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741节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741节

  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抱团,团结在一起,这才抵抗香江的大风大浪,不至于翻船。
  现在我们开了医馆,慢慢要变得有钱了,将来还会越来越有钱。
  以后子孙后代怎么想,我们不管,估计他们更愿意逃离父母控制分出去单过,不一定看得上柏山别墅。
  但我们兄弟几人,包括五叔六叔,我们要一直在一起,老来也有伴,否则守着空荡荡的别墅有啥意思?”
  林苦参欣慰地呵呵笑了起来。
  金采凤也是抹着眼泪激动道:“我的七仔长大了,真是个好孩子……”
  做父母,虽然嘴上说你们子孙各过各的,但老人嘛,哪个不希望子孙绕膝承欢享天伦?
  签完柏山别墅转让合同,林家人都像欢快的小鸟,各自去找自己心仪的别墅了。
  至于小美龄宫,大家都知道肯定属于林三七,这个谁要是争,那真是低情商到极点了。
  金采凤也带着潘晔和小孙女,乐呵呵去替潘家人选别墅了。
  客厅里就剩下了林苦参、林六叔、林三七和徐经理等几个中介。
  林三七问道:“徐经理,我委托你收购商铺,现在怎么样了?我这医院都开业了,药店也要马上铺开。”
  林三七的模式,是以岭南医院为龙头,将林家的秘方药和抗菌药打响名头。
  但一家医院毕竟规模有限,门诊人次受限,药物销量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所以需要有别的出货渠道。
  林三七的办法,就是在香江开遍“岭南药店”,药店才是药物将来的销售主力。
  等岭南药店占领整个香江后,再往东南亚扩张,最后静等祖国大陆改开,再占领整个大陆市场。
  连锁医院+连锁药店模式,那就将是一个巨无霸企业。
  而从生产药品,到销售药品全渠道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这个利润就高了。
  就算药品不赚钱,六十年代购买的商铺物业也有巨大的增值空间,光是靠炒房将来都能成为首富。
  这也是林三七替林家人选定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哪怕哪天他林三七不能穿越了,林家人也有一份自己的产业,子子孙孙可以传下去。
  关键是这个产业是林家的私产,不是国内某些人一句话就可以剥夺的。
  等林家成为香江四大家族之一,林家永远将成为国内统战拉拢的对象,而不是会被当作一颗棋子,随意抛弃。
  徐经理一听,赶紧掏出了一张香江城市地图,上面画着很多小红点。
  “林老板,你放心,我徐某人一直在尽心尽责替您寻找旺铺。
  大家看,这是港岛,这是九龙,呃,新界暂时不考虑了。
  港岛我分别在金钟、中环、上环、西营盘、石塘咀、铜锣湾、北角、鲗鱼涌、柴湾及小西湾等商业区,各自挑选了旺铺。
  按林老板的意思,地段要好,面积要大,最好可以支撑前店后仓模式,所以我在港岛一共选定了30个商铺。
  另外在九龙五区,我一共待定了15个商铺,分别在油麻地、尖沙咀、旺角、黄大仙、牛池湾、九龙塘、何文田、红磡等地。
  其中尖沙咀弥敦道这个位置有一座10层写字楼在出售,以后岭南堂药店完全以这里为旗舰店,楼下开药店,楼上做为药店总部办公场所。”
  林三七心想,一听这些地名都好熟悉啊,知道的这是要开药店,不知道的以为是社团要火拼抢地盘呢。
  就在林三七思想开小差的时候,徐经理叫了他几声:
  “林老板,林老板?你看这些地段怎么样?”
  林三一竖了一个大拇指:
  “徐经理,这些地段我很满意,你挑的可都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区域。这样吧,六叔,具体商铺怎么样,你亲自去看一下,我们尽快把药店开起来。”
  林六叔原来是只管荔枝角药厂的,后来林五叔去主管砂石和车队物流生意了,药店扩张也交给林六叔。
  至于原来药店负责人林杜仲,则被安排去了岭南医院中医部主管理疗科室了,毕竟他是针灸师出身,专业对口。
  林六叔点点头:“好的,我尽快搞定。”
  第885章 药品走私客出现
  两周后。
  新开业的岭南医院神奇性,已经成为香江最近的热点新闻。
  各种大小报社的记者,一看岭南医院有采访不完的素材,于是一个个都跟饿狼似的扑了上来,天天围着采访。
  林三七也爽快,只要来医院采访的记者,一天一人一个1000元红包。
  如果新闻稿是表扬赞赏岭南医院的正能量稿子,千字同样是1000元的稿费。
  有钱难使鬼推磨,香江的记者本来就是没底线的,有奶便是娘,于是在自家报纸上大吹特吹岭南医院。
  而且都是整版整版吹,因为是按字数拿钱的,当然是字数越多越好,跟某些狗作者水字数一样……
  岭南医院口碑爆炸,除了媒体的功劳外,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首批病人见效了。
  岭南医院董事长办公室。
  院长冯世奇、副院长何家昌、医务科长施温和坐在一起,正在跟林三七这位老板汇报工作:
  “老板,根据我们这一周来的统计,目前抗生素占全部处方的比例是90%,达到了预期目标。
  另外,我们的定价,头孢呋辛一盒是20港币,阿奇霉素是30港币,莫西沙星是50港币,目前光是抗生素每日使用量就是一万盒。”
  林三七听到这个数据是有点心虚的。
  几十年后,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患者抗生素处方比例不得超过20%。
  而在岭南堂,抗生素的使用量占到了处方的90%。
  这个数据要是被他读硕士的东方医院质控科主任看到,人都要疯掉了,扣钱都要扣出残影来。
  幸亏这是六十年代,还无人意识到抗生素的危害,所以没有什么法律院规上的限制,可以让岭南医院为所欲为。
  冯世奇不知道老板的心虚,继续汇报导:
  “老板,除了好消息外,也有坏消息,现在我们的西医部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都处于爆炸状态。门诊人次也从每日1000人,直线上升到了3000人次。
  但是三千人次已经是目前岭南医院的接诊极限了,再多也不可能多了,所以人手问题老板你要抓紧时间解决,我们不可能老是借威尔医院的。”
  林三七摸了摸下巴。
  现在去医学院招生肯定是来不及了,需要的是熟练工,那么剩下唯一的办法那就是从其他医院挖人。
  同行是冤家,岭南医院的崛起一定会影响其他医院的利益,大家迟早是仇人,那索性直接引爆吧。
  “这样,人手不足嘛,就靠你们挥动锄头了,只要不努力院长,没有挖不动的医生。
  我们高薪挖人,承诺基本工资上涨50%,还有药扣,收入起码涨一倍。
  对于那些高资历的医生,比如首席医生和顾问医生级别的,收入按行业最高标准再增加50%去挖人。我就不信了,我挖不到我需要的医生。”
  何家昌副院长就是土生土长的香江人,这时候也提醒道:
  “老板,如果我们临时挖人,那些医生护士们都是签有合同的,如果走人需要支付违约金。”
  林三七无所谓道:“这笔钱我们掏,这点钱轻而易举就能赚回来。”
  几人还在商量事情,楼下突然又传来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林三七站到窗户口朝楼下一看,发现又有病人抬着花篮送到了门诊楼前面的小广场。
  而此时小广场里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篮,不知道的以为是结婚现场呢。
  冯世奇看到后笑道:
  “我早上数过了,现在我们一共收到了1250个花篮了,按今天这几分钟送来一个,恐怕我们医院门口都要没地方了。”
  何家昌也感慨道:
  “我当医生已经30年了,从来没见过哪家医院能一口气收到这么多花篮的,这绝对创下了一个香江之最了,由此可见广大市民对我们岭南医院的认可和感谢。”
  内地病人感谢医生,喜欢送锦旗。
  锦旗越多的医生或者科室,也代表着医生个人和医院集体的荣誉,也代表了医术的高明和病人的认可。
  香江人不送锦旗,而是喜欢送花篮,类似于开业花篮那种。
  那些著名医生的办公室外面,长长一排花篮,其他病人一瞧,就知道这位医生一定是名医,这就是医生的勋章。
  但这种花篮一般也就几十个算多了。
  像岭南医院这样摆满了一整个广场,上千个花篮,非常壮观,在香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刚刚送花篮来的一对中年夫妻被记者围住了。
  “先生,请问你们送花篮是为了感谢岭南医院吗?”
  中年男显然不是普通市民,面对现场几十位记者,仍然淡定地接受采访:
  “对,我儿子已经白肺了,白肺你们知道吧?就是半个肺用x光拍出来都是白色的,代表着弥漫性炎症,命悬一线。
  那时候我儿子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圣保禄医院抢救了一周,最后还是下了病危通知书,告诉我们我儿子没救了。
  最后我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不放过最后一丝希望,送到了岭南医院。经过岭南医院的全力抢救,我儿子现在已经出院,恢复健康了。
  所以为了表达的感激之情,我亲自送过来一个花篮,同时我代表我们马家,向岭南医院扣款10万港币,用于重症肺炎的研究。”
  哇~~~
  现场的记者和围观群众都齐齐发出一阵惊呼声。
  就连接待病人家属的医患关系部负责人都惊呆了,这可是岭南医院收到的第一笔社会捐款。
  这事一下子就惊动了林三七这位大老板。
  对林三七林大老板来说,10万港币并不是一个太大数字,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香江和国外医院一样,都是可以接受病人捐赠的,不过这种捐赠不能用于给职工发钱,往往是专项指定某个医学研究项目。
  岭南医院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肯定也要走科研、教学路线,甚至还会创建自己的医学院校。
  那么自然是捐赠越多越好,用别人的钱,给自家医院搞科研,这生意怎么做怎么划算。
  当然不要指望普通市民捐款,这种捐款往往来自各大富豪,相当于是花钱买个vip资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