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那人又悠然点了点头,毫不犹豫地承认了:“鄙人名叫杨守素,乃是宋河间县人。”
“今为西夏使节团?”
杨守素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般:“不才忝居为大夏中书令,代兀卒与宋国主晤见。”
扶苏这下忍不住了。
“兀卒?哪来的兀卒?官家和辽主可还没同意呢。”
“兀卒”就是“青天子”的意思,象征着李元昊和宋仁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可历史上的西夏根本没谈判成功,最终在名义上称了臣属。
这杨守素用这个称呼,在糊弄小孩儿呢?
噫,可恶,他现在还真是小孩。
更让扶苏心里头咯噔的是,苏轼点明了杨守素宋人身份,杨守素左右的西夏使臣明明听到了,连一点异样神色都没有,半点不担心他的立场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杨守素一定做过更多不利于大宋的事,才让西夏如此信任他。
他对这人从无感到讨厌,现在的厌恶上升到了巅峰。
“和谈之事自有公论,吾主是不是兀卒,小郎到时候就知道了。”
杨守素甚至游说起他们来:“吾住他为人礼贤下士,凡有才者并不拘于年龄、国别之见。见了你们这样又年轻又有胆气的大宋才子,必然会万分欣喜,以厚禄许之。”
“如何,要不要与我回西夏?”
苏轼一下子冷了脸:“这就不用了。”但他年龄毕竟还小,身上又没有功名,想出来的反驳的话都不够有力度。
扶苏也狠狠被恶心了一把。
但是,他感觉……这段怎么有点既视感啊。
哦,想起来了,不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的那一段经典吗?这个杨守素的话术和王司徒真的很像。
那他就不客气地借用诸葛亮的啦。
苏轼突然觉得背后一痒,忍不住抖了抖,才发现原来是有人在他背后写起了字。
“你……中……”
苏轼渐渐将字连成子,顿时眼前一亮,当即清咳了一声:“杨中书,我以为你官居堂堂中书令,会说出什么高论呢。但倘若党项的汉臣皆是你一般人物,我大宋也毋须担心了。”
杨守素被一个小孩这样羞辱,之前的云淡风轻姿态也挂不住了。
苏轼的话恰好切中了他的痛处——他就是个经年不第的秀才,才会心一横投了西夏的。
他刚要反驳,却被苏轼一派娓娓道来、又胜券在握的姿态夺了先声:“你想啊,倘若西夏学中原礼仪教化,都是从你处学来的话,那岂不是人人都狼心狗肺,数典忘祖了?西夏危矣啊。”
杨守素涨红了脸:“我可没……是大宋先陷我于不义之中!”
但这话没用,周围人看杨守素的眼神已经变了。
苏轼见状,继续乘胜追击:“你说你乃河间县人,食宋之米粟,饮宋之土水而长大。读礼义之书,习孔孟教化而明理。转头却用你长成的肉身,习得的仪礼戕害你的考妣、乡亲。他们若知道了,岂不是要生啖你肉么?”
他夸张地“啧啧”了两声:“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就在当天夜里,大出风头的苏轼朝着他爹重复完了白天的经过:“爹,你是不知道,当时那个杨守素听了这句话,气得都快要晕过去了一样!不愧是诸葛丞相,果然厉害!”
苏洵:?
他眯了眯眼:“诸葛丞相?他骂的是谁?”
苏轼想也不想:“王司徒王朗啊。”
这还是他事后问起来,赵家小郎告诉他的呢。说自己可没本事说那一套一套的词儿,都是从三国里面学来的。赵小郎还说,虽然双簧是两人唱的,但苏轼当成是自己一人独角戏就好。
苏轼自然不能同意。
出风头,当然要大家一起出了。
但赵小郎又说了,自己出现在大相国寺的事暴露来就会有大麻烦,恳求他一定要保密。
想起赵家小郎,苏轼得意的笑容稍稍收敛了一点——是什么身份的人出现在大相国寺,被人知道了会出事呢。还有那一圈圈的侍卫……
“咯嘣!”脑子却结结实实挨了一敲。
苏轼既诧异又委屈:“爹?”
苏洵却怒道:“你胡编典故的老毛病又犯了,说了几次也不肯改。《三国志》里哪有这段?诸葛亮初次北伐之时,王朗就病死在了洛阳了。两个人如何能见过?”
苏轼:“啊???”
他看赵小郎那么信誓旦旦的样子,还以为是真的发生过,只是自己还没读到呢。
苏轼捂着头顶的包:qaq
虽然我确实有编造典故的前科,但是这次真不是啊!
赵小郎,你害我!
作者有话说:
----------------------
诸葛亮大战王司徒,94版三国电视剧名场面,b站鬼畜区母题级别的素材,没看过的可以去看一下。
本文引用了“生啖你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苏轼编典故,捏造古人名人名言,确有其事,而且还是科考之后,被当时的考官梅尧臣找上门了,说你这典故我没听说过呢(可怜的梅尧臣说不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苏轼说:“想当然耳!”(我觉得他们会这样吧!)
第15章
苏轼向他爹描述得可一点儿没夸大。那位西夏的中书令杨守素确实是被气得不轻,一口气卡在喉咙里,险些没喘上来。
宋朝毕竟是个讲究风雅含蓄的时代,没进化出那么多难听的骂人话,当面直说人“厚颜无耻”的杀伤力可比后世大多了。
尤其是,杨守素作为一个读过圣贤书的儒生,自认是孔孟子弟。这类人没别的特点,唯独对自己的名声尤为看重。
当着本国人被宋朝七岁稚子当众羞辱,他的脸面怎么能挂得住?
最终,还是闻讯匆匆赶来的礼部官员给闹剧收了尾——再不赶来,西夏使臣当众被气晕倒的话,就要上升成两国外交事件啦。
暗示小沙弥去搬救兵的扶苏由是说。
这礼部官员也是个妙人,一见占住场面的是大宋人,还是两个小孩,便笑呵呵地用“童言无忌““贵国不至于和区区稚童计较吧”的借口,堵住了西夏使臣的嘴,让他们骂骂咧咧却发作不得。
扶苏和苏轼借此机会,全身而退。
“呼——”
扶苏从方丈的院里出来,竟然有种劫后余生的错觉。今天比他预料的结果还要好,不仅挫了西夏使节团的气魄,院里的人还没注意到他的脸。
陈总管他们呢,听了扶苏的吩咐,没跟着进院子里。只要扶苏跟苏轼对好口风,今天的一切他都能撇清得干干净净——我就是跟着新认识的神童看了场热闹啦?舌战群儒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就算是官家和宋先生问起来,他也是扬着无辜的小脸,摆出这副看不出破绽的说辞来。
“你啊……”仁宗摇头道:“单出个宫看热闹,就能遇到那么多事端!真是让人不省心!”
话虽如此,他的唇角分明挂着笑意。
不省心才好啊,才是小孩子的模样。从前的肃儿就是太让人省心,做父亲的反而心里不安。
扶苏吐了吐舌头。
“对了,那驳倒杨守素的七岁神童,肃儿觉得他如何?你既然喜欢他的字画,要不朕加恩旨召进宫中,给你当个伴读?”
仁宗的想法很简单。反正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赶。有了宗实的先例,再宣个宫外的神童进资善堂亦无不可,只要肃儿高兴就行。
但他没想到的是,扶苏只思考了一秒,就坚定地拒绝了:“不行!千万不行!”
“哦?”
扶苏深沉脸:“我怕他会得罪宫里所有人……”
据扶苏不完全统计,见面第一天,苏轼就噎了自己三次,小沙弥一次,杨守素一次。拉仇恨的能力可见一斑。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只要苏轼入宫,扶苏的推测不出一个月就会成为现实。
为了未来文坛紫微星的生命安全着想,这个伴读,要不咱还是别当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听完来龙去脉后,仁宗罕见地笑开了怀。
他双手抵住扶苏的臂弯,把他抱起来搁在膝盖上,抚摸着儿子手感上佳的脑袋:“看来肃儿是真的喜欢他啊,会替他想得如此之长远。”
“嗯……”
这倒不能否认,扶苏移开了眼。
就今天匆匆一面,幼年苏轼所展现出的灵气,足以让他窥见历史上那位名家的雏形。
“既然肃儿你不愿意就算了。但朕亦不能亏待替我大宋扬威的有功之臣,这样吧,便特许他入国子监中读书。”官家说道。
国子监?扶苏倏然一怔。
国子监是北宋最高的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地方县学、书院在内的教育机构都归它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