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32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32节

  实际上,早在大概半年以前,华夏数学会就已经有人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只不过为了避免给人以中途开香槟的感觉,一直到菲奖尘埃落定之后,这件事才被放到面上公开讨论。
  “对,可以叫常浩南数学研究院,或者常氏数学院研究院。”
  袁相垭站在稍靠外围的地方跟着说道:
  “至于资源……我想国内各大高校在这种事情上都不会吝啬……”
  “……”
  一时间,周围表达赞同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常浩南却为此感到有些头疼。
  作为华夏第一个菲奖得主,他现在再说完全从数学界抽身,显然并不现实。
  但也不愿意就这么一头扎进去——
  常浩南之所以能在科工委系统内纵横捭阖,除了逆天的项目效率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上辈子就已经对这里面的各种纠葛熟门熟路。
  但理论数学这块……
  抱歉,真不熟。
  哪怕他本人靠着菲奖的名头足以横冲直撞无所畏惧,但贸然掺和进去揠苗助长,对于整个华夏数学界来说,也未必就是好事。
  “吴院士,袁主任。”
  常浩南思索半晌之后,抬起头看向刚才最早提议的吴文俊和袁相垭。
  他的声音不大,但却令原本嘈杂的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我觉得,以国内目前的发展情况,还不适合进行这样的操作。”
  “理论研究和工程项目不一样,相比于经验和集思广益,很多时候更需要个人钻研。”
  “在这种情况下,把全国高校的潜力抽干集中到一起,就算能在短时间内搞出些漂亮的成绩,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界的发展恐怕还是无益。”
  如今,从常浩南口中说出来的话,分量可谓终逾千钧。
  而刚才情绪高昂的众人,也随之冷静下来。
  “那不如这样。”
  吴闻俊给出了退而求其次的想法:
  “可以以常教授你的名义,成立一个面向全国的奖学金,奖励那些学生时代就在数学领域表现出卓越天赋的年轻人。”
  “这个资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从获奖开始,直到其结束学业为止,只要通过每年的基础考核就可以一直发放,而这个考核可以由常教授亲自,或者由常教授专门指定的专家组来进行,而其它人不得干涉……”
  “另外……”
  “还有……”
  刚开始,常浩南还只是正常在听。
  但越听越觉得不对劲。
  对方的构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怎么看也不像是临时想出来的东西。
  直到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
  自己好像是被掀房顶再开窗户的策略给套路了……
  第1042章 空警2000的数据链天线
  在吴闻俊的力劝之下,常浩南最终还是点了头。
  他本来还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以个人名义捐一部分奖金出来作为赞助,但却被前者给拒绝了。
  按照吴院士的说法,常浩南能同意拿出自己的名字,就已经比钱重要得多。
  至于钱的问题……
  华夏数学界穷是穷了一点,但对于一个预计每年不超过10名获奖者的奖学金,还不至于赞助不起。
  于是,日后在华夏理论研究界声名赫赫的“常奖”,就这样在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现场,以一种看似随意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
  一个奖学金,相比之前那个要建立数学研究中心的狠活来说,自然属于小事。
  甚至都不需要常浩南自己做什么。
  只要每年面试一些最终的入围候选人即可。
  实在抽不出时间还可以委托他人,或者过些年就可以在线上进行。
  这对于他来说确实是比较友好的。
  因此,在开幕式第二天上午做完一小时报告之后,常浩南就重新玩起了失踪,没有再参与本届大会后续的其它活动。
  好在数学界也习惯了这种情况,而且四名菲奖得主中毕竟还剩下两名“正常人”,所以,这件事倒也没有引起过于大的波澜……
  实际上,常浩南在领过奖之后的当天下午,就已经收到了大量的邀请。
  正如两年前庞加莱猜想刚刚被证明完那时候一样。
  毕竟,给学术圈名人堆帽子蹭热度这种事,国内国外都相当热衷。
  各种名誉学位、名誉教职、听过或者没听过的奖项……
  眼花缭乱。
  要说常浩南对这种行为有多排斥,那倒也谈不上。
  更何况其中很多都表示,可以根据常教授的个人意愿进行远程授予,或者直接加急,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走授予程序。
  要是真能这样拿到一个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或者斯坦福之类顶尖高校的学位乃至教职,他还是愿意接受的。
  只不过,在报告完成之后,他就接到了来自镐京的消息。
  空警2000的舱内设备安装阶段,已经进入到尾声了——
  预警机除了机背上的大型天线以外,还需要在机舱内安装雷达后端,以及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和指挥控制系统。
  小玩意倒是还好,但其中有很多设备体积庞大且不太容易拆卸,很难从客舱门直接送进去。
  对于运输机平台来说,尚且可以在尾舱门封死之前通过这里送进去。
  但图214k作为一架客机,而且是已经把行李舱改成油箱的客机,显然没有这种条件。
  只能在圆盘型天线罩安装之前,通过机背上的蒙皮开口放进去。
  对于已经进入改装高速阶段,几乎一天一个样的空警2000原型机来说,这个时间窗口显然不会很长。
  而且,镐飞那边是知道常浩南正在参加国际数学大会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途进行联系,很大概率是有一些需要他来解决的问题,只是不方便在电话里面说而已。
  因此,斟酌再三之后,常浩南还是在国际数学家大会闭幕之前就返回了镐京。
  ……
  12月18日。
  凛冬的寒风当中,常浩南在几名随行人员的簇拥下,走进了镐飞集团的总装车间。
  并不是之前改装歼轰电7的那个。
  而是过去用来总装轰6的。
  毕竟,110吨级别的平台虽然放在客机里面体量不算大,但要是扔到战术飞机里面绝对是妥妥的巨无霸。
  实际上,就连现在这个车间,都专门进行过一番设备改造。
  否则没办法把直径10米级别的巨大雷达罩整体安装在飞机上。
  而今天,也是常浩南第一次相对完整地看到空警2000舱内设备的模样。
  “常总。”
  穿着一身工装的梁绍修走上前来,和常浩南热情地握了握手:
  “前天上午正好赶上开项目研讨会,我可是特地让人把您领奖那一段给录下来了……”
  他看起来明显比上次见面时消瘦了一些,显然是这段时间的工作压力不小。
  实际上,空警2000甚至是近几年以来,唯一一个常浩南完全没有参与到气动和结构设计当中的主要型号。
  而且,梁绍修作为南郑方面的技术人员,如今到镐京地界上主持项目,就算双方一直以来关系密切,也很难像是在本家一样收放自如。
  “不至于不至于……”
  常浩南一边穿上对方递过来的工装,一边摆了摆手:
  “一点感想而已,没什么特别值得回味的东西……”
  “你真要是看的话,还不如看看昨天上午我做的报告。”
  “嗐……”
  梁绍修露出一个洒脱的笑容:
  “开幕式上的那段还能给我家孩子沾沾喜气,报告哪能看得懂……”
  常浩南的报告内容涉及到微分几何领域最前沿的抽象课题,就算是数学家也未必全都能理解,梁绍修作为航空工程师,要听懂确实有点难为人了。
  “走吧,去飞机那边看看。”
  随着常浩南换好工装,二人也结束闲谈,重新回到了正题。
  在梁绍修的带领下,一众人随即来到那架已经进入到改装最关键阶段的空警2000附近。
  巨大的圆盘型天线罩就放在此处,等待着最终的安装。
  “常总,我们分别测试了三种数据链天线的安装方案。”
  梁绍修介绍道:
  “仅从通信效果来判断,如果主要面向卫星通信,那么直接在天线罩顶部额外安装一个天线,是对全机设计影响最小的选择,但因为还没来得及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所以这种方案在周期上不太可行。”
  “我们已经在天线罩顶端预留了一个蘑菇头形状的额外空间,等到量产型空警2000服役时,应该可以直接使用这种方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