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14节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14节

  第21章 院长是最好靠山
  现代的人都会认为“采购科”那就是一个肥缺呀。
  要知道采购环节那里面猫腻可就多了去了,你一斤当归采购价是1元钱还是9角钱,这还不是采购员说了算?
  采购员等级给你稍微提一下,价格就可以提一下,采购数量一多,那多出来可是一笔巨款呀。
  大不了一斤药材给你采购员1分钱回扣,照样可以让采购员吃得肠肥脑满,成为单位首个万元户。
  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采购员吃肥的年代,那要等到八九十年代,那时候谁要当公务猿?人人都想去企业当采购员,那绝对是采购员的黄金年代。
  五六十年代,公家对公家的交易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
  当然私底下,你去地方采购,人家请你吃餐饭,送点农副产品还是有可能的,数量也不会多。
  毕竟人家自己都吃不饱,哪会送你几袋大米几条猪腿当礼品?
  再说,人家也不求伱什么,都是公家的事情,大家公事公办就行。
  这就算好了,有些地方保护主义明显,或者某味药材当地都紧缺,蛋糕就这么大,人家地方上根本就不欢迎你外地的单位去采购,影响他们当地供销社或者医院的利益。
  然后采购员不得不偷偷摸摸,跟当年搞地下工作一样去谈判。
  最后就是一个运输问题。
  五十年代可没有银行转账,跟药农或者农村合作社打交道都需要现金。
  采购员拎着几千元,几万元的现金,一两個采购员赶赴外地,翻山越岭,真当当地的绿林好汉死绝了?
  这又没监控,又没人烟的地方,谁知道你迎面碰到的是人是鬼?
  财帛永远都动人心的。
  好好好,就算一切顺利,你采购员要么挤火车,要么乘卡车,几百公里,几千公里路,这一路的艰辛就不用说了。
  所以五十年代的采购员绝对是一个苦差中的苦差。
  林苦参和金采凤都是医院内部职工,自然知道采购员岗位是干嘛的,所以存心不想让小儿子去。
  但林三七不懂呀,这不就是他的“梦中情岗”嘛。
  可以经常在外面跑,不用受单位拘束,自由自在,关键在外地收购中药材的过程中,这里面就可以做太多文章了。
  想到这里,林三七连连点头:
  “沈院长,这个好,采购员的工作可比图书馆的工作更适合我,我愿意去采购科。”
  金采凤急了:“你这孩子,这采购员工作可辛苦了,你没瞧咱医院里都没人要去采购科。”
  林苦参没劝,他反正很佛系,子女爱咋咋滴。
  沈院长可不干了,好不容易忽悠一个壮劳力去干采购,可不能就这么跑了。
  “金采凤同志,这个我就要批评你了,你这思想觉悟都没有三七同志来得高,革命工作允许我们挑三拣四?你不去采购,他不去采购,那我们医院还要不要办了?还要不要为人民服务了?”
  金采凤一时语噻,有些话心里可以想,但从嘴上说出来就两样了。
  反而是林苦参轻轻点了点头:
  “行,就听沈院长的,反正七仔在外面漂泊了10年还能安然无恙,说明他比我们想像得更聪明,更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做父母的要对他有信心。”
  沈院长一拍桌子:“老林说得对,当父母的操不完的心,孩子大了,该放手了。”
  金采凤一听也只能叹口气,拉着儿子的手不知道该怎么办。
  林院长快速将介绍信写好,交给了林三七:
  “林三七同志,这样,你好不容易才找到家,也好趁机休息一段时间,一个月之后你拿着介绍信到组织人事科去报道,以后咱们可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了。
  采购科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对医院来说非常重要,要是没有采购科,咱们的大夫就不能开药。这就相当于在战场上战士们没有子弹,我们如何打跑曰本鬼子和老蒋?”
  林三七接过介绍信,心中满是开心,一个立正,下巴抬高:
  “……”(主人公说了啥不写了)
  沈国民、林苦参、金采凤吓得脸色都变了。
  林三七这才意识到这不是在大学宿舍里,有些玩笑不能开,于是马变脸道:
  “开玩笑开玩笑,我一定不辜负组织信任和重托,一定全心全心投入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沈院长擦了擦汗,这才勉强笑了笑:
  “好,好好,好好干。”
  从院长办公室出来,金采凤点了点儿子的额头:
  “仔仔呀,单位不同于别的地方,有些玩笑能开,有些玩笑不能开,尤其是你失踪过10年,千万不要引起不要必要的麻烦,否则到时揦屎上身,说不清楚了的。”
  林三七连连点头,这个小小插曲也给他敲响了警钟,在这个时代要管住嘴。
  想到嘴,林三七突然灵机一动。
  自己去采购科是为了工作自由轻松,可这个时代做啥事都跟兵马俑似的要一板一眼,那就会极大影响他的“流量变现”计划。
  看来得在医院里找个靠山,能容忍自己胡作非为很重要。
  自家便宜老爹看来靠不住,虽然医术好,但性格太佛系,关键时刻不顶用。
  大哥二哥资历太浅,不足以当他的保护伞。
  那么眼前的沈院长似乎是个不错的人选,而且院长嘛,医院里最大,又是直管领导,没有比这更适合的靠山了。
  但人家跟你无亲无眷,如何才肯罩着你?
  林三七想了一会儿,钱,这个时代的领导肯定是不会收的,再说有钱也没啥用,那么在59年全国人民都饿肚皮的时期,还有什么比粮食更好的礼品?
  林三七随意问道:“老豆,沈院长老家是哪里的?”
  “他呀,老家是姑苏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鱼米之乡出来的知识分子,哪个不是美食老饕,对这口吃的肯定上心。
  林三七心里有了主意,自家都没大米饭吃,粮站也没得买,想必沈院长家肯定也是顿顿窝窝头。
  那么如果自己背一袋大米上门,这算不算得上是重礼?
  说干就干……
  第22章 雪白大米引诱你
  宽街中医院是王府改建而成。
  解放初为了安置全国各地前来支援的医生,所以政府特意将宽街中医院隔壁的几个大宅子都充当了职工宿舍。
  像林苦参就分到了格格府东跨院的三间正房,这条件绝对是大大滴优待了。
  而沈国民这样的院长,级别达到了正厅,住房就更有优待了,将格格正院的3间正房和2间耳房都给占了。
  因为家就在单位隔壁,后门进出走路5分钟就到,所以沈院长中午下班后都会回家吃饭。
  没办法,医院食堂的伙食太差了,每天都是杂粮窝窝头,再一些没荤腥青菜萝卜,看了就让人没食欲。
  沈院长是南方人,南方人喜欢吃大米饭,吃不惯北方的小米粥、棒子面、窝窝头。
  59年之前国家还不是那么困难,沈国民一家每个月都能分到一些大米。
  沈家也会将分到手的粗粮、面粉之类的都换成大米,也足够一家子吃了,偶尔再吃点面食换换口味。
  可是随着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粮食供应已经不能用紧张来形容了,那种感觉就是随时会断供一样。
  细粮已经看不到了,每个月去粮食只能买到地瓜番薯棒子面,大米和面粉更是好久没看到了。
  沈院长家和林家一样的困境,想吃大米饭大米粥都想疯了。
  当然这個时代也有黑市,粮食供应越紧张,其实黑市就越兴旺。
  可是黑市粮食价格太高。
  1959年,粮站门市价,精制面粉一斤是1角8分,大米是2角(都要凭票)
  但在黑市,这个价格是乘以20倍起步,就是大米和面粉都要4元、5元一斤起步,而且还有价无市。
  (网上数据,1961年1市斤北京粮票黑市价是3元,1市斤全国粮票是4元,1市斤bj面票是5元,这价格不含粮食的钱。当然是这是三年特殊时代的畸形价格)
  可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元,像易中海这样的九级钳工才99元。
  林苦参享受正处级待遇是159元,而沈国民院长这样的正厅一个月工资是201元,就这已经是行政11级了。
  这样算算,黑市的大米真没几个人吃得起?
  当然像有钱人也有,像满族遗老、公私合营的私方老板、投机倒把分子手里还是钱的。
  但像沈国民这样深爱d教育多年,自身又有一定级别的干部轻易是不会去黑市的,万一在黑市被抓,那前途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沈院长家和其他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过着苦哈哈的日子。
  沈院长回到家里,妻子已经准备好了午餐,几个玉米窝头,一个炒野菜,野菜明显油旺旺的,显然是加了不少油。
  这可把沈院长给心疼坏了:
  “啊呀,这倒了多少油呀,给我吃没必要这么浪费的。”
  王惠琴从厨房又拿了一碟子酱瓜出来埋怨道:
  “吃点吧,再不吃你这把老骨头要挡不住了,你自己还是大夫呢,不知道胃痛是需要养的?养胃养胃,重在一个养,现在白米粥没了,再没点油水,你这胃都要变得薄如白纸了。”
  沈院长轻叹了一声,夹起油旺旺的野菜,内心挺伤感的。
  心想沈家当年在姑苏好歹也是大户人家,他自己从小就是锦衣玉食,吃穿上从来没有亏欠。
  结果临老都老了,连碗米饭都吃不上,想想都心酸:
  “唉,没办法呀,老天爷也要跟我们作对,要么干旱,要么水灾,从去年开始就没有太平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噢。”
  如果林三七在现场,肯定会告诉沈院长:今年才刚开始呢,后面还有两年咧。
  这时候王惠琴轻声说道:“诶,咱家床底下还埋了不少大小黄鱼,要不拿出一些来去黑市换粮食?”
  沈院长想也不想就回绝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