棠带点儿咱家的小米、新鲜菜,再把老母鸡杀了带上给海棠补补身体……”
  与此同时,知青点里也热闹非凡,大家正在热烈地议论着大柱的事。
  “真没想到,大柱能有这造化。”女知青张晓雅一脸感慨,眼神中满是羡慕。
  “要我说,姜海棠这人够意思。当初,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赵大山家帮着姜海棠是做无用功……”李庆祝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也忍不住发出感慨。
  话还没说完,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
  打开门,只见康生芳提着一盏灯笼,灯光在风中摇曳,映照着她略显为难的脸庞。
  她的身旁,站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姑娘。
  “知青同志们,帮个忙……”康生芳一脸为难地说道。
  “康婶子,您有什么话只管说。”
  “这是我侄女小翠,你们都认识,她非在家闹着要学文化,只是,这么大的姑娘了,也不好送去学校……”
  康生芳说的时候,都有些不好意思,十七八岁的姑娘了!
  众人面面相觑,心里都犯起了嘀咕。
  这小翠不是三癞子的堂妹吗?
  以前大队里组织的扫盲班,他们家都是不参加的,怎么现在突然想学文化了?
  李庆祝突然明白了什么,嘴角微微上扬,意味深长地笑了:“想学文化是好事,康婶子,小翠同志,你们先进来吧。”
  送走了康生芳和小翠,张晓雅满脸好奇地问:“你怎么答应他们这样的要求?每天上工就够累了!”
  “我们的机会来了。”李庆祝神秘兮兮地笑着说,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什么机会啊?”另外一名女知青郑秀芳也好奇地凑了过来,急切地问道。
  “清水沟没有学校,我估计,有了大柱这个榜样,很多人都会主动学习,说不定,会在大队里办学校,可不就是我们的机会?”李庆祝分析得头头是道。
  清水沟大队只有三个知青,如果真的要办学校,老师肯定要从他们中间产生,三个年轻人心里各自盘算开了,都期待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能够降临到自己头上。
  毕竟,要是能当老师,以后就不用去田地里从事繁重的劳动了,当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赵志坚就早早地走出了家门。
  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一下子惊呆了,院子外面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个个手里都拿着本子,脸上满是期待的神情。
  “大队长,我想学开拖拉机!”一个年轻小伙大声喊道,眼神中充满了渴望。
  这个小伙子叫王克东,当初公社有个学习开拖拉机的名额,赵志坚想了再三给他了,可王克东说,大队里没有拖拉机,学了没用,拒绝了。
  “我想让我家娃娃读书……”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也跟着说道,语气中满是焦急。
  “扫盲班能不能重新办起来?我们这次一定好好学……”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声音此起彼伏。
  “昨天晚上,我就把我家几个兔崽子给揍了,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一个大叔满脸懊悔地说道。
  赵志坚只觉得脑仁子疼,他皱了皱眉头,板着脸说:“一个个的,现在知道着急了?早些时候,你们都干啥去了?”
  “你们以为学校是你们想要就能有的?这事儿还要上报公社,等公社同意了,才能办。”赵志坚耐心地解释道。
  “大队长,您就去公社里申请一下,我们寻思这是好事,说不定,公社的领导能同意。”众人纷纷劝说着,眼神中满是期待。
  “是啊,大队长,我们可就等着您的好消息了。”大家的声音充满了诚意,让赵志坚无法拒绝。
  赵志坚心里却乐开了花,他表面上虽然一脸严肃,可内心却十分欣慰。
  知道上进就好啊,就怕一个大队的年轻人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此时的姜海棠,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即将登上列车前往花城参加广交会。
  与去年的秋季广交会相比,这一次,他们纺织厂的准备更加充分,带的样品更多,队伍也更壮大一些,从十个人的队伍,扩大到了二十个人。
  而且,他们这一次是和机械厂一起去花城参加广交会,如此一来,浩浩荡荡的好几十个人在车站集合的时候场面十分壮观。
  站台上人头攒动,红旗招展,一条“龙省工业代表团参加春季广交会”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向人们宣告着这次出行的重要性。
  站台上,商贸厅的领导正在为参加广交会的同志们送行,他们的脸上满是期待和鼓励。
  领导少不得要讲一番鼓励的话,为出行的同志壮行。
  姜海棠紧了紧藏蓝色列宁装的领口,将一缕散落的黑发别到耳后。
  她站在队伍最前方,身姿挺拔,眼神坚定。
  她的身后,韩知秋和康小夏以及女工戴冰兰三个人正在叽叽喳喳地说话,主要是康小夏在说话,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和兴奋,嘴里不停地问着各种问题。
  韩知秋则耐心地回答着,她已经参加过广交会,经验丰富,对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
  戴冰兰在一旁耐心地听着,时不时也插上一两句,主要是问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情况。
  韩知秋耐心的回答,很快吸引了其他人也凑到了她的身边。
  大家都知道,要出发了,多了解情况肯定有好处,所以都竖起耳朵,认真地听着韩知秋的讲解。
  “人都到齐了吗?”刚才去给商贸厅领导汇报过工作的赵凯声音洪亮地问。
  “赵厂长,咱们纺织厂的人都齐了!机械厂好像还差一个人,等人都齐了,我们就能上车了。”厂办的高干事立即回答。
  赵凯严肃地看看大家:“刚才商贸厅的领导说,这一次我们纺织厂的展位比较多,希望我们能创出新高,为国家赚取更多外汇!”
  参加广交会的同志们听到赵凯这话,都开始鼓掌,并表示:“我们一定认真完成工作!”
  第208章 格格不入的人
  大家的声音充满了决心和信心,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和纺织厂这边有女同志不同,机械厂那边清一色穿着深蓝色工装的男同志。
  他们此时正围着几个大木箱忙活,领头的男人约莫四十岁上下,方正的脸庞被春风刮得泛红,正高声指挥着搬运工作。
  这个人,姜海棠认识,是机械厂的副厂长郑开河。
  “郑厂长!”姜海棠挥手招呼,“需要我们帮忙吗?”
  她的声音清脆响亮,充满了热情。
  机械厂副厂长郑开河闻声抬头,露出朴实的笑容:“谢谢海棠同志,马上就装完了!咱们按计划,纺织厂的同志先上车安置样品,我们随后就来!”
  毛厂长和朱厂长都给他说了,这次去,有悬而未决的事,就找姜海棠商量,还说了,姜海棠虽然在纺织厂坐班,但也是机械厂的人,又是个有见识的,能帮到他。
  “郑厂长,人齐了吗?”姜海棠关切地问道。
  “还缺一位女同志,是我们的翻译。”郑开河皱了皱眉头,脸上露出一丝焦急。
  姜海棠想起来了,机械厂这边确实有一个翻译是女的,好像叫什么颜培文。
  这是个出自高干家庭的女同志,平时是有些傲气在身上的,之前姜海棠为两个厂的同志教外语的时候,颜培文表现得十分不耐烦。
  上了两节课之后,她说,自己在家就可以学习,不用跟着姜海棠一个乡下来的泥腿子学习。后来,颜培文就再也没有来过课堂。
  她倒是真意外,机械厂这一次选了颜培文做翻译。
  不过,这是机械厂的事,她过多的干涉也不好,只是到了这会儿都还没来,也太没有时间观念了。
  “同志们注意了!”站台上的大喇叭突然响起,清亮的女声在站台响起,“开往**的k245次列车即将进站,请各位旅客准备上车……”
  随着一声长鸣,墨绿色的列车缓缓驶入站台,车身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
  姜海棠迅速组织纺织厂的女工们先上车安置样品,这一次,他们专门为广交会准备了十多种新式布料样品,每一种都是工人们熬了无数个夜晚反复试验的成果,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
  “小心台阶。”她提醒着身后的工友,同时侧身给搬运大型设备的机械厂同志让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