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573节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573节

  看到职工们还是一脸担心的样子,林三七又高喊了一声:
  “总务科的杨少华在不在?”
  杨科长赶紧举起了手:“林头我在。”
  “老杨,我在火车站咱们医院的仓库里带来了一批粮食和衣服,你让人去搬回来。每位职工发200斤大米,另外一人发三套短袖t恤。这些算是我送给大家的小礼物。”
  “好耶~~~”
  有奶便是娘,职工们一听院长刚回来就发福利,一个个都乐得眉开眼笑。
  回到院长办公室,林三七抹了一把桌子,发现上面干干净净,显然有人每天打扫。
  这让林三七心里很是舒服,看来大家不是阳奉阴为,把他这个院长不当回事。
  毕兴龙亲自泡了一杯茶过来,放到了林三七的桌子上,然后又跑到墙边打开了吊扇开关。
  “老毕,别忙活,我有事情跟你商量,你坐下。”
  毕兴龙规规矩矩坐下,拿出笔记本来开始准备记录。
  “老毕,你也知道,我未来的重心肯定在南边,一年能回首都一两趟就不错了。所以虽然我挂着院长的牌子,但医院的主要工作你要承担起来。”
  毕兴龙赶紧表忠心:
  “林头您放心,从我个人角度讲,当初我被协和医院清退,要不是你,我估计全家都饿死了。这不是我的客气话,事实上我不少同事在老家,唉。
  从公事的角度讲,您是抗结核药物的发明人,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和指明灯。您的存在,就代表了我们首都传染病医院在结核领域就是权威,所以医院少不了您。”
  林三七笑着用手指点了点毕兴龙:
  “你呀,还是保持国外随意的风格吧,不要太客气。
  我选你当副院长,是因为你不但临床技术好,更在于你是个实干家,你办事,我放心。
  另外,我还准备在宝安县新成立一家医院,到时就需要大量的医生,而且我这家医院不但要治疗国内的病人,还要治疗国外的病人,赚他们的钱。
  所以我有心要把你们这批留洋医生慢慢转移到宝安县去,这样,我交给你一个任务
  我们传染病医院有1000个编制,现在远远未满,所以你要多招一些技术好的新生代大学生,或者从其他医院引起技术高明的临床医生,并且慢慢形成以他们为临床核心。”
  毕兴龙大吃一惊,不解问道:
  “林头,那,那样的话我们这批老职工不就被边缘化了?”
  医院内部是有帮派的,比如现在传染病医院就是留洋派和中医院派两派,两派之间其实是有矛盾的,当年林三七还一口气开除上百人过。
  另外还有新招进来的大学生,这批人在医院里属于没影响力的小萌新,但也是传染病医院的未来基石。
  现在传染病医院是留洋派的天下,这批人比较团结,在医院里呼风唤雨好不得意。
  结果现在林三七要求留洋派把医院主导权让出来,这让毕兴龙大为不解和强烈不安。
  心想难道是医生做了什么事情让院长大为不满了?
  林三七看到毕兴龙脸色都变了,于是安慰道:
  “老毕呀,我这样做有我的用心,现在已经是1962年了,留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
  我最多只给你3年时间,然后在这3年时间里我要逐步抽调你们这批留洋医生去宝安县工作,你们的家属一并带走。
  你如果相信我,你就按我说的去做。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切以自愿的原则,如果有留洋医生坚持不肯走,一定要留在首都工作,那我也不强求。”
  林三七的良苦用心没办法说出来。
  穿越者强如王莽,都当上皇帝了,照样不能改变历史,最后江山还是回到刘汉手里。
  所以哪怕林三七再跳上跳下,依旧没有办法避免某些历史大事件的发生,该来的总是会来,那他只能提前做好准备。
  几年后,这批留洋医生如果还是留在首都,那下场不会太好。
  林三七准备借口在宝安县办医院的名义,将这批人送到南边,逃过暴风雨,为国家保留一些医学种子。
  等风雨过后,这批留洋医生刚好是五、六十岁的年龄,正适合做教授,大力培养医学生,不至于让祖国医学开倒车。
  等到八十年代国门一开,发现我们国家已经落后得一塌糊涂,跟发达国家已经不在一个层面。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至理名言在哪个时代都适用。
  当然如果现在有医生不理解他的苦心,不愿意“支援边疆”,那就是一人一福,林三七也不会强求。
  爱死不死,林三七也不是他们的爹,管不到底。
  毕兴龙内心不是很理解,但他相信林院长的眼光,也相信他不会无缘无故要把留洋医生抽调去南方,所以愿意配合。
  “好的,林头,你放心,我会逐个跟他们谈话。”
  “你先给我挑40名医生,40名护士出来,过几个月就去宝安。我除了在宝安要新建一家国际医院外,还要新建一座医科大学,急需用人。
  另外,现在在香江的医疗团队一共20人,这批人完成香江的临床验证工作,我将直接留在宝安县。到时你把他们的家属也一并送到南边去。”
  “好的,林头,我都记下了。”
  第670章 大师兄是大汉贱
  林三七现在好歹还是院长,手上的公事还是一大堆的,有很多文件必须要有他这个一把手签字。
  再加上各个科室的人还要来汇报工作,无论是真有事,还是假有事,肯定需要来领导面前晃荡一下。
  所以这样一来二去,林三七一上午就轻易过去了,一直到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才停。
  毕兴龙看了看手表提醒道:
  “林头,这都12点了,我们去食堂吃饭吧?今天特意让食堂做了红烧肉。”
  林三七在京城的时候,传染病医院食堂天天能吃到肉,毕竟“运输采购”方便嘛。
  但是林三七不在京城的时候,除了粮食能绝对保证供应,其他肉类和蔬菜等副食品就没办法了,所以传染病院食堂又恢复了一周吃一次肉。
  今天院长回来,食堂特意想办法去弄了几斤猪肉来给院长接风。
  林三七伸了伸懒腰:“我师父他们有肉吗?”
  毕兴龙赶紧保证道:
  “林头您放心,您当初把自己所有国家补贴的钱和票据都让我保管,我完全按您的吩咐,餐餐都有肉,天天有牛奶,也没有让他们再从事临床工作。”
  林三七在京城的级别是正厅。
  这个级别除了每月有两百多元的现金,各种票证外,那就是有额外的物资补贴。
  比如市场上难以买到的猪牛肉、鸡蛋、牛奶、白糖、点心、食用油等等,都有后勤部门每月定期发放,足够一家人开销。
  林三七在离开京城前往宝安县之前,将自己11位师父安排到了东棉花胡同居住。(任应秋已经去世,少了一位)
  然后利用手中小小的职权,请了两位职工家属当保母,专门伺候这群老爷子,同时将自己的食品供应全部都留给了老爷子们。
  可以说这些老头收了林三七这个徒弟那是一点都不吃亏。
  虽然没有继承他们的衣钵,但好歹尽到了徒弟半个儿的本份。
  东棉花胡同。
  林三七敲了敲自家的大门,门一开,露出了“保姆”李嫂的身影。
  李嫂,当初在昌平农场的时候就开始照顾几位老爷子了,林三七私人出钱,给她一个月100元的工资+100斤大米。
  就这收入比一般的老医生还高,所以李嫂做事情一直都是兢兢业业,深受老爷子们的信任。
  “呀,林院长您回来了啦?”
  林三七笑呵呵道:“李嫂好。”
  “啊呀,快进来快进来,这京城今年的天气还是怪热的,林院长您赶紧进屋歇歇。”
  林三七从背包里取出两台手掌大小的收音机,送给了李嫂:
  “李嫂,这是我从香江带来的收音机,装电池的,是给你和小李的礼物,感谢你们一直替我照顾师父们。”
  小李,是另一个保姆,是李嫂的娘家侄女,因为是农村姑娘所以找不到工作。
  李嫂很聪明,她让侄女来城里照顾老爷子的起居,照顾得好了,林三七还不给她进医院安排好工作啊。
  “林院长,这怎么好意思呢,啊呀,您太客气了。”
  “行了,你就收着吧。对了,我师父们现在身体都还好吧?胃口怎么样?”
  李嫂一听要汇报工作了,赶紧认真道:
  “几位老爷子都是老神仙,平时有个头痛脑热,一个个都自己给治了,我和小李就负责给他们去中医院抓药就行。另外他们的胃口也好,我准备了不同的饭菜,保证每天不重样。”
  这时候已经是京城的八月了,热得很。
  林三七瞅了一眼院长,发现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小李在厨房忙活:
  “咦,李嫂,我师父他们人呢?”
  “呵呵,老爷子们都在正屋西房的空调间里乘凉呢。”
  林三七一听就高了:“好好好,他们没不舍得开空调吧?”
  老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节约,隔夜饭舍不得扔,几十年前的破衣服破被子都跟宝贝一样存着。
  夏天舍不得开空调,冬天舍不得用暖炉,宁可自己生病了去医院花钱。
  李嫂一听就笑了:
  “林院长您放心,您这几位师父想得通,不但白天开着空调,连晚上睡觉都不关,一个个直喊舒服。”
  其实林三七也不想想,这些老爷子在解放前那个都是全国名医,不差钱。
  空调虽然是稀罕物,但对有钱人来说,民国时期买台空调凉快凉快绝对不是问题,所以这些老中医们都是会享受的。
  从某种意义上比他林三七还会享受。
  至少这些老爷子个个都有几房姨太太,像韩老爷子光是姨太太就有8位,林三七这辈子可只有两个女人。
  东棉花胡同的林家,正房是五间。
  中间是客厅,西房和西耳房是书房休闲区,东房和东耳房是林三七和潘晔的卧室,所以没人去占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