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322节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322节

  车上已经坐着六个行政夹克,袁磊上车后介绍了一下:
  “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这两位是搞煤炭能源的研究生,正在写煤炭方面的论文,这次我也是受人之托,带他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山西煤矿。”
  袁处长发话了,车上几人都是笑笑点头。
  林三七赶紧从背包里拿出几个香烟盒大小,包装精美的小盒子:
  “各位老师,给大家添麻烦了,这是我们家自己产的虫草,各位老师旅途疲备可以泡在保温杯里,绝对提神醒脑。”
  说完,林三七一个个双手奉上。
  第一个拿到手的专家随手打开,随后便是眼睛一亮:
  “哟,这可是好东西,这么长这么粗这么大的虫草,难得一见的精品呀,那谁……”
  “老师你叫我小林就行,我旁边这位叫小尹。”
  “好好,小林,有心了,那我们就沾你的光了,呵呵。”
  林三七拿出来的那都是虫草王级别的精品,一根一千多元,十根就是一万多,做为随手小礼物绝对拿得出手了。
  袁磊见车里众人都非常满意这个小礼物,心中不禁对林三七的高情商点了个赞。
  “行,人到齐了,那我们出发山西。”
  第366章 借助古庙来定位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观景平台。
  林三七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地坑,嘴巴张得老大老大,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内心的震憾。
  尹涟漪也是看到这种地质奇观,连连发出感慨声:
  “哇,这,这也太大了吧,天呐,这煤坑里要是蓄满水,那还不跟个大海洋似的。你们看为煤坑里的汽车,都跟小蚂蚁一样。”
  说完,开始不停用单反数码相机开始拍个不停。
  袁磊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小尹,那你可就看错了,这些大卡车可不得了,你近看了就知道,非常非常大,光是卡车的自重就有100吨,上车就像爬二楼一样,每次能装300吨的煤,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装载汽车。”
  林三七听了心想乖乖,自己的空间里那辆改装大卡车最多也就能装5吨,这大卡车一次能装300吨,这要是弄一辆,太有利于他的走私行为了。
  不过林三七现在不关心大卡车不大卡车,他有点着急了:
  “袁哥,这不对呀,你不是说这是露天煤矿吗?怎么现在挖煤都在这个巨大的地坑底部呀?我看运煤出来还要大卡车一圈圈从坑壁绕圈子出来,这运输太麻烦了吧。”
  尹涟漪提醒道:“不止是大卡车,三七你看,那边还有小火车绕圈圈从坑里往上爬呢。”
  林三七仔细一瞧,这就更担心了,心想1960年可没有这样的巨型大卡车,到时坑底的煤怎么运出来呀?
  周围的人听了再次哈哈大笑起来,平朔煤矿的陪同生产部柯经理笑着说道:
  “小林同学,40多年前,我们发现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时候,可不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那时候这个巨大的煤坑是没有,就是山谷地带的一块平地。
  当时我们开采煤层的时候,只要用炸药这么一炸,把煤层给炸松炸碎了,大卡车就可以直接运着就走,非常方便。
  但这个煤矿已经开采40年了,这几十年下来,表面的煤层都挖光了,我们只有继续往下一层层挖下去,结果这个坑越挖越大,越挖越深,这才形成了现在这个规模。”
  原来如此。
  林三七一听,脸红了一下,心想自己这可真是外行人说外行话了。
  尹涟漪是学经济的,自然对数据方面比较感兴趣:
  “柯经理,现在我们安太堡露天煤矿一年的产量能达到多少啊?”
  林三七对这个数据也很有兴趣,竖起了耳朵。
  柯经理知道这两个年轻人是坐上级部门考斯特过来的,身份不会简单,于是客气回答道:
  “目前我们的年产量是2000万吨出头一些,不过我们还在积极引起新设备,争取继续扩大产能,最终达到年产3000万吨。”
  袁磊这时候也开口道:
  “我们这次过来就是考察一下他们安太堡露天煤矿的产量,其次是重新评估煤矿的储量,另外还要检查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问题。”
  林三七心想,我又不是上级领导,对你们的吹牛官话不感兴趣。
  袁磊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于是先走一步。
  林三七和尹涟漪在煤矿一位小秘书的陪同下,可以随意走走,随意参观。
  林三七亲眼看到了这个煤矿的现状,以及年产量,现在最急需知道的一个问题是,这个煤矿位于哪里,就是定位要记住。
  方便自己穿越到1960年代后再来寻找。
  记住煤矿定位最好的办法就是经纬度,只要有这个数据,那就百分百不会搞错。
  但如果林三七回到1960年,对上级部门说我知道国内哪哪哪有煤矿,你们赶紧去挖吧,估计人家也当他是神经病。
  或者又像杂交技术一样,将他提交的宝贵资料放到一边,然后再开会研究研究,讨论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林三七穿越回1960年,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带人去挖挖看,挖出煤来证明给大家看。
  可1960年没有卫星,也没有gps信号,只能用测角仪、测距仪等工具,在多个控制点上进行测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经纬度。
  地面测量的精度受限于测量工具的精度和操作人员的技能,非常容易出错。
  一个小小的计算错误,哪怕是小数点后面几位的数据出错,有可能定位直接从朔州跑到隔壁内蒙古去了,那可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所以林三七需要知道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原始资料。
  于是他在用相机拍了不少煤矿周边山头后,对着小秘书问道:
  “吴秘书,你知不知道咱们煤矿周边有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啊?”
  1960年的时候名胜古迹哪怕没有保护,也没有人破坏,所以通过定位某古迹再来找这个煤矿是最简单的方法。
  吴秘书显然是当地人,所以对周边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于是指着东边几座大山说道:
  “要说名胜古迹呀,这周边最有名的就是梨阳山上的敬德庙了,在我们这里有一千多年历史了,香火不断。”
  林三七不明所以:“哇,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庙?唐朝的?难得啊,这庙有什么来头吗?”
  吴秘书津津有味介绍起来:
  “嗨,要说这敬德庙,其实原来就是尉迟敬德家族的家庙,他就是这里出生的,尉迟敬德你们知道的吧?就是唐太宗的凌烟阁功臣,后来成为民间门神那位。”
  林三七和尹涟漪连连点头,“知道知道。”
  “敬德庙是目前国内少数仅存的唐代建筑,因为在深山老林里面,所以躲过了这一千多年的战乱兵祸,顺利保存到现在。林同学,尹同学,你们想不想去参观一下?”
  林三七再次连连点头:“那就麻烦吴秘书了。”
  吴秘书其实心里挺奇怪的,心想说好你们要写煤炭方面的论文,咋到了地方不首先查阅资料,参观煤炭博物馆,反而先去什么破庙旅游?
  估计又是哪家的公子哥和大小姐出京来玩的。
  做秘书的都是八面玲珑之人,不该问的不会问,只要做好服务接待工作就好。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开了半天,终于来到了山顶的“敬德庙”。
  敬德庙规模不大,保存得还是比较完好的,里面一个游客都没有,也是,谁会到这种荒凉且交通不便的地方来?
  怪不得这一千多年来能好好保存下来,就连当年最痛恨旧东西的小兵兵都没来,估计是爬山爬不动吧。
  林三七拿着手机开始不停拍拍拍,从山门一直拍到庙里面。
  然后站在古庙的台基上,对着周围的大山不停拍拍拍,尤其是对山脚下巨大的安太堡煤矿进行拍摄。
  只要在1960年的时候找到这个敬德庙,林三七已经有足够的信心找到这个全国最大露天煤矿了。
  告别了还要继续考察的袁磊一行人,林三七在达成自己的目的后,就带着尹涟漪前往隔壁的大同旅游。
  大同是一座被耿市长改变的城市,有眼光有格局的领导能改变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这就是带头人一定要选好的原因。
  当然旅游的大多时间,林三七和尹涟漪都是在酒店里度过的,连云冈石窟都没去……
  回到花都后,尹涟漪和其他3个财务科小mm一起,将国家煤炭地质总局拿来的资料重新进行排版和打印。
  将里面的日期、勘探单位等等会泄露现代信息的资料全部都删除了。只留下全国各个煤矿的各项数据和参数,然后一张张开始打印出来。
  一个煤矿订成一本资料,最后汇总起来完全可以装满半个集装箱,连打印机都快冒烟了。
  第367章 让黄金部队出动
  1961年元旦,
  时间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新的一年,这个冬天,北方还是没有下雪,但冰冷的北风却更加刺骨。
  林三七穿越过后来,换了一身棉袄棉裤还是感觉两个脚耻头已经冻得没知觉了,只能继续往身上贴暖宝宝。
  也幸亏他穿的是保暖内衣,棉衣里用的是鹅绒,否则他非冻死在61年的这个冬天不可。
  首都中医院院长办公室里。
  林三七一进门便将口罩摘了下来,发现上面已经有一层黄沙了。
  “哇,天冷也就算了,怎么还刮沙尘暴啊,不是说这个时代很环保嘛,没有工业污染吗?”
  沈院长刚在写字,听到林三七的抱怨呵呵一笑:
  “你呀,沙尘暴又不是工业污染引起的,一般都是蒙古草原那边刮过来的大风。沙尘暴严重,只能说明那边的草原大面积干涸,土壤开始沙化了。唉,两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是个头哦……”
  林三七心想:老乡,最坚持一年就可以了,不过更大的沙尘暴还在后头呢。
  林三七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这沙发是木头做的,冻得林三七只能重新站了起来:
  “冷,太冷了,这木头都冷得跟金属一样,很多人看来没饿死在秋天,也要冻死在这个冬天了。”
  沈院长突然压低声音道:
  “怎么样?全国煤炭分布资料拿回来了吗?
  “拿回来了”,林三七知道院长办公室没人敢硬闯,于是从背包里抽出一张地图平摊在桌子上。
  沈院长也不自觉站了起来,两眼开始放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