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47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47节

  整个车队也随之重新活动起来。
  ……
  大中口径高炮本身就是要地防空武器,对于部署位置的地面要求相当高,而且,2月中旬的北方平原气温在-20c以下。
  因此,当工程营总算按照标准制造完30个多层环形阵地时,天色都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90年代这功夫,夜视仪对于华夏军队来说基本属于梦里都不敢想的黑科技,所以到了夜里,就只能靠防空灯提供照明。
  亮度差不说,如果真有空地对抗环节的话,还很容易被发现。
  “这个问题还是得跟上级反映一下……”
  坐在指挥车里面的祝学军从小窗户里看着不远处严阵以待的高炮阵地,脸上却并无半点轻松。
  他自信自己的部队已经把技术练到了极致。
  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终究是有极限的。
  如果真想打好防空伞,性能更好的装备不可或缺。
  “你说,航空兵那边最近跟打了鸡血一样,听说有些部队三年换了两茬飞机,这好事咋就轮不到咱防空兵呢……”
  趁着演训开始的一小段空闲,祝学军对身后不远处的参谋长说道。
  “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人家在天上飞的,肯定比咱们这种在泥里打滚的更吃香。”
  后者也是轻叹了口气:
  “而且,真要说的话,咱们地空导弹部队这些年也买了好几批s300,比航空兵买的苏27还多,问题还是,咱们国产飞机性能够用,但国产防空导弹实在不太够看……”
  “唉……也有道理吧。”
  祝学军知道这种事情上,自己实在改变不了什么,现在只是跟老搭档做做口腔体操消磨时间罢了。
  这个时候,束德汉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了,演训时间要到了,我得去另外一边了。”
  说罢便低头钻出了这辆指挥车——
  作战状态下,两个主官不能呆在相同位置上,以免被一锅端。
  祝学军也从面前拿起送话器:
  “各单位注意,弹药装填,进入一级警戒状态!”
  原本平静的雪原顿时活了过来。
  身披白色伪装服的炮班战士开始热火朝天地搬运炮弹,并把炮架摇到自己所负责的方向。
  “阴山01,这里是指挥中心。”
  指挥车里的短波电台响起声音:
  “目标信息已经捕获,接下来会通知你方坐标位置,30秒一次……”
  祝学军深吸一口气,拿起了手中的计算尺和铅笔,并把手表摘下,摆在旁边:
  “阴山01准备就绪……”
  “……”
  与此同时,一枚由巡航导弹改装的低rcs靶机从6000米高空缓缓飞过。
  指挥车里的祝学军在面前的地图上飞速标出一个个坐标点,而旁边的参谋则紧随其后地计算并报出相对应的理论射击诸元。
  “目标还有十分钟进入射击区域。”
  “五分钟……”
  “三分钟……”
  “一分钟……”
  “30,29,28……”
  “射击!”
  “砰——砰——砰——”
  十几分钟后,随着开火指令下达,其中一个扇形方向的六门高炮同时开火,在一分钟内完成了一轮15发连射。
  炮口闪过的火焰几乎照耀周遭的雪原。
  除夕的夜空中,旋即炸开了近百朵别样的烟火……
  第669章 不准有中文!
  正常情况下,在完成一轮射击之后,防空部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马上调整射击诸元准备第二轮射击,或者迅速恢复隐蔽状态。
  不过,这些经验基本都是几十年前传下来的了。
  防空火炮最后一次大规模发挥作用是在越战上。
  所采用的战法跟二战并无本质不同。
  但如今已经是世纪之交,在接敌之前隐蔽设伏还算有意义,但完成一轮开火之后还想着重新恢复隐蔽就完全是自己骗自己了。
  更何况这是一次演训任务。
  意味着性质更接近于“战法验证”。
  防空6旅接到的要求是在每一轮射击之后,详细记录下所有指挥参数。
  以便事后跟另外一边雷达侦测到的弹道和命中情况进行比对。
  在完成第一轮射击之后,祝学军一边指挥参谋军官记录数据,一边探出身子,举起望远镜试图观察自己的“战果”。
  毕竟哪怕是高射炮兵,这些年来也已经基本实现了雷达射控,完全可以在屏幕上全程看到目标。
  如今乍一失去这种直观手段,还有点不太习惯。
  然而,祝学军只能通过望远镜看到如泼墨般深沉的夜空,以及依稀可见刚刚打出的炮弹炸开的淡淡烟尘。
  靶机毕竟只是个反舰导弹大小的目标,在6000米高还是晚上,看不到也正常……、
  好在,正当他觉得有点可惜的时候,无线电台中传来了指挥中心的声音:
  “阴山01,羊山站报告,你部炮火准确覆盖目标周边空域,目标已被击落。”
  “注意,目标02正在准备起飞,预计15分钟后进入测试空域,方位180……”
  “……”
  几乎与此同时,大概一百公里外。
  京城军区北部防空指挥中心。
  一群中高级军官正紧盯着面前两块大屏幕上显示的雷达信息。
  在其中右侧的雷达图上,清晰地显示着刚刚的一个目标此时已经一分为二,并正在掉落高度。
  正是刚刚被高射火力击伤,并最终导致解体坠毁的目标靶机。
  只可惜,因为信息更新速率的问题,无法呈现出炮火命中目标的过程。
  并且,当半分钟后数据再次刷新时,屏幕上再次恢复了一片干净。
  这意味着那两段残骸已经掉到地球曲率不允许雷达看到的高度了。
  而整个过程中,左侧的另外一块屏幕上,都没有显示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刚刚防空炮火在5900-6200米之间大面积爆炸时,那上面显示出了一个巨大的反射信号。
  那是大量金属破片所产生的雷达回波。
  “永进呐,看起来,这個用预警雷达提供大致方位,再用高射炮火做概略覆盖的思路,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嘛……”
  坐在第一排中间位置的付全友转过身,对旁边一名身穿空军制服的中将说道。
  “嗯……不得不说,单从打击效果上来看,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还要更好一些。”
  李永进点了点头,不过目光仍然没有从面前的两块屏幕上挪开。
  只是稍微停顿了一下之后,又话锋一转:
  “只可惜,咱们现在还没办法真正模拟出隐身飞机的目标特征,这个用反舰导弹改出来的靶机,虽然已经是rcs最小的型号了,但是跟咱们预计要面对的目标相比,还是大上不少。”
  “不知道到了真正的战场上,还能不能这么顺利地提前探测到目标信号。”
  作为京城军区空军指挥员,他实际主持了把常浩南之前提出的想法转化为具体战术的过程。
  其中自然也包括正在进行的这次演训任务。
  从接到指示到做出方案,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100个小时。
  而今晚,就相当于是对他的一次大考。
  几人前面的那两块屏幕分别对应两组雷达数据。
  右侧的,是一组经过无源模式改进之后的远程预警雷达,本来是14所拿来做技术测试的,现在又被搬过来发挥余热。
  而左侧,则是一套常见的snr-75e,也就是红旗2地空导弹的火控雷达。
  为了避免干扰,二者部署在不同方向,但距离测试空域同样为45公里左右。
  对于华夏来说有点近,但对于巴尔干半岛环境刚刚好。
  测试结果也跟此前估计的情况差不多——
  面对雷达反射面积较小的目标时,s波段的制导雷达根本无法有效看到目标。
  而改进之后的无源定位雷达,则可以连续稳定地捕捉到信号。
  这至少证明了后者在反隐身方面的潜力。
  “也可以往好的方面想想嘛。”
  相比于虽然考试过关,但仍然忧心忡忡的李永进,付全友的心态倒是好得多:
  “我们测试用的这套无源雷达,只是在407雷达的基础上改进的,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老家伙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