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546节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546节

  如果我这个大股东赚的钱,是需要通过剥削工人,克扣工人的工资福利,还每天要求加班,那我想我就真变成黑心资本家了,被打倒也是活该。”
  任教授内心是挺感动的,就是还有担忧:
  “可是这样花钱,一开始成本就高了,工厂的利润能保证吗?”
  不说别的,就说这个人工成本就是内地的8倍左右,全国哪家工厂有这么豪横的?
  林三七心想,将来生产出来的药品,或其他工业品,销售到国内肯定是亏本的,毕竟要考虑国情,而且带有一定的福利属性。
  赚钱还得靠外贸。
  “任教授,利润不利润要具体来看,如果是药物,我可以不赚钱,或者由国家补贴药厂,这是一个国家应尽的义务。
  我们做不到免费医疗,至少要做到低价药吧?
  当然如果我们对外销售药物,那价格就可翻上几倍,反正洋人有钱,而且他们就是犯贱。
  如果我几分钱一颗的药物人家还会怀疑你的质量,我一颗药卖几美元,人家当宝贝一样抢购。
  再说了,我这工业区可不仅仅只是药厂,另外以后还会有大量的其他工厂。
  比如机床厂、家电厂、电子厂等等。药厂亏的钱,让其他厂来补足就行了嘛。”
  任老太太的思想还有点拐不过弯了。
  在她看来,一切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归属于国家,亏谁也不能亏国家。
  但从林三七看来,你一个知识分子书呆子懂什么经济呀,你就搞好生产就行了嘛。
  柴教授比较聪明,知道自己只是技术人材,管好自己的一滩就行了,至于林专员怎么操作这是别人的事情,不要问太多。
  “行了老任,咱们在学校里可是难得见到一次肉的,这里有吃又喝还有工资拿,咱们就好好工作,不要辜负了林专员的期望嘛。呵呵。对了林专员,咱们也有工资拿吧?”
  林三七笑道:
  “那是自然,您几位不但要教授学生药学方面的知识,同样也要做为药厂的技术权威做指导工作。所以给你们定的工资,是按香江的工程师级别来的。
  这样,我每个月给您几位开2000港币,注意,这两千港币是给您几位个人的,现在你们的人事关系已经调到了宝安县制药厂,这钱不用再上交你们学校。”
  柴国立、郭文浩、孙叶聪、任如冰、石龙昌等几位教授听后,差点将海带汤全部都喷了出来。
  “多,多少?一个月2000港币?那一年不是3万人民币的收入了?”
  林三七点点头:“对,换算成人民币一个月是2400元左右吧。”
  任教授这时候女性的节俭思维又发作了:
  “不是,小林专员,一年3万也太多了吧?我做为二级教授的工资为302元,国家给我够高了,再多我们不能拿了。”
  柴教授这时候也震惊了,赶紧阻止道:
  “对呀,三七同志,哪怕我做为北大一级教授的工资也只有345元,就这已经是全国最高标准工资了。再多,再多那不是惹人眼红嘛。”
  林三七心想你们知识分子的心眼真多,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但林三七也有自己的讲法,于是一边给几位教授打饭,一边劝道:
  “柴教授,任教授,还在几位教授,你们不要急,我给这么高的工资自然有我的理由。
  第一个给你们高工资,这是你们的知识和劳动所得,并不是你们白拿。
  你们是要付出脑力劳动的,又是生产指导,又是教育培训,工作量非常大。
  第二个,我工人的标准都是200元,然后教授拿300元?那么知识的体现性在哪里?
  如果读书读多读少一个样,工作做多做少一个样,这样的平均主义是很可怕的,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比如那些学生家长一看,我拼死拼活,就差卖血了,供小孩读高中、读中专、读大学,结果孩子工资跟不读书的普通工人一样,那何苦要供小孩上学?
  小孩也一样,本来自己十年寒窗,每天三更鸡鸣起床,三更半夜才放下书本,千军万马千辛万苦才读了一个大学。结果一转头,跟小学毕业的同学收入差不多,那读书意义在哪?
  一个国家要强大,基础就在教育,只有人人识字,人人都有文化,人人都学习专业知识,我们的工作效率才能成倍提高,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就像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几亿人口,结果药学专业的大学生一年只有不到500人。
  全国连一个县一名药剂师都分不到,你们觉得这样正常吗?还是读书人太少。
  我们现在是农业国家,种地不需要什么文凭学历。
  我们将来肯定要发展自己的科技、工业,这都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的人才,没人才有机器都玩不转。
  就像我现在引进的药物生产线,从原料药制作,到生产配方,再到药物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民能上手吗?
  所以我才让上级把今年的药学大学生都给我的原因。”
  在不远处吃饭的魏苗苗、徐雅娟、朱亦舟、吴坚四人都竖起耳朵在听。
  听到林三七的言论,朱亦舟有些不服气:
  “林专员这是看不起农民,凭什么要让工人拿工高资?他这思想觉悟有问题呀。”
  魏苗苗白了一眼这个同班同学,反驳道:
  “尊重知识分子,跟看不看得起农民是两回事情,不要凡事都对立起来。林专员现在是办工厂,不是办农场,当然要优待考虑工人的利益。”
  徐雅娟也赞同道:
  “就是,林专员的意思分明就是要普及教育,要人人都上学,这样人人都成为高素质人才,我们国家才能在工业科技上有所作为,并不是看不起农民兄弟。”
  另一个男同学吴坚也反驳道:
  “哪怕要种地那也需要知识,我可是听李教授说过,国外农民种地,那都是机械化耕种,连洒农药都是开着飞机的一个人可以种几千亩地。
  要反过头来看看,咱们的农民却是用锄头,一人只能种一两亩地。
  不要说我们国家落后,就算我们把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都生产出来,那些农民兄弟会操纵吗?会开飞机吗?会维修吗?所以还是需要有知识。”
  魏苗苗和徐雅娟都是重重点头:
  “吴坚说得对,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有了知识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能靠死脑筋拼了命去种地,而是要学会用脑子种地。”
  朱亦舟一听还是不服气。
  第636章 电力供应成难题
  朱亦舟一听还是不服气,可能与他是农村出身有关系:
  “那凭什么农民就要从事最沉重的工作,却拿着最少的收入?教授一个月拿两千港币,农民一年到头不停歇,过年能分到20块钱就不错了。你们说凭什么?”
  魏苗苗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朱亦舟:
  “那凭什么要林专员去解决几亿农民的收入问题?林专员是农业部长,还是国家z席?他现在个人承担我们的吃喝拉撒,给我们分衣服,分肉吃,他凭什么白白付出?你凭什么白吃白拿?”
  朱亦舟一听,脸都红了。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属于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有点不地道。
  吴坚赶紧出来给同学们解围:
  “行了行了,凡事只能一样样来嘛。”
  魏苗苗哼哼了几声:“赶紧吃吧,红烧肉都堵不住你的嘴。”
  这几个同学能听到林三七与教授们的谈话,反过来,林三七也能听到这几个同学的小声议论。
  这时候林三七瞄了一眼邻座,就记住了魏苗苗这个人:
  “好姑娘,以后本专员提拔你当第一批药厂管理层。”
  虽然人人都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但人都是喜欢听好话奉承话的,上位都喜欢和大人,而不是刘罗锅这种二愣子。
  下午林三七给所有大学生都放了一个假。
  而几位教授则在会议室里,看着林三七拿过来的新教材。
  “柴教授,几位教授,这是我印刷过来的新教材。”
  几位教授翻了一下,书在上写着《药事管理》、《临床药理学》、《药物合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分析方法》
  柴教授大概翻了翻,有些惊讶:
  “这些教材是国外的吗?跟我们国内的完全不一样呀。”
  林三七心想不要说跟国内不一样,跟六十年代的国外也不一样,他这些教材都是50年后的教材,先进性和权威性不用置疑。
  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些教材的宝贵性。
  “几位教授,我这些教材主要研究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合成与分析、药物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只要研究透这套教材,我可以保证,我们可以培养出全世界最先进的人药学人材出来。
  当然,这些教材也有轻重缓急,眼前我们先要学习《临床药理学》和《药物合成》两本书。”
  孙叶聪教授苦笑道:
  “林专员,这些教材很多内容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都没搞懂,怎么给学生们上课啊?”
  林三七摆了摆手:
  “这个不急,咱们白天就研究生产线和原料药配方,晚上再上课,学习这些先进教材,这样理论联系实践,相信学生们很快就能上手。”
  林三七别的不懂,但是有一点是知道的,就比如他所学的专业,本科是5年制的。
  但是在学校里学4年理论知识,远没有最后一年实习重要。
  因为实习都是面对病人,但是没有一个病人的临床表现会跟书上写得一模一样。
  所以实习医生都要一边收治病人,一边对照教科书,还要查阅大量医学资料和文献,同时还要回答查房时带教老师的提问。
  这么一年下来,水平就蹭蹭蹭上升,从一只什么都不懂的小菜鸟,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药学专业也一样,白天直接让你生产药品,晚上再根据生产过程结合理论,这样的培训模式绝对事半功倍。
  这就是“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到底是国内药学界的权威,几人都是一级教授,二级教授,自信还是在的。
  柴教授放下教科书点头道:
  “那行,我们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不过林专员,现在光是有药物生产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个先进的药学实验室。”
  林三七呵呵一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