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晓得了!”杨冬梅说着叹了一口气,“去了王医生那,我才发现文化水平就是我的短板,王桢说的好多东西我都不懂,他人真的不错,不嫌弃我文化水平低,还耐心帮我补文化知识。”
杨春燕笑道:“那你岂不是找了个既要给你开工资,还免费帮你补课的好老师!”
“嘻嘻!还真是!”杨冬梅笑嘻嘻的走到她身边,“姐,王桢说姐夫看着吊儿锒铛的,其实是个很好的人,还说你俩一静一动很相配。”
杨春燕笑着看了她一眼,“是么?”
“嗯!”杨冬梅凑上前,“姐,我以前觉得你从小就喜欢漂亮的东西,八成是看姐夫长得好,嘴巴又会说,就是被他骗去了的,没想到你看人比我还准!”
杨春燕笑道:“你姐夫嘴巴是油滑了一些,但他本性不坏,对我也是真心的,不然妈老汉儿也不会同意的我们的婚事的。”
杨冬梅听后想想觉得也是,“难怪王桢说看病和做事一样,不能光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找到找到根源。”
“对,好好跟小王医生学,别看他年轻,但懂的一点都不少!”
“我也觉得他比我们学校的老师懂的都多。”杨冬梅笑道,“我觉得他要是去卫校当老师,肯定很受欢迎。”
姐妹俩说着话,菜篮里的花草也装满了,到家杨小雪也找过来了。
“春燕,你们啥时候回去?”
“下午回去,你呢?”
“我们也下午回去,家里喂着牲口,不回去没人照看。”杨小雪跟她在堂屋坐下,“我一到家就被幺奶奶喊去劝杨丹了。”
“杨丹咋了?”杨春燕只记得杨丹嫁到横山镇上了,在家的时候也跟她耍不到一起,对她也不怎么了解。
杨小雪撇嘴道:“她家那个在雪区当兵听说干的还不错,让她随军她嫌苦不愿意去,留在家里又说小姑子和婆婆妈把她当佣人使唤。”
杨春燕想起雪区的高原反应,“她去过在那不适应,还是不是水土不服啊?”
杨小雪:“她没去过,就听她家那个说在那当兵挺苦的,连菜叶子都没得吃,她就不想去了。幺奶奶让我们劝她过完年就写信跟她男人说去随军,劝了半天人家躺在那连一句话都不回,简直是浪费唇舌。”
杨春燕:“这样的人真没必要劝!”
“杨慧对像……”
杨小雪话还没说完,杨慧和杨为东也来了,“你俩在堂屋躲着做啥?出来打扑克了。”
她笑道:“我俩在说你的坏话,看明年咋个把你送出去!”
杨为东笑着说:“还用得咋个送出去啊,一盆水泼出去就行了呗!”
杨慧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几人道:“好啊!一个二个的连规矩都没了,赶紧的,把凳子给老辈子摆好,茶泡好……”
杨为东颠颠的去端了把椅子过来,“快来,咱们给老辈子拜年了……”
“滚蛋!你们想把我的嫁妆掏空啊?”杨慧笑着踹了他一脚,“只准打扑克,不准拜年!”
杨冬梅拿着新扑克出来,“扑克来了,打跑得快还是升级?”
杨为东举手:“跑得快!输了的青蛙跳!”
杨慧指着杨春燕和杨小雪,“你看她俩像跳得动的么?”
杨为东拽住周怀安和方志强,“她俩跳不动还有两个姐夫噻!”
杨春燕笑道:“你们跳得动的来,我们两个跳不动的就在一旁观战。”
“要得!”
周怀安也是爱玩的,和杨为东一起把桌子抬出来,四人就在院子里玩了起来。
杨为东抓到出牌的黑桃三,先出牌,“顺子,三四五六七八。”
周怀安,“不好意思,四五六七八九刚好管得上。”
方志强四个二炸,继续出牌……第一把周怀安不输不赢,方志强输了两张牌跳两个青蛙跳,杨慧四张得跳四下。
杨为东得意洋洋的站在那,监督两人把双手背在身后,老老实实的跳完自己输的,四人又继续。
几人嘻嘻哈哈的一直耍到开饭,才又各自回家。
晌午的太阳照着有点热,杨大哥和周怀安就把八仙桌抬回了堂屋。
过年的正菜腊肉、腊鸡,香肠上桌后就是藿香鲫鱼,红菇炖鸡……
杨春燕看着满桌的鸡鸭鱼肉,觉得还是素炒花草好吃,一大盘她就吃了大半。
吃过饭,歇息了一会儿,杨父给她把了把脉,“回去以后一顿不要吃的太多,最好少食多餐,这样才容易消化。”
“还要多吃点鱼和瘦肉,少吃点容易引起气胀的豆子那些。腿有点肿的话,适当多吃点冬瓜、萝卜等利尿、消水肿的菜。”
周怀安认真的听着,不停点头,“我们记住了!”
杨父见他认真的样子,满眼笑意的看着他,“孩子很好,是个调皮的小家伙!”
周怀安忙道:“老汉儿,这孩子很乖的,燕儿从怀上后很少折腾她,我看嫂子她们以前吃啥吐啥,燕儿闻到肥肠都没吐过,我妈都说他是个心疼娘的孩子!”
“你看,这就护上了。”杨父欣慰的拍拍他,“对孩子好要好在心里,不要好在面上。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宠溺他,该教的道理得跟他说清楚。”
“别以为他小就听不懂,我跟你说小孩子很机灵的,一丁点大就会看眼色,会一步步试探你的底线,等你发现,孩子已经被宠坏了。”
杨冬梅笑道:“姐夫,老汉儿他们这一辈信奉的是黄荆条下出好人!”
第522章 523:二春难了
杨母笑着拍了她一下,“老话说,明人不用重话说,响鼓不用重槌敲,你兄妹三个从小到大,我跟你老汉儿打过你们几次?”
“那是因为我们就是那明人,不用重槌的鼓!”杨冬梅理直气壮的说道。
杨父杨母听后都笑了,“你看看,这厚脸皮还自己夸上了。”
周怀安觉得自家妈老汉儿信奉的就是黄荆条下出好人,不然就不会不问青红皂白,不论对错就是一顿打骂了。
他想着以后不能像他们一样对自己的孩子,不能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一家子坐在一起说笑了一会儿,不知不觉就三点多了。
杨母和杨大嫂开始收拾给两人的回礼。
腊鸡,腊肉、腊猪蹄,糕饼,挂面一样样往夹背装。
杨春燕惊讶的看着两人,忙上前拦着她们往里装,“妈,大嫂,这些家里都有……夹背都装满了,别往里装了。”
“是啊,家里都有……”周怀安在一旁连连点头,早晓得这样就空手来了,送来送去跟过搬家家酒一样。
杨大嫂笑着说:“你们的是你们的,我们送的是我们的心意,挂在自行车后座,你们到了东西也到了。”
“就是!我们做了些阴米,你带回去肚子饿了就煮一碗吃。”
杨母说着把一个装的鼓鼓囊囊的布袋又放在了夹背上,还用绳子绊住绑好,又让杨大哥把自行车推过来把夹背挂好。
周怀安担心再推让几句,不晓得等会儿又拿出啥来了,也忙上去帮忙。
杨春燕见推又推不掉,只得点头,“这么早你就把阴米晒好了啊?”
阴米在这年头一般都是在女人做月子才做的,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清火解暑,清淡养胃的作用。
这边都是用长粒糯米,因为长粒糯米蒸煮后韧性强,有光泽度,吃着气微,味甘。
将淘洗干净的糯米放水中浸泡一晚,然后倒入筲箕里滤干水分。
烧一锅开水,饭甑里垫上纱布,将米倒进去大火蒸四十分钟左右,再将蒸熟的饭粒倒进簸箕里,趁热用筷子打散摊开,并洒少许凉水,以防饭粒粘黏。
然后用湿纱布盖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晒一天,将板结的饭粒搓散,搓开成一粒一粒的,放在阴凉通风处大概三四天,阴米就做成了。
阴米顾名思义,就是阴干的米,不能晒太阳。因为晒干的阴米不瓷实,不易储存也容易开裂。自然阴干的阴米放一年也不会坏。
杨母笑道:“你大嫂娘家送了十几斤长粒酒米来,我就跟你大嫂把它做成阴米,你带回去吃,等你坐月子我们再给你做。”
酒米产量低,他们这边的水田少今年就没种,亲家那边水田多,年年都种。
杨大嫂也在一旁点头,“喜欢吃就带个口信回来,我回去再拿一些来给你做。”
今年多亏小姑子和姑爷找了好门路,家里才挣了那么多,带着娘家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人都是相互的,小姑子好,做嫂子的也该想着她,大家才处的长久。
杨春燕笑吟吟的点头,“谢谢大嫂!”
杨大嫂嗔怪的笑道:“一家人,还客气啊!”
这时,杨小雪在院门口喊:“春燕,我们要回去咯!”
“来了!”杨春燕应了一声,扭头和家人告别,“妈,老汉儿……我们走了哈!”
周怀安推着自行车往外走,杨家人都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