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亲了一阵,王适安放开手,笑问:臣这下可以走了?
  崔衍昭不在状态地点头,他在思考怎么忽然又亲上了,到底是王适安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
  *
  在王适安离开后,崔衍昭召集了群臣。
  太极殿氛围肃穆,所有人都等着崔衍昭开口。
  王适安入宫入得正大光明,他们或多或少都听闻了消息,对崔衍昭待会要说的话有所预感。
  其中上书的几人十分紧张,陛下对奏章的态度对他们至关重要。
  崔衍昭同意,他们则师出有名,可扛起大义旗帜;若不同意,他们又需另想办法。
  崔衍昭初时面对这些大臣还会尴尬,现在他已经麻木了,这些大臣就像一个个的熊孩子,永远不知道下一刻能给人搞出什么惊喜。
  万众期待中,崔衍昭从袖中摸出几张碎纸。
  是被王适安撕碎的奏章,碎得很凌乱,触目惊心。
  陛下竟然把奏章给撕了!
  众人惊呆。
  他们想过陛下会把奏章按下不答,却怎么也想不到陛下竟然会撕毁奏章。
  陛下和王适安究竟很多人都产生不妙的预感。
  崔衍昭麻木且平静地说:以后这样的奏章不要上。
  不要再陷害他了。
  陛下轻描淡写,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这般结果自不是众人愿意看到的。
  陛下!有大臣不乐意道:臣等自知招了皇后的忌,不为皇后所喜。但陛下怎可以皇后一人之心,而当朝野众卿之心?若皇后挟持陛下,臣等定为陛下主持公道,以振君威,明臣职!
  说话的叫柳演,出身襄阳柳氏。
  柳演说完,所有人都盯着崔衍昭的反应。
  万众瞩目中,崔衍昭终于开口。
  崔衍昭:朕和皇后是真爱。
  一个个诧异的眼神投到崔衍昭身上。
  王清忍不住了:陛下,这?
  其他人也很震惊:真爱?古今哪有皇帝说这种词的?以后换新欢了那多不好意思?史官可都记录在案呐。
  崔衍昭趁所有人都还在震惊状态来不及反应,反问道:卿等怎以为皇后会挟持朕?
  众人:就以王适安宫里宫外的猖狂劲,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吧。不过王适安嚣张的行为实在太多了,一时间都说不出口。
  到底从哪个说起才能让陛下醒悟?
  然而崔衍昭看上去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毫不关心,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难道皇后会害朕吗?朕和他是真爱,这种爱你们永远也不会懂。
  大臣们看着沉浸在爱情里的崔衍昭,一个个露出了迷茫、不敢置信、怀疑人生的表情。有的还怀疑自己出现幻觉,使劲地擦着眼睛。
  他们现在能理解崔衍昭撕掉奏章的行为了,陛下已经因为爱情失去理智,和一个失去理智的人,还要讲什么逻辑呢?
  王适安的情节非常严重,以前的权臣最多祸害一下皇帝的后宫,而王适安连皇帝都不放过,实在是无君无父!
  大臣们感到深深的绝望,王适安一定是用妖法迷惑了陛下,而他们只是柔弱不通法术的高官而已,要怎么拯救陛下?
  不过不管怎么说,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
  一个大臣首先道:陛下,臣告退。
  崔衍昭:慢。
  听到崔衍昭叫停,大臣们以为有转机,纷纷期待地再次看向崔衍昭。
  崔衍昭:皇后宽宏大量,不和卿等计较,但卿等却不能不认账,回去的时候都别忘了向皇后道歉。崔衍昭知道他必须表现得无底线跟王适安站一起,这样才没人再劝他对王适安这样那样。
  什么,还道歉?
  王清十分不想向王适安低头,急忙道:陛下,这份奏章不是臣所写。虽然是他暗示别人写的。
  崔衍昭接得很流畅:你是尚书令,是宰相,是百官的榜样,难道其他人写的就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道歉!
  百官的榜样王清心情复杂,原来陛下这么看重他。
  其他大臣:
  陛下一向温柔敦厚,有容止、有德行、有雅量,怎么涉及到王适安就这么尖锐?
  -----------------------
  作者有话说:大臣:坏了陛下已经被cpu了(不是)
  第93章 真爱论
  众臣心情复杂地离开, 他们不想相信陛下是真的陷进去了,但陛下的表现又不像假的。
  往好处想,纵向对比一下, 沉迷爱情总比爱好砍人助兴强。
  但
  在座谁不是公卿之家, 真的要去给王适安道歉?有人不满。
  当年士庶尚不能杂坐, 如今士族向一个庶族出身的道歉,岂不是辱没门楣?另一人也很不满。
  原则上我是不同意的!第三个人继续不满。
  王清听他们争论,听得头疼。
  都出身名门世家,表现的这个样子, 毫无器量。
  王清问第三个说话的人:你原则上既不同意,为何当时不作言语?
  第三人尴尬道:我当时在想,原则和陛下的要求冲突时,难道原则就没有一点错吗?
  王清:
  其他人:
  众人商量一番,最后还是决定一起上门道歉。
  因为只要所有人一起去, 就相当于所有人都没去。
  崔衍昭并不关心自己今天在太极殿的表态造成的风浪, 在太庙待到傍晚,他准备出宫回国公府。
  刚起身,太后从外间走近。
  见到崔衍昭,何流意微怔,视线往崔衍昭旁边一带,没看到王适安, 才松一口气。
  理论上王适安不能进太庙, 但就她听过的王适安的跋扈的风评,别说进太庙, 就算烧太庙也是做的出的。
  想到所谓儿媳的强势名声,她更是心生怯意,比起强求和睦相处, 更想远远躲开。
  何流意坚定了念头。
  何流意道:陛下,堪之为我在钟山上筑了精舍,我欲在那里住一段时间。
  崔衍昭:母亲要出城?
  钟山已在皇城之外,而且毕竟是山上,现代的一些自然景区都会有猛兽出没,更别提环境更原生态的古代,住在山上可太危险了。
  想到可能的危险,崔衍昭真诚道:深山危险,母亲若想游玩,我遣人陪同母亲去一趟。
  去旅游可以,住下不行。
  崔衍昭说得诚恳,何流意知道再听下去会改变决心,低头不看崔衍昭,这样也能减轻动摇的冲动,堪之已安排妥当,陛下无须担心。
  她说得坚定,心里却是难安。崔衍昭一片好意,可她不得不拒绝。
  等待崔衍昭回答时,每一寸光阴都格外难熬。
  崔衍昭:因为王适安?
  何流意震惊地抬头,接触到崔衍昭视线,又连忙转开。
  她没想到崔衍昭竟会直接揭破她对王适安的逃避。
  崔衍昭看着何流意反应,心里很无奈。按这个时代皇帝在位的平均时长,他一年后死亡概率极高。如果他发生意外,何流意还要仰仗王适安求活。
  原来皇帝也逃不开处理婆媳关系的烦恼。
  崔衍昭平静地接受了新发现,对何流意道:我和他商量过,近期住他那里,母亲这段时间尝试放下过往看法吧。
  何流意怔住,因顾及她的感受,崔衍昭竟连皇宫都不住了。
  她又震撼又感动,觉得自己实在小题大做,才让崔衍昭为难。
  其实想想儿媳也只是和她想象里的不一样,除此之外应该挺好的吧,至今都没找过她的麻烦。
  何流意想找王适安的优点,发现她对王适安的了解还是仅限于以前听过的王适安的名声,而那些名声都不怎么好。崔衍昭倒是讲过王适安的故事,但太过天方夜谭,而且崔衍昭对王适安怀着感情,言语间自然有偏向,她一点都不信。
  崔衍昭想了想,没其他要说的,道:母亲要想出宫游玩,先和我说上一声。