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几人把柴禾放后院回来,周父走到灶房门口,“饭好了没?老汉在山脚看木头,吃了饭就去山脚把木头扛回来。”
  “好了,马上就摆桌子。”周母想想又问,“木头都弄下山了啊?”
  “一丁两爷子帮忙弄下来的,哪天请他们吃顿饭。”
  “要的!”周母端着甑子朝堂屋走,“家明,赶紧去喊你妈和婶婶回来吃饭。”
  “好!”周家明站起来就朝后院跑。
  杨春燕和周母把饭桌摆好,赵慧芳三人也回来了。
  周父对靠在躺椅上的周怀安说道:“老幺也一起去扛木头。”
  周怀安指着自己的眯眯眼,“我也……”见周父脸色沉了下来,连忙改口,“吃了就去。”
  周父看向赵慧芳几人,“你们几个去帮着扛那些锯下来的枝桠。”
  “晓得了!”
  大人们吃过饭,便一起出门朝南面的山脚走去。
  到了山脚,杨春燕见山脚的麻竹笋已经冒出来了,再过段时间就可以来挖竹笋吃。
  穿过竹林,到了山脚就看到老爷子坐在一根木头上抽叶子烟。
  周父上前,“老汉,你回去吃饭。”
  “要的,我扛一捆柴回去。”
  周父和周怀荣把一捆小点的柴禾放在他肩上,老爷子回头看到周怀安,乐得不行,“你又去偷蜂蜜啦?”
  “是的!”周怀安摸摸鼻子说道。
  周父几人帮着几个女人把柴放到肩上,才开始扛木头。
  有周一丁父子帮忙,几天功夫便把四栋房屋需要的木头全部砍足了。他们这次砍下山的大多数是杉木。
  农村修建房屋大多砍的杉树,杉树纹理顺直、耐腐防虫,做房梁、楼板、檩子、门窗、家具都好,且不容易变形。
  周大庆还带着父子几个砍了几颗香椿木,周父打算兄弟几人一人一棵,因为香椿木又称“辟邪木“,觉得家里有这种木料,能兴家旺业。
  杨春燕几个把树枝扛回去后,又来帮忙扛木头,妯娌四人两人一组扛着木头往回走。
  经过周大春家门口时,周大娘看着几人,“秀香,你家发财了,要修新房子啦?”
  张秀香回头看着她,“大娘,我听我妈和老汉商量说先把木头准备好,到时候来找大爸大娘借点钱回去,就开始动工。”
  “我家哪来的钱借给你们,没钱修啥房子?”周大娘转身进了院子,把院门也关上了。
  张秀香回头看了杨春燕一眼,“这种人用这种办法最好。”
  杨春燕点头,“二嫂英明!”
  一家人忙到天黑,打着手电才把所有的木料搬回家堆在后院。
  周父对周怀荣说道:“老大,明天把树皮剥了,趁这两天还没下雨,去河边捡些石头拉回家砌基脚。”
  周怀荣点头,“这些树皮最多两天就能剥完,到时候去幺爸家和大爸家把鸡公车借来用用。”
  “要的,到时候我去借!”
  “老汉。”周怀军从茅房出来说道,“下个月就可以请人把房基地丈量出来,苞谷割了就可以平整地基,找地方挖窑烧砖瓦了。”
  周怀荣想起大队废弃的砖瓦窑离苞谷地不远,“老汉,我觉得可以找徐书记说说,借用一下大队那口砖瓦窑,给点钱也能省些人工。”
  周父想了一下,点头道:“后天老幺进城卖苞谷喊他买两包大重九,再买两瓶好点的酒回来,我去找徐书记!”
  第79章 80:照黄鳝
  “大哥,你们去照黄鳝不?”周怀安人未到,声先至。
  周怀安平时哪里有点不舒服,就赖在床上不挪窝,今天不但帮着抬木头回来,这会儿还想着去照黄鳝,奇怪!
  周怀军看了周父一眼,小声道:“老汉,我觉得老幺这两天有些不对头!”
  周父气道:“老子巴不得他天天这样不对头!”
  话音未落,周怀安跑了过来,周怀荣笑道:“你不睡瞌睡啊?”
  周怀安反问:“后天我进城,你们不去照黄鳝卖钱?”
  周怀荣看了周怀军一眼,点头道:“去,你去拿灯笼笆篓,我去洗把脸就走。”
  “好!”周怀安朝茅房走去。
  刚把灯笼和笆篓取下来,周家明又跑了过来,“幺爸,我跟你一起去照黄鳝。”话音未落周家亮也跑过来了,“幺爸,我也要去!”
  “你们老汉也要去,你去找他带你!”周怀安头也不抬,自顾自查看着笆篓里的黄鳝夹子。
  “幺爸~”周家亮拽着他衣摆撒娇,“我老汉不答应。幺爸,我们的关系好,你带我们去嘛?”
  “好好说话,男人家家的像个妹子一样妖声妖气的做啥子!”周怀安把衣摆抽出来,看着两人,“你们明天不读书?”
  “要!”兄弟俩垂头丧气的应道。
  周怀安一人踹了一下,“要读书还想照黄鳝,赶紧滚去睡觉!”
  “星期天带我们去!”两人眼巴巴的看着他,“幺爸~幺爸~”
  周怀安觉得毛孔都竖起来了,“这几天乖乖帮奶奶干活,星期天就带你们去!”
  “万岁~”两人一蹦三丈高。
  周怀安笑着摇头,让两人帮忙把灯笼和笆篓提到前院,等大的三人。
  堂屋里,周母把杨春燕两人给父子俩买的黄胶鞋,筒靴还有布料拿给老爷子还有周父看。
  老爷子看着那些东西,眼眶湿润了,“老婆子在的时候就说老幺是个孝顺的,就是脾气不好,要哄着点顺毛捋!”
  周父想起宠溺周怀安的老娘,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他又不是三岁娃娃,二十多岁的人了,老婆都讨进门了,还要人哄。我们以前咋和他不一样?”
  周母拐了他一下,“老幺这几天好多了,那么重的东西推到宁安卖,回来又上山去找草药野蜂窝,脸都肿了还帮着抬木料。”
  老爷子点头,“就是,他已经成家了,不要动不动就骂他、打他,你看在春燕的面上也要给老幺留点面子。”
  “我看到他心头就起火!”
  老爷子瞪眼,“老子看到你还起火呢,你以为你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周父抹掉脸上的唾沫星子,“晓得了,我以后尽量忍到不打骂他!”
  老爷子拿起自己的黄胶鞋和筒靴,“桂兰,衣服就麻烦你了。”
  周母连连点头,“晓得了,老汉!”
  院坝里,周怀安兄弟四人提着灯笼,背着笆篓出了门。
  徐二春、何大宽已经提着灯笼在外面等着了。
  几人打了招呼,徐二春说:“大哥,他们说水塘边的大田里的黄鳝又粗又肥又多,我们去那边看看咋样?”
  周怀荣想起那边有个山神庙,扭头看向周怀安,“老幺,你说去哪?”
  何大宽笑道:“老幺,这么多男人,一个个阳气十足,你怕啥子嘛?”
  “劳资才不怕!”周怀安白了他一眼,“就去水塘那边。”
  说好后,几人便打着灯笼胡扯闲聊着朝山沟走,一路伴着田野里此起彼伏的虫鸣蛙叫,还能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盏灯光在田坎上慢慢地移动。
  何大宽快走几步追上周怀荣,“大哥,你有没有抓到过化骨鳝(望月鳝)?”
  周怀荣摇头,“没有见过,听我爷说化骨鳝有小孩手臂粗,脑壳有点像龙头鼓起个大包。”
  传说这种黄鳝在月圆之夜便抬头望月。
  农民非常有讲究,抓到头部两边有两个鼓鼓囊的黄鳝便说是望月鳝,说这种黄鳝有毒不能吃,还有的说这种黄鳝吃下后,人会被化成一滩血水!
  徐二春上前,“我姐以前最喜欢吃黄鳝了,就是听我奶说有化骨鳝后连黄鳝都不敢吃了。”
  周怀山笑道:“我觉得应该是哄人的,我从七八岁就开始逮黄鳝,二十年了,一次都没逮到过脑壳长包的黄鳝。”
  “我也没逮到过!”
  几个大男人说说笑笑的上了大路走到坎下,顺着田坎一直朝新河的方向走。
  越过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沟,往下就是那片大田了,顺着水沟往上走几十米就是村里的蓄水塘。
  水塘是大生产的时候挖的,专门用来天旱时灌溉稻田用的,这条水沟也是那会儿挖的,直通下面的稻田。
  蓄水塘往上走,有一个年代有些久远的山神庙,再往前一直入就是深山老林。
  周怀安跟着周怀荣一起走到一块大田前,兄弟俩弯着腰,瞪大两眼,行着猫步,在田边逡巡。
  夜幕下,秧田里青蛙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
  走了没几步,周怀安就发现一条,看着的确又粗又肥,他用灯笼照着黄鳝,轻声道:“大哥,这条黄鳝粗!”
  周怀荣看了一眼,“不错,你夹这条,我去旁边田坎看看。”他走了两步又不放心的回来叮嘱,“你看仔细点,不要夹到蛇了!”
  “晓得!”
  周怀安紧握黄鳝夹,张开的鳝夹宛如鳄鱼张大的嘴,他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将鳝夹伸进水里,瞄准黄鳝两手一合,快速用力合拢鳝夹,将它提出水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