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这大概就是无敌的寂寞了。”赵元溪感叹。
“太后娘娘,臣挑好了!”去疾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马走了过来,马儿声音清亮而健壮,一看就是一匹好马!
那牧夫又夸赞起来,不过到底没有像之前那般夸张的描述,只是将那马的优点细数一遍。
去疾摸着自己的马,“果真是匹好马!臣今后若是有机会,定要带着它荡平匈奴。”
赵元溪挑眉道:“你竟有这志向,我以为你不喜打杀。”
“臣的确不喜打杀,可那些匈奴人时常劫掠我们,若不消灭他们,我秦国注定无法安宁。”
赵元溪却道:“匈奴的问题不可能仅仅靠消灭他们的身体而解决。”
去疾疑惑地看着太后,不解地问,“哪怕杀光他们也不行吗?”
“匈奴的问题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问题,只要这片草原存在,匈奴人便不会消失。”
匈奴人的经济模式注定他们无法稳定生产,一旦草原无法供养他们,他们就会南下劫掠,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哪怕消灭了他们,只要这片草原能继续供养人类,那匈奴人就会再次出现。
他们可能来自于草原深处的游牧部落,又或者是内地迁徙过去的人口,只要踏入草原,那他们便会成为新的匈奴人。
“难道没有解决办法吗?”长今忍不住问道。
去疾也竖起耳朵。
赵元溪瞧他们满脸求知欲的样子,“自然是有的,只不过现在的秦国还做不到。”
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直至近代才算是彻底解决,在古代交通不够便利的情况下,再加上中央控制力不够,这些地方就没办法实现统治。
历史上秦国都做不到中央控制住基层,现在也依旧很难实现,更不用提要控制这北方的游牧民族。
去疾皱着眉:“为何?是秦国还不够强大吗?”
“可以说是,但也不完全是,秦国的确强大,但就比如说现在,我想传信给大王,至少需要十天的时间才能收到回信,而这十天足够改变战局。”
众人不由有些沮丧。
“咋突然这么没精神?饭都是要一口一口吃的,我们做不到,不代表后来人做不到,我们往前多走几步,后面的人就能少走几步了,做好我们自己该做的事就行!”
赵元溪倒是一点也不觉得难过,这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不是她这一只小蝴蝶就能推动的。
或许一百年后,或许两百年,又或者更长的时间,总会有人做到的。
第217章 信她
当然,若是能在她手中完成,那她可就太厉害了!她都得好好夸一夸自己!
“臣明白了!”去疾眼神坚定起来,旋即有些意外地看向赵元溪身后,唤道,“李将军。”
赵元溪回头,只见李牧正站在不远处看着她,眼神有些复杂。
“李将军什么时候来的?”
“臣来了一会。”
赵元溪挑眉,这是听到了?
她不禁回忆了一下自己刚刚说的话,应该没有什么很奇怪的东西,那他为何如此看着自己?
李牧见太后似乎有要离开的意思,只得追上去问,“太后之前说有办法解决匈奴,到底是什么样的办法?”
哪怕有日行千里的良驹能将消息很快传至上听,李牧还是想不出如何能解决匈奴人的问题,正如太后说的,只要这片草原存在,那匈奴人便不会消失。
“李将军虽擅于打战,但既不懂经济,也不懂政治。”赵元溪语气中带着几分戏谑。
不过也幸亏他不懂经济和政治,不然她就抓不住他了,那当初赵王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李牧无奈地笑着,“臣的确不懂这些。”
赵元溪见他如此老实的模样,还是同他解释了一番,“匈奴高度依赖中原地区的物资,他们养不活自己,便就会选择劫掠,可若是将他们养得太肥,也会助长他们的野心,唯一的方法就是将他们控制在自己手里,派人统治他们,并且派出的人还必须得听从官府调令,不然就是把人送过去当新的山大王。”
“我说秦国做不到,那是因为秦国连六国都控制不住,如何还能控制长城外这些匈奴部落?”
六国的旧贵族都是摆在秦国面前的一堆拦摊子,匈奴的问题自然得往后放放。
李牧看着她,忍不住又问,“若是秦王将六国拿下,并且稳定住了这些地方呢?”
“那到时候秦国自然能腾出精力处理匈奴的问题,不过李将军如此相信大王能做到?”
她没记错的话,李牧曾经可是赵国的将军,嬴政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竟让李牧都这么相信他了。
“臣信太后。”
赵元溪瞪大眼睛,对上他那真挚的目光,一时间竟忍不住红了脸,“我没那么厉害,你别信错人了。”
她除了会种地,也没什么其他的天赋,硬要说的话,那就是她人品还不错,可能比较招人喜欢。
李牧望着远处,“太后做得许多事都令臣十分佩服,若是您做不到,这世上臣想不出还有谁能去做,谁又会去做?”
秦王的目标是为了能一统天下,文臣武将的目标是能封侯拜相,若说还有谁是为了天下人着想,也只有他眼前的这位赵太后了。
李牧曾以为自己能护好赵国的人,可实际上他不仅难以抵抗秦军,连赵王都对抗不了,这位赵太后却做到了许多他无法做到的事情。
“没有我,自然会有后来人。”
“真的吗?那他又会是什么时候出现呢?”
赵元溪一愣,随即笑道,“这倒将我问不会了!行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那咱就努力向前多走几步!争取早日看到天下太平。”
李牧唇角微微上扬,那染着风霜的眉眼像是融化开了一般。
赵元溪忽得止步,上下打量着他,好奇地问,“李将军不是在训练女蹴鞠队么?怎么好端端地跑到这个马场来了?”
“太后不知臣训练的地方就在马场附近吗?”
踢蹴鞠自然要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还有哪里是比马场周围更平坦的地方呢?
赵元溪顿时就来了兴趣,“李将军介意我去看一看吗?”
她除了看过扶苏和子婴两个小家伙玩足球,还没见过这里的人正儿八经地踢蹴鞠呢!
赵元溪体育还不错,大学时参入过校足球队,只不过后面因为手中的实验太多,便退了下来,但偶尔她还是会去看看其他人在球场踢球。
如今虽然她已经过了踢球的最佳年龄,但对于体育的热爱还是不减,能看看古人是如何踢球的,那也挺不错。
李牧见她如此感兴趣,微微一笑,“您愿意过去看看,她们知道了定然也会十分高兴!”
赵太后在赵人中的声望实在太高了,即便当初赵太后曾言自己并非是赵国公主,也丝毫没有减退赵人对于她的敬仰。
当初他给蹴鞠队招人的时候,听到是要让女子去踢蹴鞠,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加入。
“男主外,女主内”,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生活准则。
可听说了是太后想组建两只女子蹴鞠队,人一下就招齐了!这一变化,即便是李牧都有些难以相信,他甚至怀疑万一太后哪天要她们提刀上战场,她们估计也会愿意。
人教官都同意了,赵元溪立马掉头,跟着李牧去到了附近的蹴鞠场。
距离不算太远,大概一里左右的,沿着马场的围栏走了半柱香的时间便到了。
和现代的足球有所差异,这个时代并没有充气型的球,用的球是主要还是用皮革缝制,填充了毛发丝绵的实心球,弹性很差,只能用蛮力将球踢飞出去。
球场被称为鞠城,两端设有鞠室,等同于现代的球门,比赛同样分为两队进行对抗,各十二人。
赵元溪望着远处的那群人,忽得笑了起来。
她们的动作并不熟练,甚至能称得上有些滑稽,但她们就那样笑着、奔跑着,比她在这里见过的许多人都似乎要活得肆意一些。
仿佛让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又或者是未来的她们。
赵元溪捡起一颗球,拍了拍,手感十分糟糕,但不妨碍她们玩得足够开心,“或许应该给她们重新做一套合适的衣服。”
既然是蹴鞠队,怎么可以没有她们的队服呢?
何况当下女子穿得直裾袍实在不适合运动,古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现有她赵太后改服踢球。
李牧曾让这些人换上男子的衣服,但他的提议被不少人否决,他倒是想知道太后让她们换衣,她们又会如何抉择?
第218章 骑装
赵元溪回头问李牧,“你觉得骑装怎么样?”
骑装融合了胡服的特点,上身是交领右衽的上衣,袖口偏窄,腰间会使用腰带固定,下衣则是收紧的连裆裤,脚底下穿的是皮质的短靴。
若是骑兵会加上甲衣,不过现在只是踢蹴鞠而已,倒不需要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