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好好,你别心急。”别说顾熹之,她的心都听乱了。
  在她不知道的地方,她的亲生儿子和假儿子之间居然发生了这么多事,堪称曲折至极,跌宕至极,轰烈至极。
  她也是过来人,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这人世间怕是再也不会有第二个人与儿子牵绊地如此之深,她这单纯又老实的儿子彻底栽废太子身上了,除了生死,再难分开。
  这可教人头痛了,莫说把废太子从诛九族的死罪里捞出来,便是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个分外棘手的麻烦。
  但她不能坐视不理,好不容易找回亲儿子,如果不能完成儿子的心愿,那她怎堪为人母,但是完成儿子的心愿,也不太容易,首先要克服并接受儿子的妻子是个男人这件事,而且那人还是偷换了儿子十九年人生的赝品,其次想办法斡旋把人救出来,再瞒住陛下他二人之间的关系。
  皇后登时头都痛了,她这儿子当真是……可她就这一个儿子,拒绝是不能拒绝的。
  “母后。”顾熹之期期艾艾唤她,既担心又满怀期望。
  皇后抬头,向来平静温婉的面容此刻满是坚毅,她道:“好,母后知道了,母后会帮你的,也会帮,姬檀,总之,这件事情你先别急,先这样……”
  太子被调换一事此刻定然传到了太后耳里,若说这皇宫之中还有谁的话皇帝会听取参考,毋庸置疑是太后,废太子从前对太后一贯孝顺,但愿太后不要对他赶尽杀绝,稍后她会让宫里的丫鬟带熹之去向太后请安,亲孙子再说情,希望能有一点用。
  顾熹之听闻有希望,瞬间大喜过望,忙不迭便准备去向太后请安,一路上都在想着说服太后的说辞。
  皇后看着连茶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便已离开的儿子,满目心疼无奈。她虽答应救人,却不会因此失了方寸,而是自有自己的一番考量。
  服侍皇后多年的嬷嬷看出来了,轻声问皇后,“娘娘,不愿救废太子么。”
  皇后点头又摇头,最终叹了一口气坐在软榻上道:“倒也不是不愿,本宫只是担心,本宫这单纯的儿子为人所骗。他早就知道自己身世,为了废太子宁愿委屈自己尊严扫地也要护着他,你说这,对吗?”
  嬷嬷也不好说,只是保守道:“大殿下至情至性,一诺千金,是个值得托付的可靠之人。”
  “本宫正是担心这一点。废太子仅凭自己走到了如今的权势地位,可以看出此人心机深沉,手段谋略样样不缺,这样的一个人,真能对熹之坦诚相待吗?还是,这也是他计划中的一环,知道自己身世终将暴露,提前将熹之算在了其内,为的就是今日保他。”
  “娘娘。”嬷嬷虽听着震撼,但潜意识里并不这样觉得。
  只是,她从前心疼的太子殿下如今却被证实为假太子,有些话她也不好开口。
  皇后见她欲言又止,道:“你直说吧,这里没有外人,你认为废太子此人如何?”
  嬷嬷便直接说了,“奴婢说的话可能不是很中听,但确是奴婢所认为的,废太子也是个很好的孩子。奴婢不似娘娘一开始就知道废太子是假的,真心疼爱着他,那孩子小时候又乖巧又懂事,知道娘娘不喜欢他,日日变着法的想讨娘娘欢心,可是收效甚微,连哭都不敢直接哭出来,怕娘娘不喜欢,晚上躲在被子里偷偷哭,险些背过气去,幸好被奴婢及时发现。”
  “他不过也是个只有十九岁的孩子啊,和殿下一样大,并不是感觉不到疼,不需要关爱,只是没有人疼爱他,陛下……娘娘是清楚其秉性的,不对付废太子就不错了。娘娘漠视废太子,奴婢们也不好说什么,却看在眼里,娘娘还记得废太子从什么时候起不常过来栖梧宫了吗?”
  皇后蹙眉回忆着,“约莫几年前吧,都说是太子少年性情顽劣,连民间的戏班子都弄来养在宫里,不成体统不堪大用,后来被陛下责罚了,这才收了性子专于政务。”
  掌事嬷嬷却摇头,“娘娘可曾想过废太子所做所为的背后原因?”
  皇后秀眉压紧,看向她,道:“你是说?”
  掌事嬷嬷轻轻点头:“不错,小孩子玩闹不就是想获得大人的关注吗,但是废太子闹了这么一出,陛下,还有娘娘无人在意。从那之后,除了逢年过节,废太子再也没有来过栖梧宫。”
  皇后惊了,往日刻意忽视的一些东西重新浮上心头,无端咸涩一片。
  “那个孩子虽然位至储君,却一直孤零零一个人茕茕孑立着,谁也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是怎么在杀人不见血的朝堂之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任何人历经这些恐怕都会变得铁石心肠,狠辣无情,但是废太子明知大殿下身份,从一开始就知道了,却仍手下留情留了他一命,只是提携到自己手下掌控,试问有几个人可以做到这般,便是宫里其他几位皇子,也做不到吧。若换做旁人,不论是谁,大殿下决计活不到今天,早在身份暴露的那一刻就将死去。”
  “单凭这一点,奴婢就相信废太子对殿下绝非纯粹利用,他是有恻隐之心的,是有感情的。”
  “他与大殿下一样玲珑剔透,性情善良,是个可怜的好孩子。”
  皇后找回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曾经那些所有的、被刻意忽略的感情也一并回了来,那个孩子,也是个生性良善、单纯的好孩子啊,是做了她十几年儿子的可怜孩子!
  也是她的儿!
  要救的,她要救他!她要救回她的孩子!!
  第91章
  却说顾熹之刻不容缓去向太后请安, 实则是想借太后,这位宫中地位最高的上位者来说动皇帝饶恕姬檀一命,但进行地并不顺利。太后的想法和皇帝一样, 混淆皇室血脉者罪无可赦, 必杀之以儆效尤。
  顾熹之在察觉太后态度的第一时间便及时打住了,没有以姬檀和太后曾经的祖孙情谊请求帮助。
  他算是看清了,天家皇室,情分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从前太后是整个皇宫中最疼爱姬檀的长辈, 如今甫一得知真相, 也是最先弃他如敝屣的, 对他的生死置之不理。
  顾熹之的心逐渐凉了,不再寄救姬檀于虚无缥缈的亲情上这种想法,而从现实利益、皇室最看重的颜面和天威出发, 狸猫换太子这桩丑闻皇室越是避之不及, 顾熹之便越要提起,不破不立。
  说起这件事太后顿时头都疼了,连认回亲孙子的喜悦也全然不复存在,满心只有对这件事的焦愁。
  有一点毋庸置疑, 这桩丑闻决计不能泄露出去,必须彻底瞒死在层层宫阙之中,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就要求废黜太子一事必须有个体面的说法, 对天下交代, 不然还是没法轻易善了。
  至于说法,太后需要和皇帝商议一番,暂时给不了顾熹之回答。
  她头疼地无心多留顾熹之,顾熹之心里着急, 见太后这边无望亦不打算多留,很快便告退离开了。
  不过经此一事,让顾熹之看透了皇家本质,也明白对于皇室来说什么才是最值得在意的,他心里不禁生出了另一个救人的办法,让领路的小宫女先行回栖梧宫,他则是转道前往东宫。
  姬檀虽被废黜了,但东宫还好好地矗立着在。
  原本东宫的全体下人是要被全部打杀的,但这颇有几分欲盖弥彰的意味,加之下人太多,不好处理,念在他们只是尽职侍奉废太子并不知情的份上逃过死劫,被禁足了起来,全权交由皇后处置。
  顾熹之已向母后求过情了,不太重要的下人之后分配到别的宫里去,重要的诸如姬檀的心腹之类是一定要保住的,他只剩下这些人了,无论如何顾熹之也不会让其出事。
  他此番过去正是要找小印子。
  小印子侍奉姬檀时间最长,对他经手的政务也最了解,光今年充盈国库一项就办得很好,还有往年,他所有的政绩威望加起来绝非皇帝可以动得了的,就算皇帝要动,也要看看天下开明之士同不同意,除非皇帝想被冠上一个昏聩的声名。
  真正内情不论最后给出了怎样的说法,也不会比现在更严峻了,再根据皇室粉饰太平的作风,大概还是比较体面的。
  皇帝既要这般做,就要做好憋屈的准备。
  而顾熹之想做的,正是把事情闹大,让皇帝收不了场,碍于天下民心和自身的名声,被迫放过姬檀。
  只有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些上位者才会真正重视。
  此时的小印子已经知晓是怎么回事了,通过殿下过往的种种行为表现和突如其来的下场猜测出来了,心里后悔不迭,早知道他当时就跟着殿下一起去,虽然可能亦没什么好下场,但身为奴婢,是不管如何也是要跟在主子身边的,如果他知道的更早些,哪怕违抗姬檀命令,也要派人杀了顾熹之,绝不给主子留下丝毫隐患。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只能焦急地在东宫走来走去,左手摔进右手掌心里,右手再摔进左手掌心里,来回循环往复。想要出去又被门口看守的人挡了回来,气得他破口大骂,见对方亮刀,只好骂骂咧咧地回来了,先统筹管理好宫内之事,一如姬檀还在时的模样。即使希望渺茫,他也绝不会放弃,想尽办法往外传递消息,联络殿下的门客旧部救人,实在不行,劫狱吧,大不了天涯海角地逃命,他也是要跟着殿下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