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吃荷包蛋了。”周怀安和王桢看着杨春燕姐妹俩端着的荷包蛋都苦笑起来,“大哥也来点?”
  杨为国看着二斗碗里的荷包蛋,笑嘻嘻的说:“这是女婿吃的,我就算了。”
  杨春燕笑道:“这次就四个,你俩把蛋吃完,把汤剩下。”
  周怀安两人这才拿起调羹吃了起来,两个鸡蛋还没吃完,就听到外面有人在喊,“杨医生,救命,救命啊!”
  几人忙走了出去,只见一个剪着齐肩短发的妇人满脸泪水的,和一个抱着孩子的中年汉子气喘吁吁的进了院子。
  杨冬梅见孩子的手在滴血,忙上前问道:“许嫂,小兵咋了?”
  “被电光炮炸了,有一根手指头都炸烂了。”许嫂说着就哭了起来,“呜…呜……”
  “赶紧背这边屋来。”杨冬梅忙推开旁边的诊室,让许老大把孩子放小床上,王桢上前拆开包裹在孩子手上,已经被鲜血染红了白布查看了一下伤势。
  只见孩子左手中指和食指的伤势特别严重。
  手心和食指还有中指的手皮都被鞭炮炸没了,食指指甲那一节的肉都被炸没了,露出了骨头,还在不停的流血。
  “小梅,把银针给我,准备清创。”王桢说罢又问许老大,“孩子怎么受伤的,伤了多久了?”
  许老大低沉的说道:“我家就在村口,孩子伤了有几分钟。小兵和几个孩子拿了压岁钱偷偷买了“震天响”“电光炮”在院子外面放。
  小兵点燃鞭炮引线后,等了一会儿见鞭炮没炸,便上前捡起鞭炮查看,鞭炮在他手上炸开。孩子顿时痛得抱着手在地上打滚。
  几个娃吓得跑回来喊我们,到那看到血流的一地都是,家里忙找了一节白布给他裹着,就送过来了。”
  夫妻俩说着一脸担心的看着王桢,“王医生,孩子骨头断了么?会不会残废啊?”
  附近的人都晓得杨医生家小女儿自己是一医生不说,未婚夫还是宁安城王医生的孙子。
  王桢:“等我把血止住后,检查一下就知道了。”
  “针来了!”杨冬梅把打开了的银针盒子递到王桢跟前,他捻起一根银针对准穴位扎了下去,血慢慢的止住了。
  杨冬梅在柜子上拿了生理盐水、双氧水和碘伏,按照比例兑好,王桢让许老大抱着孩子,拿着瓶子给孩子冲洗伤口。
  他一边冲洗一边对许老大说道:“你们用白布给他包扎是对的,用纸的话,血把纸浸湿后纸屑会黏在皮肤上,对伤不好。
  还有,如果你们当时用皮筋或是布条,扎住出血部位的上方,伤口就不会一直流血了。”
  杨春燕和周怀安觉得王桢这样说,是在教许老大夫妻,如果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处理。
  第717章 722:闲不住
  许嫂心疼的看着孩子因失血后有些苍白的脸,“我们见他手伤成那样,又不敢用力捂住伤口,只想着白布干净一点,伤口不会进脏东西。”
  直到兑好的几瓶药水全都冲洗完,王桢才停了下来,让杨冬梅用手电照着许小兵的手,用镊子翻开伤口仔细的查看了一遍。
  主要是清理残留在皮肉里的碎沙子和异物,检查骨头有没有受伤,孩子哼哼唧唧的也没怎么挣扎。
  许老大担心的看着孩子的手,“王医生,怎么样,有没有伤到骨头?”
  王桢:“骨头没受伤,但中指指腹伤的比较严重,伤好后指头也长不饱满,其他的没什么影响。”
  许老大夫妻听后松了一口气,“长不饱满没事,只要没残就好。”
  王桢给他检查完后,杨冬梅拿了烧伤药给他敷上,这时孩子哭了起来,她安慰道:“有点疼是正常的,疼过后就凉悠悠的,不再火烧火燎的痛了。”
  许老大两口子感激的说:“谢谢你冬梅,谢谢王医生,大年初一就麻烦你们。”
  “不碍事。”王桢接过许小兵涂满药膏的手,用纱布给他包扎好,又给开了消炎药,“三天后来换药,这段时间最好少吃辛辣油腻的东西。”
  “谢谢!谢谢你们!”许老大再次感激的说道,“冬梅,多少钱,我回去拿来给你们。”
  杨冬梅算了一下,“五块钱,换药的钱也算里面了。”
  许老大两口子把几个口袋都摸了一遍,这才发现来得匆忙,兜里连一分钱都没有,“我们先送孩子回去,等会儿就给你送来。”
  杨冬梅点了点头,许老大背起儿子脚步松快的朝外面走去。
  看着他们出了院子,周怀安对几人说道:“我们来的时候,就看到这娃和另外几个孩子在路口放炮炸牛屎,早晓得会这样,就吼他们一嗓子。”
  王桢见惯不怪,“每年都有放鞭炮炸伤的。这孩子还算好的,去年北街有一个孩子,也像这孩子一样,去查看点燃引信后没爆炸的鞭炮,结果左眼被鞭炮炸伤。”
  杨母刚才看了一眼,还有心有余悸,叮嘱杨大哥两口子,“大小双千万别给他们耍火炮,万一炸到不是闹着玩的。”
  杨为东两口子自是满口应下。
  杨母带着女儿、儿媳一起去灶房忙碌,都快吃晌午饭了,杨父才抱着小九儿,带着两个小孙子回家。
  杨春燕抱过小脸晒得红扑扑的儿子,见他兜里又揣满了糖和瓜子花生,过年这几天,小家伙每次出门回来,兜里就装的满满的。
  一家子吃过晌午饭,又坐着说了会儿闲话,三点一过,杨春燕起身道:“妈,老汉儿,我们就回去了。”
  “才来了多久啊,在这多耍两天再回去。”杨母不舍的留他们。
  “不了,家里的事还多。”杨春燕看向父母,“要不你们去我家耍几天?”
  杨母笑着摇头,“家里一大摊子事,我们哪走得出去。”她说着去堂屋提出给两人准备的东西,来时满满一夹背,回去塞的更满了。
  布袋子里还装着给小九儿做的的衣服、鞋子。
  杨春燕背好儿子和周怀安推着自行车往外走,杨家几口不舍的把两人送到路口。
  周怀安对王桢说道:“我和丁丁猫打算明天上山,你啥时候想去,就去我家。”
  王桢笑着点头,“我明天下午去你那儿,一起上山走一趟。”
  “嗯!”周怀安应了一声,冲杨母杨父笑道,“妈,老汉儿,我们走了哈!”
  二老点点头,不舍的叮嘱,“路上慢点骑。”
  两人骑着自行车走了一会儿,小九儿就醒了,小家伙“妈妈、妈妈”喊着,扯着杨春燕辫子,不肯在背上呆着。
  周怀安扭头看了看,“燕儿,还是把他放小背篼里算了。”
  杨春燕点点头,两人停下来,解开背带,把他放进挂在自行车后座小小背篼里,小九儿站在里面觉得舒服了,欢喜的扯着小背篼上绑着的红布条,自行车下坡的时候,还乐得嘎嘎笑。
  快到方田路口时,小家伙儿才累了,在小背篼里缩成一团睡着了。
  杨春燕又停车把他背在背上,两人到富牛太阳已经下山,回到家院门关的严严实实的,去周怀山家问后才晓得,周玉梅和罗海丽带着孩子走后,三个老的就去后山扯草、施肥去了。
  周怀安忙去后山拿了钥匙回来,把自行车推进了院子,看着夹背里的东西和袋子里的衣物,想到家里的几个老的,不由得摇头。
  “这些老的咋就一刻都闲不住?爷爷还说闲着就浑身不舒服,得找点事混着时间才过的快。”
  “老的都这样。”杨春燕把九儿放小床里睡下,把夹背里的火腿拿出来递给他,“年后干燥多了,梁上挂着的腊肉香肠该送酒窖挂着了。”
  “嗯!”周怀安想着明天跟丁丁猫进山,便去端了竹梯去后院,把梁上挂着的腊味取下来递给杨春燕装背篼里,来回跑了几趟才把所有的腊味都取下来送到酒窖里挂好。
  周怀安抱着孩子去鱼塘看鱼,杨春见饭甑里还有不少冷饭,升火开始热冷饭冷菜,三个老的就背着满满一背篼猪草回来了。
  周父说道:“药田里车前草和紫花地丁、田基黄……都长出来了,你趁这几天闲着没事,把草锄一下,再浇一遍粪水。”
  周怀安:“我明天和丁丁猫上山,要不你帮我找几个人,两天就干完了。”
  周父想着他进山一次找的钱比在家浇地划得来多了,“算了,林子边好多好草药,被他们看到了,问东问西的麻烦。”
  周怀安担心三个老的既要管药田,又要管老宅后山的麦地和庄稼累坏了,脑子一转想到一个主意,说道:
  “老汉,王桢说,草药不用浇肥浇的太勤,用肥催出来的成熟期太短,没有天然的慢慢长大的药效好。”
  周父听后蹙眉看着他,“还有这种说法?谷子、麦子都不是粪水浇出来的啊?”
  周怀安面不改色的点头,“谷子和麦子和草药不一样。你看我们上山挖的草药全都是野生的,没一个是用肥料催出来的,不信你问春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