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还是说先生同秦国有过过节?”
“未曾。”
赵元溪笑了,“既然未曾,那先生为何对秦国颇有成见?”
“秦国山高路远,我身子骨不好……”
这话说着,范增自己都不信了,他要是身子骨不好的话,那就不会五十来岁还四处游历了。
“先生不愿留下,我没有强逼的道理,只不过你可以给秦国一些机会,先在秦国境内游历一番,到时候你再决定要不要入咸阳,我随时等着先生的到访。”
说秦国比其他诸侯国好,赵元溪不太好说,毕竟按照各种衡量标准,秦国在许多方面的确不占优势,但即便不是最好的,可也绝对不会是最差的。
范增答应了。
范增能下地自由行走之后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拜别赵太后,等他去前院找人的时候,听到郡守府的下人说太后带着人去河堤了。
赵太后来砀郡修渠筑堤的事,他早有所耳闻。
砀郡地处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之间,属中原腹地,土地平坦,唯有芒砀山矗立在这里。
赵元溪记得刘邦起事就是从芒砀山中开始的,只不过现在的芒砀山还只是座平平无奇的丘陵地带。
借由芒砀山周边的地势,赵元溪在这附近修了不少水库,今天她就是来看看水库的修筑情况。
蝗灾过去,砀郡根本没有粮食,大量的流民选择逃荒,赵元溪只能以工代赈,将这些流民安抚下来,让他们在这里挖渠修堤,官府则给他们提供每天的粮食。
官府愿意提供粮食,他们只需要出劳工,这些人自然是愿意的,尤其是他们明白这些沟渠水库修好之后,以后再遇上灾年,那田地里也不至于颗粒无收,听说这些东西还能用来防范蝗虫,他们更是恨不得早点修好。
赵元溪才上河堤附近,周围就有不少的人看过来,听着周围的窃窃私语,郡丞不由蹙眉,“臣这就将他们驱赶开。”
“赶他们做什么?他们要看便看,我又不是见不得人,这么多人,你也不能把他们的嘴堵上。”
那些目光并不带恶意,只是有些好奇!
赵元溪感觉自从来了这里之后,已经渐渐习惯这样了。
“中午这段时间,就别让他们出来了,天气太热,容易出人命,实在需要赶工的,那就把每天工作的时间延后一些,或者提前一些。”赵元溪瞧了一眼升上来的日头,她不过是在外面走了一圈,就已经是满头大汗,这些顶着烈阳劳作的人,真的很有可能中暑。
郡丞连忙点头。
走到一半的时候,赵元溪突然停下,“你还征了幼童过来?”
郡臣先是一惊,跟着太后的视线看过去,果真看着几个半大的小孩,正费力地搬着石头,连忙解释,“臣未曾征调幼童,臣这就让人去查明原因。”
“人不就在这么,问问不就行了。”
赵元溪走到那几个小孩跟前,温声道,“你们怎么会在这里做工?你们的阿父阿母呢?”
那几个小家伙像是被吓到了,连忙四散跑开,被守卫又给逮了回来,跪在地上哭着求饶,“贵人恕罪,贵人恕罪,我们兄弟几个实在饿的不行,听说这里只要做工就能有饭吃,这才过来的!”
附近的工头听到动静,立马跑过来,见这几个小孩跪在地上,气不打一处来,“好啊!我给你们一口饭吃,你们倒好,在这里给我惹事!贵人恕罪,这几个都是附近的孩子,不懂事,你们要打便打,莫要为了这等人生气。”
工头虽不认识赵元溪,但认识郡丞,大概也猜出了她是谁,生怕把人给惹恼了。
“先别骂人,他们是你带过来的?”
“贵人恕罪,我这也是好心,他们都是附近的孩子,家里养不起,只能让他们自己出来找吃的,我这就把他们赶走,不会误了贵人的事。”
工头吓得脸色发白,秦国禁止征调幼童服劳役,他若不是看在这几个孩子可怜的份上,真不会容许他们过来,即便让他们来,那也是让他们装做已经成年,管事一般也不会管,可没想到今天要死不死竟然遇上了上面的人来查访。
“你们都多大了?”
“十二。”
“十三。”
“十一……”
他们一个个报出年龄,工头的脸就越白了几分。
这都是一群还没有到十四岁以上的孩子。
第313章 任务进度+1
赵元溪又问了一下他们家中的情况,果不其然都是父亲去世,家中要么没大人,要么就剩下个母亲或者大父大母,一场蝗灾过去,养活自己就已经是个难事,再养这些半大的孩子,他们实在有心无力。
“让这些孩子别在这石场上忙活了,附近不是都有粥棚么,让他们去那里帮忙。”
这么大的地方,还不至于连几个孩子的粮食都拿不出来,石场对他们来说太危险了。
一番了解之后,赵元溪才知道砀郡因为之前的战事和刚过去的蝗灾,死了不少人,像他们这样失去父母的孩子数不胜数,平日里就靠着草根树皮和街坊邻居的施舍活着,现在更是连草根都快吃不上了。
赵元溪思考着这些人应该如何安置,秦国并没有建立慈善救济的机构,像这些失去父母长辈的孩童要么就是自卖为奴,要么就只能听天由命。
元溪学院倒是有这个功效,但其本质上还是学院,并不是个单纯的慈善机构。
她在思考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范增什么时候过来了。
等她回过神,不由惊讶,“范先生怎么过来了,你这腿伤已经好了?”
范增用拐棍敲了敲自己的腿,“好着呢!这腿已经没事了。”
他这一棒子下去,看得赵元溪心惊胆战,生怕他不小心把自己的腿给敲折了,到时候又得在床上躺大半天。
“先生这身子骨,果然硬朗。”她由衷感叹。
“太后在筹划如何安置这些幼童?”
“先生有何见解?”
“能有何见解,不都得出粮出钱?”
暴躁老头直戳关键,再多的办法想破天,那也都得把这些孩子的嘴给填饱。
赵元溪:“是这么个道理,只是我虽不缺钱,但养这么些人并非长久之计。”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小的,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何况这种情况不止是在砀郡,所有的郡县都有同样的情况,只不过砀郡形势尤为恶劣。
“你不是秦国的太后吗?当然可以想办法由官府设立机构照看这些孤儿!”
赵元溪眼珠子一转,听这话的意思,范增这是起了入仕秦国的心思了,哪怕不是那至少也是对秦国有些兴趣。
“我倒是可以上书此事,只是到底牵连甚广,朝中怕是没有合适的人能负责,若是找不到人,那只能往后再拖一段时间了。”
范增两眼一瞪,“拖?”
“你这一拖,怕不是还得多饿死上万的人!”
赵元溪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可这事终究还得从长计议。”
她又接着道,“不过,此事既然是先生提出来的,想来心中也是有了计划,既然如此何不先生亲自来处理此事?”
范增脸上闪过犹豫之色。
赵元溪继续加码,“这天底下怕是没有比先生更清楚这事该怎么办的了?若你都做不到,其他人怕也不能成功,到时候受罪的终究还是这些孩子。”
“你这是把老夫也算进去了!”
赵元溪失笑,“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怎么能说是算计?”
“哼!”
范增不是不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只不过正如赵太后说的,楚王、齐王并不比秦王高明到哪里去,秦王虽然暴戾,但他的确是个合格的君主,既然都是入仕,选择秦国并不是个糟糕的选项。
“我会去信给大王,不过这笔开支对于秦国来说也并非小数目,大王能让出多少,还得看他如何决定。”
若是嬴政分不出多少钱粮,那赵元溪只能自己想办法给他补了。
范增答应没多久,赵元溪果然看到那任务栏上出现了范增的名字。
包括之前的张良、韩非、刘邦、萧何等人,这么一算,赵元溪已经找到七个人了,只剩下三个,系统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还剩下一半的时间,赵元溪倒也不急,安心将砀郡的水利修建好了,又让墨家人造了不少水车用于土地的灌溉。
夏天已经过去,今年是种不了粮了,但还可能赶在秋季,种一波冬小麦,等到来年夏天的时候,他们便可以收获。
相比于秦国境内安稳下来,楚国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蝗灾几乎摧毁了楚国北部地区的一切,大量的流民往楚国南部迁徙,又造成了楚国南部的动乱。
王庭内的楚王不知道楚国发生了什么,楚国朝堂之上也没有人提赈灾,而是在谈论秦国大军压境的事情。
项燕神色凝重,“大王,秦国四十万大军屯居安陵,已然是要对我楚国发兵,臣愿请命前往以克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