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703节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703节

  “刚刚我们洛阳铲初步的勘探结果,这个兵马俑坑范围估计有2万平方米左右,规模非常庞大。
  我已经电话向省里紧急汇报了这事,但是省里的资金压力很大,恐怕短时间内不会大规划挖掘了。”
  林三七心想,这一届省领导还是短视啊。
  秦兵马俑的发现,这是可以成为一张西安名片的,到时完全可以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来参观旅游的人。
  等到改开之后,凭着这张金名片还能到处拉投资,这可都是钱啊。
  当然林三七也没怪当地政府,没有钱,这是全国上上下下共同的困难。
  连历代帝王陵墓都荒废在那里没人打理,估计是文物和古建筑实太多了,已经保护不过来了,也就不保护了。
  “刘局长,你预计一下,你们挖掘工作,再加上后面要修一个博物馆,大概需要多少钱?”
  刘局长想了一下,不确定说道:
  “考古工作非常繁琐,可能一挖就是好多年,急不得,也快不得。再加上还要新建一个博物馆,无论如何投资都不可能少于一千万,我们省里实在拿不出来。”
  一千万人民币,对此时的西安当地政府来说是一笔巨款。
  但对手握几亿美元的宝安县来说,也只是一个不数目而已。
  林三七想了一下,下定了决心道:
  “这样,刘局长,这一千万人民币我们宝安县出了。”
  刘局长和袁队长等人都是一愣,以为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现幻听了?
  林三七没管这几个考古工作者惊讶的表情,这种表情他看得太多了,已经麻木了:
  “不过我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建立后,永久对宝安县老百姓免费开放,不收门票钱,也不用预约,到了就能进。”
  刘局长脑门上一堆问号,心想这年头的博物馆门票几分钱,几乎没人参观,为什么还要预约?
  林三七突然咽了咽口水,这才勇敢继续忽悠道:
  “第二个要求,兵马俑挖出来以后,送我两个。咳咳,这些要求,你们答应,我就投资。”
  林三七要兵马俑是以后有机会拿出去吹牛的,这可是国宝啊,真正举世皆知的宝贝,说出去多有面子?
  当然不是拿到家里去做装饰的。
  死人冥器作为家里的装饰品,这得多大的勇气?
  刘局长已经懵逼了,脑子完全转不过弯来,喃喃着不知道怎么回答。
  袁队长看到老领导不回答,他也不服上下有别,激动地喊道:
  “答应,我们全答应,不要说给送您两个兵马俑,多来几个也没问题!”
  林三七心想,就凭你这句话,再过几十年,你袁仲一就有可能被网暴成败家子了。
  第836章 救救额滴小儿子
  林三七指出了秦兵马俑所在,必定会载入史册。
  将来史书上记载,第一位发现秦兵马俑者,是军伟卫生部副部长、弗山专区常务副专员、宝安县书纪、首都传染病医院院长林三七同志。
  当后人看到这么一长串风马牛不相及的职务,再想到一个外乡人居然发现这个世界奇迹,要多滑稽就有多滑稽,笑死一大片游客。
  想到这里,心情大好的林百亿恶趣味就忍不住了,看向了一旁的杨村长:
  “杨村长,你们村是不是有一个叫杨志发的农民同志?”
  杨村长有些奇怪,但还是连连点头:
  “有,杨志发是我三弟,他就在……”
  杨村长环顾了一圈围着瞧热闹的人群,然后手点向了一个方向:
  “那边穿着白短褂子的就是杨志发。”
  如果现在是玄幻,就可以看到杨志发头上本来如日中天的红色气动已经慢慢消失了,好运彻底不见了。
  本来按正常的历史,是1974年那会儿,陕省大旱,西杨村组织村民一块儿挖井,想以此来对付这旱情。
  然后以杨志发为首的三个庄稼汉被分到了一块儿,找了个地儿琢磨着挖口井。
  至于能不能冒出水来,那就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了,毕竟不是林三七的昌平农场,那时候啥高科技探水设备都没有,只能瞎打。
  当时杨志发就随意在地上随便划拉了个圈,跟另外两个同伴说:咱就在这块地儿挖挖看,说不定能挖到水呢。
  当时村民还好奇地问为啥选这里?
  杨志发解释说,原先这儿有棵柿子树,长得特别茂盛,叶子又多又密,看起来就好像地底下有充足的水源似的。
  三个人立马动手,拿起铲子就往下掘土。
  挖了大概四五米深的地方,杨志发感觉镐头像是被啥东西顶了一下,他鼓起勇气,跳进坑里,伸手扒拉掉上面的黄土。
  结果摸到个泥疙瘩,看起来就像个人脑袋的样子。
  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第一次被发现。
  但明明是3个农民共同发现的,为什么史书上偏偏要记下杨志发一个人的名字呢。
  那是因为兵马俑首先被挖出来的是一个脑袋,乌黑的发丝,粉嫩的脸庞,还有那黑溜溜的眼睛,简直跟真人没啥两样,非常逼真。
  然而,挖出来的泥人颜色没多久就褪了,这一下子让本来就吓得不行的村民们,更是觉得像是撞见了真鬼一样。
  那时候,有人居然提议要把这个陶俑的头带回家,放在自家厨房的灶台上祭拜,毕竟大伙儿都不想惹恼神仙。
  杨志发以前当过兵,有一定的见识,而且是个唯物主义者,脑子里没有神神怪怪这一套,当时他就觉得这应该是个什么文物。
  所以他把陆陆续续挖出来的陶俑碎片,装上手拉车,直接拉到临童文化馆去找专家鉴定。
  到了文化馆,杨志发把这些碎片交给了文化馆的馆长赵康明。
  赵康明花了整整3月时间,耐心地一块一块地把这些陶俑碎片给拼了起来,修修补补,最后才整出了一个完整的武士俑。
  所以后来很多人都误解为第一个发现秦兵马俑的人是赵康明,其实是错的,西杨村农民杨志发才是第一个发现者。
  后来县里给了杨志发30块钱的奖金,这钱在当时可顶得上一般工人快两个月的薪水了。
  结果杨志发太胆小,觉得这30元钱太烫手,数目太巨大,于是主动把那30块奖金交给生产队。
  生产队队长为了表彰老杨,就给他加了五个工分,算下来就是一分三毛钱的奖励。
  于是杨志发这位第一个发现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到头来他实际得到的奖金,仅仅只有一毛三。
  杨志发的好运一直要等到1998年,当年米国大统领拉链顿来到华国访问,第一站就到了西安,下了飞机立马去参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看着这些超级壮观的宝贝,拉链顿突然说想见见第一个挖到兵马俑的那个人。
  陕省就变成很快就联系上了在家务农的杨志发,并且给他安排了和米国大统领见面的机会
  当时克林蹲一见到这位来自陕省的朴实农民,就显得特别高兴,还主动提出让杨志发签个名留作记念。
  经过这事,杨志发才算是一战成名。
  后来杨志发还当了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每天都来博物馆打卡上班,给游客签名、拍照。
  当然一个签名多少钱,一张合照多少钱,这个都是要游客掏钱的,杨志发老都老了,终于发了笔财。
  现在杨志发这个气运被林三七给夺走了,所以林三七多少有点不好意思,想要补偿补偿这位可怜的农民兄弟。
  “杨村长,把你弟弟杨志发叫过来,我看他骨骼惊奇、天赋异禀、将来必成大器。”
  杨村长头上都是问号,心想我弟弟什么样子自己怎么看不出来?连隔壁的缝纫机厂当个临时工都没机会,还怎么成大器?
  “发仔,过来。”
  (等等扑街啦,这是陕省,不是花都,怎么可能叫发仔?重来。)
  好吧,重来:“老三,过来,大领导有话要问你。”
  杨志发有些奇怪,但很听话,飞快地跑了过来:
  “大哥,你找我?”
  “额找你个瓜皮,是这位林专员同志找你,问啥你就答啥,好好回答。”
  林三七赶紧摆摆手,看着眼睛这个消瘦的男人,不好意思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杨志发同志,你好你好,你不要紧张,我就看你面善,一见如故。就想问问你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看我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林三七其实是想给他30块钱的,但一想万一他嫌少呢?于是给他一个许愿的机会。
  杨志发当过兵,更懂得肩章上两片金色枝叶+一颗星星代表着什么,那是他需要仰望的存在。
  于是听到林三七的问话,直接就是一个立正,敬礼。
  吓得林三七也手忙脚乱地回了一个敬礼,给予这位被自己剥夺了气运老兵最大的尊敬。
  “报告首长,无功不受禄,我没有什么要求。”
  结果旁边一位妇女听到后不干了,急得一直在挥手,示意杨志发提要求。
  杨志发假装没看到。
  林三七叹了口气,六十年代的农村那是真苦,吃不饱饭是常态,怎么可能会没困难呢。
  于是林三七直接走到了那个中年妇女面前问道:
  “同志,你是杨志发的家眷吗?”
  那中年妇女也豁出去了,直接点头道:“额四他婆姨,额叫王娟。”
  林三七捏了捏裤袋里的现金,笑着问道:“你是他爱人,那有资格替他提个要求,说吧。”
  王娟看了一眼一脸铁青的丈夫,勇敢说了自己的要求:
  “领导,额小儿子腿烂了,额想领导能不能给我们一些药,再不治,额滴小儿子要保不住了。”
  林三七眨眨眼,心想这妇女提别的要求他可能还做不到,但你说治病救人,那他可是专业的了。
  “你小儿子在哪?我去瞧瞧。”
  杨村长和杨志发一听就急了,对着王娟便是破口大骂:
  “林专员是多大的干部?就是额们县长看到了都是敬礼,能为你一个农村娃娃去治病?你这是有多大的脸才说出这种话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