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385节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385节

  “啊,李部长,你这都知道了,我……”
  “我怎么能不知道呢,这举报信都快把我们部里的信箱都塞满了,全部都是骂你搞一言堂、没有民猪、是资本家复辟、比地主老爷还狠的。”
  林三七有点尴尬:“李部长,你听我狡辩,噢呸,是解释……”
  “事情就是这样,我也是没办法呀。以前我们老家养狗,一旦这个狗开始咬人了,我们都要打狗给打死。因为咬过人狗有第一次,就会咬第二次,成为了祸害。
  这群老职工因为得不到编制,一个个都心怀怨气,连基本的工作都不好好做了,我能怎么办?如果不给编制,这批人今天不闹事,明天也会闹事。
  当初伍领导,包括您李部长给我编制,是让我好好建设新传染病医院,成为国际性知名医院,不是让我拿着编制卖人情,招些无用之人的。
  关键是这批人本来就是以临时工的名义留下的,现在他们要闹事,连同事的骨头都打断了。所以我觉得这批人留不得,他们自己选择的道路,有苦只能自己吃。”
  李部长听了微微点头:
  “原来是这么回事,可是这90名职工代表的是90多个家庭,就这样清退回乡,就现在农村的惨样,这批人,唉……”
  林三七心想,女人就是女人,哪怕是女强人的心也是软的。
  “李部长,没办法呀,现在我们传染病医院是试点单位,全院几百个职工,几百个家庭可全靠我一个人养着,我每个月要准备工资,要准备粮食,我压力也很大的。
  当领导的最怕赏罚不明,如果犯错不用罚,先进没有奖,那职工们的积极性马上就会消磨掉了。所以我只能把隐患先清除出去,这样医院的风气才能搞好。”
  李部长虽然与心不忍,但还是懂道理的,于是也只能轻叹一口气:
  “行吧,你已经做出了决定,也有正当理由,我们部里肯定是全力支持你的工作。”
  林三七松了口气,心想这关总算过了。
  他一口气清退这么多人,心里也知道肯定会有人不服气闹事,但有句老话说得好:打虎不死,反被虎伤。
  这批人在城市里聚焦起来是一股让人头痛的力量,领导嘛总希望维稳。
  但分散到全国,尤其到了农村,再加上不占理,你哪怕天天写信投诉也没用,可能这些信件最终都出现在林三七桌上。
  “对了,小林院长,这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让你介绍一下传染病医院的经验,你准备好发言稿了没?”
  林三七赶紧点头:“发言稿已经准备好了,不过领导,你们准备要推广传染病医院模式了?”
  李部长嘿嘿一笑,赞扬道:
  “你这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八字方针非常好,中央认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搞搞试点,要是搞得好,这就是对现在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弥补因为财政困难,难以新建医院的困局。”
  林三七倒吸一口冷气,心想你们要不要这么超前?
  医疗市场化可是被人骂了几十年,难道真要在自己手上“开花”,那他林三七未来会不会被钉在耻辱柱上?然后天天在网络上被人喷祖宗十八代?
  带着这种担忧,火车一路往南,过郑州、武汉,到长沙后往西一直到了贵州。
  这年头开会,并不一定固定在首都,而是会安排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趁开会的机会旅游,这是全国所有行业都盛行的。
  就连中央开会,也喜欢在风景区,比如北戴河、比如庐山、比如杭州等等。
  全国卫生会议在贵阳宾馆举行,全国卫生系统副厅以上干部全部都到了。
  林三七的坐位非常靠前,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混在一群老头老太太中间分外惹眼,不少外地干部看到后都是窃窃私语。
  随着全国各大媒体对于首都传染病医院的宣传,大家对“林三七院长”并不陌生,但因为报纸上并没有他的照片,所有人都以为是个白头发的老院长。
  结果出现在众人眼前的居然是一个毛头小子。
  这样年龄的小年青别说是厅级了,就连达到科级的都没几人,没看各个领导带来的年轻秘书们都只能在会议厅外面等待?
  不一会儿,主席台上,卫生部和贵州当地负责领导出现了,开始一项项会议议程。
  林三七坐在下面感觉特别无聊,就想这时候能不能玩一会儿手机?开到一半有没有茶歇和精美的蛋糕?
  最让林三七觉得好玩的是记者采访。(国内第一家电视台已经在1958年成立了,名字是北京电视台,其实是央视。)
  如此高规格会议都是有记者扛着沉重的摄像机进行拍摄,拍完领导后,就开始对着会议室里的参会者进行拍摄。
  会议桌长长的,记者需要从这一端横着拍向另一端。
  为了保证拍摄效果,在摄像机前面会有一个工作人员拿着一块牌子走在前面提醒参会者,上面写着:
  “马上就要拍到您了。”
  然后快拍到的人马上装作很认真在听领导讲话,还要低头一边做着笔记。
  当记者的摄像机快到林三七面前时,林三七也赶紧板起脸记着笔记,原本他以为是一闪而过,结果记者居然停在了他的前面不动了。
  被工作人员的补光灯和镜头照着,林三七的冷汗都下来了。
  因为他哪里想写字?分明就是在画圈圈,如果拍到笔记本上这不露陷了嘛。
  幸亏林三七当过几年学生干部,欺上瞒下这套学了十成十,他假装很淡定地将笔记本翻过一页,然后假装继续做笔记。
  记者拍了差不多1分钟的素材,这才离开。
  林三七拿起桌上的毛巾擦了擦汗,对旁边的沈院长抱怨道:
  “吓死我了,怎么要拍这么长时间?那个灯光这么热,瞧瞧,我这脸都照得红彤彤的。”
  沈院长笑笑:“你呀,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明显就是要把你当全国典型了。”
  林三七撇撇嘴,心想现在自己被捧得越高,过几年摔得越惨,需要你的时候你是榜样,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xx派头目。
  等会议第二天的时候,李部长在主席台上对着众人说道:
  “大家也知道,这几年国内经济大形势不好,国家财政非常困难。但是地方上的同志经常跟我抱怨,抱怨我们部里不给经费,没办法新建医院,人民群众的意见很大。
  这个做为部长我可以理解,到目前为止,大型医院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很多地方连县级医院都没有,乡镇卫生院几乎是一片空白。
  但是另一边,老百姓面临着看病难的问题,有病没地方就诊,就算有医院却缺少药物,往往拖到最后,小病变大病,大病变绝症。
  如何多开办几家医院,如何多一些药品,中央和部里也一直在想办法,这不是一个个别问题,而是一个普遍性的,全国性的难题。我们到底要如何破局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首都传染病医院的院长林三七同志,让他来给我们讲讲,如何不花财政一分钱新建起一家医院。大家欢迎。”
  轰一下,会议室里众人都炸了,大家都知道首都成立了一家传染病医院,并且攻克了肺结核疾病。
  但大家并不知道,这么一家国家级重点医院居然没花财政一分钱?
  那这医院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所有人满脑子都是问号,一个个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全场最年轻院长身上,想看看他有什么锦囊妙计?
  掌声中,林三七正了正自己的中山装,迈步走上了主席台。
  第439章 国内的药品奇缺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笔,眼神全部看向了这位全国最年轻的院长。
  电视台记者,报社记者也将镜头重新对准了林三七,此时记者心里也在啧啧称奇,年轻,太年轻了;
  林三七拿出稿子,环顾了现场两百位卫生系统的高官,清了清嗓子。
  “李部长,各位领导,诸位前辈,大家好,我是首都传染病医院的院长林三七,我们医院是在伍同志的关怀下,李部长的提倡建议下,最新成立的,用李部长的话说,是白手起家。
  但是李部长有一点说错了,新建一家医院肯定是需要钱的,比如我们传染病医院就是向中医院借了20多万现金,购买了各种办公用品,并对医院做了一些装修改进。”
  这话一出,下面的人都议论纷纷,就连李部长也皱了皱眉头。
  林三七却不慌不忙,继续自己的演讲:
  “启动资金必不可少,可是我们在开业第一个月后,就将这笔欠款给还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传染病医院赚钱了,第一个月就赢利了。”
  “噢~~~”
  底下的人都做恍然大悟状,老太太的眉头开舒开了。
  “李部长说了,现在国内财政困难,但国内百废待兴,没钱新建医院。但是我们新中国成立这十二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一天天增长。
  比如占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没有卫生院,农民兄弟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另外哪怕是在城市里,像我们北平市,市内有大大小小的医院七八家,初步能解决看病问题。
  可是大家忽略了一点,首都医院晚上都没有开展急诊服务,病人晚上突发急症,要么在家等于天亮,要么跑到住院部去找医生,这一来一回,极大延误了病情。
  所以我们国家还是要多建医院,多培养医生,这是一句口号。如何实现这个口号,我归纳了八个字,那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现场的人大约都能听懂这八个字的意思,但又不是特别懂,于是一个个都是屏住呼吸继续听讲:
  “其实这八个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医院赚多赚少是自己的事情,政府不负责拨款,杜绝了大锅饭。倒逼你医生提高临床水平和医疗服务态度,吸引更多病人。
  这听起来似乎是让医生个人吃亏,其实这套体系是在变相鼓励医生的工作积极性。病人多,你的奖金就高;你病人少,奖金就低;没病人,你医生就没钱拿,没粮食吃。
  比如今天医生甲一天看了50个病人,另一个医生乙看了100个病人,资金直接就是差一半。如果每天都如此,月底拿工资,医生甲是50元,医生乙就是100元,差距拉大。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做是不公平的,社会主义提倡人人平等,怎么能人为分成三六九等,有人拿得多,有人拿得少,那拿得少的人是不是被拿得多的人剥削了?
  我们传染病医院的做法就是工作量化、公开化:每个医生一个月看多少个病人,或者每个医疗小组一个月工作量多少,全部上墙公开,一目了然,不搞暗箱操作。
  做得多,拿得多;做得少,拿得少。公不公平?
  我觉得这样是最大的公平,我们国内的现状是医院太少,医生太少,那么我们惟有调动医生们的工作积极性。
  本来一天50个号,为了多拿奖金一天看了100个号,工作效率是不是提高了一倍?是不是相当于多了一倍医生出来?
  同时我们也讲究自愿原则,有些医生不想自己太累,就是愿意一天只看50个号,剩下时间多多休息,这个想法也没错,只要你甘愿自己一个月拿钱比别人少一半就行。”
  这话非常大逆不道,也幸亏这是1961年,如果是在1965+1年,恐怕现场桌子都给你掀翻喽。
  其实参加会议的很多领导都在微微点头,尤其是几位院长们。
  但林三七这个“多劳多得”的言论和“人人平等”的原则是不符合的,所以大家都只能沉默。
  林三七也不怕死,随时准备提桶跑路的人,说话自然不怕被秋后算账,反正他又没有蚂蚁金服要上市。
  “除了明确医院内分配制度外,我们医院也要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创办特色科室,吸引周边老百姓都来瞧病。
  就比如我们传染病医院能攻克肺结核,这算是特色科室吧?现在整个北平,甚至全国人民都往我们首都传染病医院跑,我们挂号都预约到大半个月以后了。
  一天750个号,噢不,早几天来了几个米国医生,说要跟着我们学习肺结核治疗,多加了100个号。这样每天850个号。
  我可以给大家算一个账,一个病人挂号、检查、开药、住院一条龙加起来,平均50元钱好了。850个病人一天营业收入是4万,一个月就是120万。
  120万,就算我们少赚点,成本占三分之二,一个月还有利润40万。在座领导们都算算看,我一个月这么多钱可以给职工分多少工资奖金?可以发多少粮食?
  我不仅可以发钱发粮食,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有钱了我还可以其他食物、日用品、各种电影票戏票等等。将来我也可以给每位职工发自行车,发收音机。
  大家想想,我们一直提倡共铲主义,共铲主义的最终阶段是不是人人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极高的水准。那你们想想,我们传染病医院是不是率先达到了共铲主义?”
  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