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244节
   
         
   
   
     那世界就乱套了。
  同时林三七长叹了一口气,心想60年的老爹真的很有眼光,行医这么多年,在花都只买了一个小洋楼,剩下的钱全部都投资在了香江。
  三栋8层小楼,别说五六十年代可以全家当包租工了,哪怕是几十年后同样可以让子子孙孙吃穿不愁,这是多么有远见啊。
  林三七有时候真怀疑,林苦参林老大夫可能也是个穿越者,知道49年有此一劫。
  “走吧,找到地方了,我们回去吧。”
  尹涟漪有些面色古怪地问道:
  “十三点,这里不会是你老情人的家吧?你就在楼下默默看一眼就走?不上去打个招呼?”
  林三七彻底无语:“尹八婆,你能不能少看点言情,再说了,我老情人可是山西妹子,哼哼?”
  “哟哟哟,山西妹子?我想想看,是不是毕业把你甩了那位?闹,错过成为一个亿万富婆的好机会啊。”
  “那你的老情人,现在是不是已经进宫当了太监?尹八婆,你好狠的心呐~~~”
  “你!十三点,我现在就让你成为太监,你站住~~~”
  当天晚上,在酒店房间门口,林三七本来想趁虚而入,彻底将尹涟漪拿下。
  结果尹涟漪直接一个甩脸:“找你的山西妹子去,拜拜!”
  毫不留情把门关紧了,任凭林三七怎么敲门都没用,气得林三七真想去砵兰街或者兰桂坊……
  第二天,林木森也从花都赶来,商务考察继续。
  漆咸道南,这里已经属于尖沙咀的地界了,正是香江中医馆“妙春堂”的所在地。
  妙春堂老板邱敏利几人已经等在了门口,看到商务车开到,便主动引了上来:
  “欢迎三位林总光临妙春堂呀,呵呵。”
  林木森也笑呵呵跟着打招呼:“邱董亲自迎接,受宠若惊啊。”
  “哪里哪里,我们可是好伙伴,好朋友,林总这么说就见外了。”
  妙春堂现在是岭南堂最大的主顾,双方第一次交易金额就高达六亿港币,绝对是林三七的财神爷。
  岭南堂固然是大赚,但妙春堂同样是名利双收。
  毕竟像岭南堂这样正宗的、希有的、纯天然的药材太难得了,这批中药材送到香江后,迅速在香江富豪圈里引起了轰动。
  那一支支野山参就跟不要钱似的打包买走,让妙春堂赚得个盆满钵满。
  赚钱是一方面,最让邱敏利董事长看重的是“名气”。
  妙春堂有好药,这个名气一打出去,给香江本土富豪留下个好印象,邱敏利觉得超过香江第一的瑞君堂就大有希望。
  正因为岭南堂能给妙春堂带来利益,所以邱敏利才亲自带着人来迎接林木森一行人,这个世界说白了,就是利益至上的时代。
  林木森是来参观妙春堂的装修和运营情况。
  林三七则更多关注的是妙春堂自制药的情况。
  香江的各大中医馆都有自制药,这部分中药丸或者中药方剂是有特区政府的批准文号,可以正常上市的。
  当然香江继承的是英制,公立医院只发展“西医”,执业医师指的就是西医,不含中医。
  “中医馆”都是私立的,自负盈亏的,政府只是起一个监督的作用,不鼓励也不限制,基本上把中药看成和“凉茶”是一个性质的产物。
  因为不看重,所以对于中医的限制反而少,内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限制不了他们。
  林木森从尹涟漪手里接过一个箱子,打开来后,从里面取出一个密封瓶:
  “邱董事长,这是一两野生的麝香,这次过来匆忙来拜访,给你们添麻烦了。”
  邱敏利听了大惊:“野生麝香?哇,这可是宝贝,我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见到过了,岭南堂的实力真是非同一般啊。”
  香江虽然不禁天然麝香,但因为国内外野生林麝的数量急剧减少,所以野生麝香就变得非常罕见,价格更是炒到了一克5~10万人民币。
  邱敏利摩挲着这珍贵的野生麝香,感慨道:
  “制好药还需要好药材啊,因为拿不到好药材,我们妙春堂好多药方都配不出来,也就生产不出来,这是目前困扰我们最大的烦恼,也幸亏跟你们岭南堂合作,否则只干着急。
  你们是不知道,香江的本地富豪们的要求都是很严格的,几个顶级豪门都有御用中医师,如果我们售卖的中药方剂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不但收不到款项,更会让我们中医馆的名声在富豪圈内臭掉。
  所以我们宁可不生产方剂,也绝对不能糊弄病人,尤其是那些顶级富豪们,咱们中医人,信誉是第一位的。没有信誉,病人不相信我们的药材,那我们这中医馆就开不下去。”
  林木森点点头,感叹道:
  “唉,你们香江这边做得好,我们内地的中医行业现在是一塌糊涂,说出来真是怕同行笑话。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信任中医,不得不说是个大悲剧啊。”
  邱敏利也会说话,赶紧棒道:“这不是还有岭南堂这个中流底柱在嘛,内地的中医圈烂不了。”
  呵呵呵~~~
  现场笑成了一片,上了年龄的人嘛,总是喜欢商业互吹。
  林三七则有些忍不住了,准备请教一下邱敏利这位香江中医圈大佬。
  “邱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你也知道内地现在不允许中药使用天然药材,就比如这野生麝香,别说搞不到了,搞到了被人举报,犯法了还要坐牢。
  现在我们岭南堂就遇到了这个难题,我们手里有天然药材,我们也有祖传的药方,但在内地办药厂是不可能的事情,法律这关过不去。
  所以我们的设想,是想到香江来开办一个中药厂,专门制作各种中成药,你觉得我们这个方法可不可行?或者有没有可操作性?”
  邱敏利仔细聆听着,随后坚定地点点头:
  “来香江厂开办中药厂,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我觉得是可行的,毕竟香江并不禁止天然药材使用,当然野生动物还是有限制,但养殖的就没问题。”
  林三七继续问道: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昨天已经去元朗和大浦实地去考察过,发现在香江办厂,这个地皮好贵好贵的,动不动就是几亿几十亿的地皮费用,让人咋舌。
  贵也就算了,这些工业村似乎并不欢迎我们入驻,他们更愿意炒地皮赚钱。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着没有地方可以办厂的窘境,邱董,您觉得这个问题如何破局?”
  邱敏利听到林三七的问题,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小林总,你这思想有误区啊,为什么建药厂一定要去工业区?”
  “呃?”
  林三七几人都有点愣住了,包括林天华和孟鹏这些商业老手们。
  “办药厂不去工业区,那还能去哪里?”
  邱敏利已经知道问题所在了,于是笑着说道:“走,跟我去楼上看看,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妙春堂中医馆是在一栋高层里面,一楼二楼是中医馆所在地,楼上是什么,林三七一直以为是居民区或者写字楼之类的。
  结果等电梯一开,他算是大开眼界了。
  眼前一层大约有500多个平米,里面却是一个小型的制药车间,不少工人师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那股子属于中药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室内。
  邱敏利介绍道:
  “小林总,这个就是我们妙春堂自己的制药厂。
  这个车间主要生产全鹿大补丸和八珍丸,这两只中成药都是我们妙春堂的拳头产品,在香江和东南亚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另外,这样的制药车间我们一共有5个,其他几个车间都在这栋楼里,往上数一层层都是。我们妙春堂不仅仅是医馆,更是一个药厂,怎么样,小林总现在知道中药厂该办在哪里了吧?”
  第293章 林麝养殖太困难
  林三七看着眼前忙碌的制药车间,一下子有点转不过弯来:
  “邱董,把制药车间搬进楼房,这个政府允许吗?或者说周围居民允许吗?会不会有什么环保部门、药监部门、警察消防之类的天天上门找麻烦?”
  邱敏利一边带着林三七参观,一边耐心解释道:
  “我们香江和你们内地不一样,香江的土地资源少,想建一个药厂起码几百亩地,我记得有一次参观一家制药厂,整个厂区占地三千多亩,当场就把我惊呆了。
  既然药厂用地批不下来,哪怕批下来也买不起,那么我们药厂只能上楼咯。万幸的是,我们中药和西药不一样,大多数都是传统手工制作,不需要太多的机器设备。
  至于你说的污染问题,中药的气味是没有毒性的,另外香江的污水处理做得很好,我们制药产生的污水都可以集中统一处理,并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
  旁边陪同的另一位妙春堂高管接话道:
  “对香江政府来说,中药厂和食品厂其实没有多大区别,你们想,食品加工车间就可以建在居民区里,像你们内地的早餐店都在公寓楼下,其实药厂也是一样的情况。”
  噢~~~
  林三七明白了,敢情还是西方思维的锅。
  西方人并不把中医当做是“医学类”,而是一种保健品,或者说是一种补充与替代医学,本着人荃和自由的角度,不支持你,但也不会反对你。
  正因为这种漠视,所以对中医中药的管理没有那么严格,这点就与国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三七多问了一句:
  “邱董,我听说我们国内不少中药企业也来香江办厂,像那个什么同仁堂、广誉远、达仁堂、片仔癀、胡庆余堂等等,那他们的药厂都建立在什么地方?”
  邱敏利想了一下,缓缓说道:
  “我大概知道一些,记不全,比如离这不远的尖沙咀乐道9号就是达仁堂药厂,百草堂在泰利街18号荣华中心工业大厦内,位远堂的药厂在铜锣湾渣甸行。
  如果你对这些香江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这些地方都在市区范围内。所以如果你们岭南堂想要来香江办厂,根本不用去找什么工业区,找一个楼就行。如果怕麻烦,就租下整栋楼。”
  林三七连连点头,租肯定要比买更便宜,更适合岭南堂这样的草创公司。
  “不过小林总啊,来香江办厂场地好找,但有两个问题你必须要考虑清楚。”
  “邱董您说!”
  “一个呢是香江的房价不便宜,无论你是买房还是租房,你一个制药厂起码要上千平米,像我们这样五个车间加起来就有两千多平米,还要有仓库区等等,每年的租金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另外,制药厂你得请工人吧?制药是一个技术活,不是随便找个阿叔阿嫂都可以胜任的,所以人工开支非常巨大,像我们制药厂的师傅,平均月薪在3万左右。
  如果是配料大师傅、管理层员工,一个月收入最少要在六、七万,年终还要发个大红包。如果你的产品利润够高还顶得住,否则光是房租和人工就可以把药厂给拖垮。”
  林三七若有所思,追问了一句:
  “邱董,如果方便的话你能不能透露一下,房租和人工占到你们药品成本的大约多少?”
  制药厂嘛,三个成本大头,一个肯定是原材料;第二第三才是房租水电和人工开支;第四是管理和销售成本。
  邱敏利大概估算了一下,犹豫着回道:
  “总的来说,原材料成本占了大约60%,你说的房租和人工大约占到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