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周怀安想了一下,“最晚也只能耽搁到下午!”
两人回家,杨大爸也被杨父留下来了,周怀安陪着两人在堂屋门口摆龙门。
杨春燕几人接过水桶,见里面有鱼和团鱼,又忙着杀鱼。
鲫鱼养在水缸里,麦麦鱼、白条鱼和钢鳅收拾出来,用鸡蛋、红苕粉、面粉裹起来油炸。炸好后再撒点椒盐,连鱼骨都是酥酥脆脆的,下酒最巴适不过。
杨家人和周怀安都不喜欢吃清蒸味,杨母就把团鱼杀了用蒜瓣还有青红海椒,烧了一盆。
杨家坪和富牛大队差不多,也是山地多水田少。
杨家比周家的条件要好一些,平时除了给大小双单独煮白米饭,大人全是吃杂粮饭,今天女儿女婿来了,便没加杂粮,做的纯米饭。
团鱼,红烧肉,回锅肉。老母鸡炖菌子,里面放了青杠菌、鸡油菌,还有香菇和鸡枞花。
杨春燕都佩服自己老娘,鸡枞花味道那是真的鲜美,但只有豆芽菜那么大一朵,清理起来最是麻烦不过,她还晒了三四斤干货。
以前也是,晓得自己和小妹喜欢吃,每年都晒了放着,等她们回家,一人分一半。后来怀安走了,小妹经常开玩笑说老娘偏心……
其实她也晓得老娘也不是偏心,只是见哪个孩子弱,便多疼惜一些。
杨大嫂给两个娃捻了些菜,又舀了些鸡汤拌在饭里,放在方木凳上,两小便拿着调羹乖乖的坐着吃了起来。
第247章 246:老黄历
杨大哥和周怀安把八仙桌抬到了院子里,又把杨大爸扶到上座和杨父坐一方,大家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了起来。
杨大爸喝了一口高粱酒,“还是高粱酒喝起来爽口。我家今年的高粱长势不错,等收了高粱留一半起来酿酒。”
杨父笑道:“好啊!到时候我们挑两担高粱过去,你一起酿。”
“要的!”杨大爸笑着打趣,“多酿点,女婿来了才有酒喝!”
周怀安满脸堆笑,这次来丈母娘家是他最轻松的一次,还是现在这样好,燕儿脸上有光,丈母娘一家也有面子。
杨春燕喝了一碗鲜美的菌菇汤,“上次刮大风,田里的谷子倒伏的多么?”
杨母:“我们这边不咋多,靠河那边的水田倒了不少。”
“我们家倒伏的也不多。”
吃过饭杨大嫂抱了个西瓜过来,切开后大家吃了,才开始收拾。
杨春燕和杨母一起把给周怀安住的房间收拾好,便去灶房帮忙收拾去了。
男人们就坐在院子里摆龙门阵,天色逐渐暗了下来。
周怀安见杨春燕从灶房出来朝后院走,便跟了上去,“燕儿,我要去一下茅房。”
他不喜欢在别人家过夜,就怕晚上起夜不敢出去,又不好意思叫人陪着一起去。
杨春燕停下等着他过来,“晚上要起夜,你去我房间敲一下窗户,我就晓得了。”
周怀安摇头,“算了,万一被你大嫂看到,还以为我俩不懂规矩。”
杨春燕想到这年头的规矩大,就怕人看到了多想,“那我喊妈把手电筒给你!”
“嗯!”
两人从茅房出来,去舀了热水洗漱后,分头去了各自歇息的房间。
杨春燕两人回娘家,一个住小妹的房间,一个住她嫁人前的那间屋。
杨冬梅的房间靠窗放着一张课桌,桌上还摆放着不少书本,她看了一下找了两本故事会,靠在床头看了一会儿,才熄灯睡了。
第二天一早,杨春燕起来和周母去了屋后的芋头地,周怀安跟着杨大哥去了大队交钱开拖拉机。
两人去大队晒坝前,先去了一趟大队会计那,把买拖拉机的钱交了。
杨家坪的大队会计也是杨家叔伯,高高兴兴的把钱收了,就把停放拖拉机的仓库钥匙给了杨大哥。
周怀安跟着他去了大队晒坝,杨大哥打开一间仓库,里面停着一台半新旧的拖拉机,看样子保管的很好,上面的大红油漆看起来还很鲜亮。
“我们进去!”杨大哥带着他进了仓库,拿起手摇对周怀安说,“你看着我怎么摇的,我们先学习怎么手摇启动。”
“要的!”周怀安笑着上前,“我搭拖拉机帮师傅摇过几次,但不晓得那些零件的作用。”
杨大哥笑着上前,边做边讲解,“拖拉机共有6个前进档位,2个倒档,换挡需要拉离合,转弯要捏住转向把,俗称小把。
朝左转弯捏右小把,右转捏左,注意它的刹车。车辆动起来后左右拐弯时,手柄不能一直按着,要按一下,放一下,不然人都会被甩出去……”
他说着走到车头,“首先加油门,再按下减压杆,然后插入摇把,用力带动飞轮旋转到一定转速时候,松开减压。
记住了,这时候千万不要松开摇把,得带着摇把让飞轮转动三转左右,等机器正常启动了,才可以松手,不然手摇会砸掉你的下巴……”
周怀安用心记下,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又拉着他重新讲解,两人才开着拖拉机出了仓库。
他下去关仓库门的时候,看着宽敞的仓库门,忽然想起,自家门口那条田坎路,拖拉机根本就开不进去。
拿着钥匙上了拖拉机给了杨大哥,想着先学会了,回家再想办法。
杨大哥对他说道:“我开到外面的机耕道上,你练练手。”
“要的!”
周怀安看了一眼长得和小媳妇有点像的杨大哥,想到自己和春燕结婚也快一年了,来丈母娘家也有几次了,两人说的话,加起来都没这一次第一天说的话多。
他觉得自己这个大舅哥,虽说凶了些,但对春燕还是不错的。以前看到自己没好脸色,也怪不得他,只怪自己太懒散……
到了机耕道杨大哥让到一旁,周怀安上去扶住了车把手,在杨大哥的指挥下,动作僵硬的开着拖拉机慢慢往前走。
可能是经常看拖拉机师傅驾驶的原因,不一会儿他就放开了,速度也慢慢快了起来。
杨春燕和杨母在屋后芋头地,掰了满满一背篼芋头杆,背着走到院门口,就看到杨大嫂在阶檐上给两个小侄子洗脸。
“两个小调皮,才起来啊?”
“大孃!”大双看到两人就跑了过来,拉着杨母奶声奶气的说:“奶奶,我要吃蛋蛋。”
“煮好了的!”杨母牵着他上了阶檐,又牵住小双一起去了灶房。
杨春燕放下背篼,杨大嫂立马接过,“打井水洗太麻烦了,我去前面的水沟洗干净背回来。”
杨春燕点点头,“我跟你一起去。”
杨家喂了四头猪,每天都要煮一锅猪食,这段时间的芋头杆多,就用芋头杆和谷糠、姜芋粉喂猪。
两人到了水沟边,沟边蹲着好几个妇人,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洗牛皮菜,几人见姑嫂俩过来都客气的打招呼。
杨父是队上的赤脚医生,村里人对他们都比较客气,因为在这年头,有点小病小痛的,最方便不过的就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沟里的水和小河里的水一样清澈,一点都不像三四十年后那样浑浊不堪,甚至还扔着各种生活垃圾和塑料袋。
姑嫂俩背着芋头杆还没到家门口,就看到周怀安和杨大哥开着拖拉机过去了。
杨春燕指着周怀安,“哟~这么快就上手开着走了!”
杨大嫂看了一眼,笑道:“拖拉机简单的很,听你大哥说,他学了两个下午就学会了。”
“嗯!那年大队派了大队书记侄子和大哥两个人去学。两人同时学,还是我大哥上手最快,开得最好。大队侄子后来当兵去了,拖拉机就我大哥一个人开了。”
杨大嫂听后有些可惜的说:“你当初要是嫁给李勇多好啊,家里条件比周家好,人也比怀安上进。
退伍回来在村里干了两年,就去了镇上工作。幸好怀安改了,不然我都替你不值!”
第248章 247:回家
“呵呵!那都是哪年的老黄历了。”杨春燕干笑,“你今天不提,我都忘了!”
她想着自己上辈子过得那么难,也没后悔过嫁给周怀安,更不用说这辈子了。
周怀安在杨大哥的指挥下,耕完、耙好一亩苞谷地,剩下的几亩就能独自完成。下午又上路练了半下午,就能熟练的掌控拖拉机了。
杨母和杨大嫂给两人准备了了一个大筐,里面装满了西瓜和香瓜,起码有一百多斤。
杨母又提着篮子过来,絮絮叨叨的说:“你大娘见你们回来摘了一篮子葡萄送来,我给你装筐子里了。”
“夹背里还有一罐水豆豉,一罐豆腐乳,油布袋里是我捞的酸菜,黄喔喔的巴适的很。你切一把酸菜加两勺水豆豉,再弄点折耳根伴着吃,六月天最下饭不过。”
“你老汉听说老爷子住你们家了,又把他泡的药酒装了一罐让你带回去给他们喝,睡觉前喝一小杯就成。里面还有我给你和怀安做的鸡婆鞋(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